Workflow
银建国际(00171) - 2024 - 年度财报
银建国际银建国际(HK:00171)2025-04-30 16:55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内亏损为7.567亿港元,较上年减少20.1%[6][15] - 每股基本亏损32.83港仙,同比改善20.1%[6]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7.567亿港元,较2023年的9.474亿港元有所收窄[17] - 公司每股基本亏损为32.83港仙,2023年度为41.11港仙[17] - 公司股东应占亏损同比减少20.1% 由947,409,000港元降至756,743,000港元[43] - 每股基本亏损由41.11港仙减少至32.83港仙[43] - 集团租金收入减少约7.8%,从2023年约9695.8万港元降至2024年约8942.1万港元[48] - 物业租赁收入从2023年的96,958,000港元下降至2024年的89,421,000港元,降幅7.8%[32][3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集团行政开支减少约35.8%,从2023年约1.65亿港元降至2024年约1.059亿港元[46] - 集团咨询、法律及专业费用减少约47.4%,从2023年约3825.3万港元降至2024年约2010.8万港元[46] - 集团员工成本减少约14.3%,从2023年约6281.4万港元降至2024年约5384.1万港元[46] - 集团财务费用增加约28.2%,从2023年约3.424亿港元增至2024年约4.391亿港元[55] - 集团投资物业公允值亏损增加约13.6%,从2023年约6364.6万港元增至2024年约7230.1万港元[54] - 公司摊占合营企业亏损增加约35.2%,从2023年约8307.1万港元增至2024年约1.123亿港元[56]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其他财务数据 - 净资产为26.348亿港元,同比下降24.4%[6] - 总资产为70.592亿港元,同比减少9.2%[6] - 现金及银行结余仅剩490万港元,同比锐减91.4%[6] - 借贷比率攀升至148.30%,同比上升30.3%[6] - 流动比率恶化至0.67倍,同比下降17.3%[6] - 利息偿付比率为负0.76倍,偿债能力严重恶化[6] - 股本回报率为负32.57%,资本利用效率低下[6] - 总资产回报率为负10.72%,资产盈利能力不足[6] - 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从2023年的5733.3万港元大幅减少至2024年的490.8万港元,降幅达91.4%[65] - 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的货币构成中,人民币占比从2023年的94.7%降至2024年的73.4%,港元占比从5.0%升至26.3%[66] - 公司总借款从2023年的约35.519亿港元略降至2024年的约34.457亿港元[70] - 公司借款净额从2023年的约34.946亿港元略降至2024年的约34.408亿港元[70] - 2024年所有借款利息率为年利率3.7%至27.6%,较2023年的3.7%至12.0%范围扩大[71] - 公司借贷比率从2023年12月31日的114%恶化至2024年12月31日的148%[75] - 公司流动比率从2023年12月31日的0.8x恶化至2024年12月31日的0.67x[75] - 约34.12亿港元的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需在报告期结束后12个月内偿还[76] - 因逾期其他借款未支付,公司约1.91亿港元本金被法院下令冻结某些银行结余及其他资产[76] - 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仅约500万港元,而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总额高达约34.12亿港元需在12个月内偿还[78] - 未按预定还款日期偿还的借款约22.15亿港元[78] - 因延迟支付利息被重新分类至流动负债的借款约10.37亿港元[78] - 本金金额约1.91亿港元的逾期借款导致中国内地法院冻结公司部分银行结余及资产[78] - 集团应计费用、租金押金及其他应付款增加约67.5%,从2023年12月31日约4.192亿港元增至2024年12月31日约7.02亿港元[61] - 应计费用、租务按金及其他应付款从2023年12月31日的约4.19184亿港元增加至2024年12月31日的约7.0196亿港元,增幅约67.4%[62] - 股东资金减少7.962亿港元至23.235亿港元,同比下降25.5%[141][145] - 为合营企业贷款提供企业担保约15.967亿港元,较去年28.39亿港元下降43.8%[137][140] - 抵押投资物业及厂房设备账面价值分别为19.633亿港元和252.3万港元[135][138] - 资本承担约420.4万港元用于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136][139] 业务线表现:新能源业务 - 公司分布式光伏发电储备项目超过40个,覆盖屋顶面积超50万平方米,预测装机规模超70兆瓦[19][20] - 公司已完成两个分布式光伏项目并投入运营,装机规模合计约1.7兆瓦[19][20] - 合营企业北京灵骏在异质结电池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产能、良率和电池效率均达预设目标[19][20] - 公司计划加速发展"光、储、充"新能源业务,将其培育为核心主营业务[34][35] 业务线表现:物业租赁业务 - 物业租赁业务整体空置率保持稳定,与2023年水平相当[32][33] 业务线表现:合营企业表现 - 合营企业中海油气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及下游需求不足影响,2024年未能实现盈利[22][25] - 公司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泰州东泰石化有限公司完成分拆,分拆后公司对其持股比例增至98.69%[164][166] - 公司通过分拆后对合营公司中海油气的实际持股比例保持35.18%不变[164][166] - 泰州东泰石化有限公司的少数股东持股比例为31.02%[164][166] 业务线表现:金融资产投资 - 公司投资于国民信托计划(NT Trust Scheme)的账面价值约为1.444亿港元,占集团总资产的2.0%,2023年占比为3.0%[27] - NT Trust Scheme公允价值变动导致公司录得约8263万港元亏损,2023年亏损为1.519亿港元[27] - 公司向NT Trust Scheme累计投资人民币5.05亿元(约合5.454亿港元)[27] - 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整体亏损约8806万港元,2023年亏损为1.473亿港元[27] - 公司对NT Trust Scheme投资账面值从2023年12月31日的230,801,000港元下降至2024年12月31日的144,431,000港元,降幅37.4%[29] - NT Trust Scheme公允值变动导致公司金融资产亏损82,634,000港元,占总投资亏损的93.8%[29] - NT Trust Scheme投资占公司总资产比例从2023年的3.0%下降至2024年的2.0%[29] - NT Trust Scheme投资被分类为持有待售的流动资产[29] - 其他收入及收益总额同比减少82.4% 由258,946,000港元降至45,698,000港元[44] - 应收合营企业款项及贷款利息收入减少72.1% 由202,694,000港元降至56,538,000港元[44] - 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亏损减少40.2% 由147,287,000港元降至88,057,000港元[44] - NT Trust Scheme公允价值亏损减少45.6% 由151,936,000港元降至82,634,000港元[44] - 金融资产减值净额减少79.1% 由489,129,000港元降至102,257,000港元[44] - 应收贷款减值损失拨备减少295,049,000港元[44] - 集团其他收入、收益及亏损减少约82.4%,从2023年约2.589亿港元降至2024年约4569.8万港元[49] - 集团金融资产减值净额减少约79.1%,从2023年约4.891亿港元降至2024年约1.023亿港元[53] 业务线表现:贷款业务 - 公司出售贷款组合,涉及未偿还本金及利息约22.01亿元人民币(约24.29亿港元)[36] - 债务更替安排涉及委托贷款未偿还本金约18.80亿元人民币(约20.75亿港元)[36] - 公司出售贷款权益未偿还本金及利息总额约人民币2,201,000,000元(约2,429,000,000港元)[37] - 债务转移涉及委托贷款未偿还本金总额约人民币1,880,000,000元(约2,075,000,000港元)[37] - 集团应收贷款总额从2023年的2,352,282,000港元下降至2024年的2,235,818,000港元[97] - 最大借款人应收款占比从2023年的9.4%上升至2024年的9.7%[97] - 前五大借款人应收款占比从2023年的24.6%下降至2024年的22.2%[97] - 应收贷款账面净值从2023年的1,894,369,000港元降至2024年的1,770,209,000港元[93][100] - 担保贷款金额从2023年的156,000,000港元大幅减少至2024年的78,000,000港元[93] - 超过365天逾期贷款从2023年的1,547,742,000港元增至2024年的1,677,127,000港元[102] - 两年后五年内账期贷款从2023年的769,551,000港元激增至2024年的1,358,437,000港元[100] - 贷款年利率维持在4.75%至20%区间[93] - 向广东珠光转让54笔应收贷款本息合计约22.01亿元人民币[104] - 所有应收贷款截至2024年末均处于逾期状态[103] - 公司于2024年6月27日向广东珠光出售贷款权益,包括54项应收贷款,未偿还本金及利息合计约人民币22.01亿元(约22.49亿港元)[105] - 公司2024年相关应收贷款减值损失拨备为1515.1万港元,较2023年的3.102亿港元大幅减少[106][108] - 公司采用预期信贷亏损(ECL)三阶段模型评估信贷质量,2024年Stage 2和Stage 3类别贷款金额增加[110][115] - 2024年减值损失减少主要由于信贷质量变化导致重大输入值变动,ECL评估方法较2023年无重大变化[114][115] - 所有相关应收贷款截至2024年12月31日均已逾期[105] - ECL评估使用穆迪违约概率数据(平均累计发行人加权全球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数据(平均高级无抵押债券回收率)[107][109] - ECL模型关键输入参数包括中国GDP增长率、中国主权债券信用违约利差等宏观经济变量[107][109] - 2023年相关应收贷款减值损失拨备为3.102亿港元[106][108] - 贷款转让交易对价为广东珠光承担公司委托贷款协议责任及转让附属物业[105] - ECL阶段分类标准:Stage 1(12个月ECL)、Stage 2(全期ECL)、Stage 3(信用减值资产)[110][111] - 违约概率范围为2.4%至43.0%[118] - 违约损失率范围为53.3%至63.6%[118] - 公司拟以人民币22亿元(约合港币24.28亿元)出售贷款权益[127] - 贷款未偿还本金总额为人民币18.8亿元(约合港币20.75亿元)[127] - 公司于2024年3月18日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调查贷款协议[119] - 调查发现大部分借款人无实质业务且贷款缺乏足够商业理据[123][125] - 调查发现所有贷款均为无担保且无任何抵押品[123][125] - 调查发现公司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评估和记录保存不足[126][129] - 调查发现公司未能维持健全的内部监控以监察贷款程序[126][129] - 公司于2024年12月11日收到调查机构的最终调查报告[123][125] - 公司已暂停新增贷款仅保留对联营公司或业务伙伴的贷款授信[88][89]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战略方向 - 公司计划加速发展"光、储、充"新能源业务,将其培育为核心主营业务[34][35] - 公司采取审慎投资原则,加快变现到期投资并降低中长期投资比重[30] - 公司通过贷款转让协议预计可大幅收回大部分未偿还贷款款项[79][81] - 公司计划加速处置金融资产投资包括股权投资及不良资产组合[83][87] - 公司正与贷款人就借款再融资进行磋商并寻求额外信贷融资[83][87] - 董事认为考虑应对措施后公司拥有充足营运资金履行12个月内到期财务责任[84][87] - 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取决于能否成功实施资产处置计划和获得新融资来源[85][87] - 完成贷款转让协议交易,预计可大幅回收大部分未偿还贷款[132][134] - 通过目标物业转让扩大优质投资物业组合,增强现金流[132][134]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公司治理 - 公司存在治理架构偏差:主席与联席行政总裁由同一人担任[149][152] - 公司所有独立非执行董事(梁青先生、张璐先生及洪木明先生)任职均超过九年[154][157] - 公司董事会主席朱庆凇先生缺席2024年6月26日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153][157] - 洪木明现任审核委员会主席及提名委员会成员[193] 其他重要内容:资产处置 - 公司于2025年2月24日以人民币10,200,000元(约合港币11,062,000元)出售一处位于北京的住宅物业,建筑面积为173.49平方米[160][162] - 公司于2025年3月25日以人民币10,438,000元(约合港币11,302,000元)出售一处位于北京的住宅物业,建筑面积为173.01平方米[161][163] - 公司于2025年3月25日以人民币16,611,000元(约合港币17,986,000元)出售另一处位于北京的住宅物业,建筑面积为275.48平方米[161][163] 其他重要内容:人事变动 - 顾嘉莉负责物色及执行价值超过100亿港元的私营及二级市场交易[179] - 顾嘉莉在管理和金融行业拥有超过25年经验[179] - 朱庆凇(朱庆伊)拥有超过20年中国企业管理和物业发展经验[170] - 翁键自2020年6月起担任公司助理总裁[175] - 翁键自2021年8月起担任公司执行总裁[175] - 张文广自2021年9月27日起担任公司执行总裁[171] - 朱庆凇自2021年8月1日起由非执行董事调任为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170] - 朱庆凇自2022年5月13日起由行政总裁调任为联席行政总裁[170] - 张文广自2024年7月1日起获委任为执行董事[171] - 顾嘉莉自2024年9月10日起获委任为执行董事[178] - 顾嘉莉自2021年1月15日起担任中昌国际控股集团(股份代号:859)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182][184] - 陈永存自2025年1月1日起由执行董事调任为非执行董事[183][185] - 陈永存拥有超过20年财务及投资经验[183][185] - 陈志伟自2019年1月29日起担任非执行董事[186][187] - 陈志伟拥有超过15年金融领域投资及研究经验[186][187] - 张璐自2000年5月4日起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188][190] - 张璐在银行业拥有超过35年经验[188][190] - 梁青自2014年2月28日起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189][191] - 梁青担任江西铜业(股份代号:358)执行董事[189][191] - 梁青担任中国重汽(股份代号:3808)独立非执行董事[189][191] - 洪木明自2004年12月23日起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并拥有超过25年会计及审计经验[193] - 吴海良自2019年7月17日起担任财务总监并拥有超过15年会计及审计经验[194][195] - 吴海良曾担任平安证券集团财务总监及珠光控股财务总监兼公司秘书[194][195] - 洪木明持有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士及香港理工大学公司管治硕士学位[193] 其他重要内容:人力资源 - 员工总数45人,较去年55人减少18.2%[142][146] - 员工成本总额5384.1万港元,较去年6281.4万港元下降14.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