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和元生物(688238) - 2025 Q2 - 季度财报
和元生物和元生物(SH:688238)2025-08-18 17:2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报告期内营业收入为1.1985亿元,同比增长6.01%[23]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45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亏877.53万元[2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849.96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流出2613.02万元[25]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35%,较上年同期减少0.69个百分点[22]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9.37%,较上年同期减少6.35个百分点[24] - 基本每股收益为-0.163元/股,较上年同期减亏6.86%[26]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0451亿元,较上年同期减亏1489.73万元[25] - 营业成本较上年同期减少2.54%至136,974,595.98元[136] - 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10.11%至21,898,993.78元[137] 各条业务线表现 - 细胞和基因治疗CRO业务收入4069.98万元,同比增长3.79%[25] - 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业务收入6561.67万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25] - 再生医学服务等其他主营业务收入1341.29万元,同比增长61.17%[25] - CRO销售收入为4,069.98万元,同比增长3.79%[76] - CDMO销售收入为6,561.67万元,新增订单超过9,000万元[77] - 累计协助客户获得国内外IND批件52项,承接CDMO项目超过540项,其中III期临床项目5项[77] - 和元智造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业务净亏损10,466.84万元,净资产为50,065.91万元[155] - 和元纽恩细胞和基因治疗CRO业务净亏损10.7万元,营业收入为228.81万元[155] - 和元美国细胞和基因治疗CRO/CDMO业务净亏损23.26万美元,注册资本为340万美元[155][156] 成本和费用 - 公司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业务营业毛利率仍为负值,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但较上年度同期有所改善[4] - 临港产业基地产能释放需要时间,折旧摊销成本、能耗成本、行政办公费用等运营成本费用相对较高[4] - 执行订单价格仍处于较低水平[4] - 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减少20.18%至23,213,376.93元[137] - 公司CDMO业务毛利率因市场环境及产能扩张压力出现负数,存在波动风险[129] - 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7,751.56万元,占资产总额的3.66%,累计计提跌价准备1,165.08万元[130] - 原辅材料及半成品账面原值存货占比81.81%[130] - 货币资金期末余额为2.87亿元,占总资产比例13.54%,同比下降34.69%[142] - 短期借款期末余额2.05亿元,占总资产比例9.66%,同比激增192.23%[142]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通过提升研发效率、布局新业务领域、提质增效等措施提升竞争力[5] - 公司为更多元客户提供从实验室研究到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服务[5] - 公司商业模式为"院校及机构合作+细胞基因治疗先导研究+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化"模式[70] - 公司研发模式为自行研发,形成自有知识产权[71] - 采购模式采用合格供应商制度,包括按料下单和策略备料[72] - 销售模式以直销为主,辅助经销代理[73] - 公司制定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设定公司和个人层面业绩考核要求[82] - 公司面临技术升级迭代风险,若未能及时研发或引入新技术,技术竞争力将受影响[124] - 公司承诺上市后3年内股价连续20日低于每股净资产将启动稳定股价方案[188] 行业政策与市场趋势 - 国家和地方不同层级产业政策持续大力支持细胞和基因治疗发展[5] - 2025年1月国家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优先审评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缩短审批时间[52] - 2025年3月国家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细胞治疗列为国家战略级未来产业,与基因治疗共同作为生物经济引擎[52]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融资总额4.09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2.57亿美元增长[44] - 2025年上半年中国CGT融资事件数62件,较2024年同期的53件上升[44] - 2023年全球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市场规模为49.862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274.49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7.6%[60] - 预计2030年中国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市场收入将达到44.79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8.9%[60] - 全球细胞和基因治疗管线累计超过4,469条,其中2,210条为基因治疗管线,388个项目处于II期临床及之后[39] - 2025年截至7月全球共5款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获批上市,其中中国上市3款[42][45] 技术与研发进展 - 公司累计开发超过600个检测技术方法,为病毒类、细胞制品和外泌体样品分别开发超过45种、25种和20种质量检测方法[109] - 腺相关病毒AAV悬浮工艺开发项目实现80%以上国产替代,生产成本可控,生产成功率达95%以上[117] - 新腺相关病毒AAV血清型开发项目总投资1,750万元,累计投入1,417.02万元,新血清型已申请专利并交付应用[117] - 病毒载体元件筛选及优化项目总投资1,830万元,累计投入939.35万元,针对慢病毒和AAV载体进行改造以提升产量和安全性[117] - 病毒包装系统优化项目总投资2,210万元,累计投入1,605.97万元,通过AI算法优化生产工艺关键参数[117] - 公司新增发明专利申请2个,实用新型专利申请8个,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7个,实用新型专利16个[111][112] - 公司慢病毒产量提升超过100%[104] - 自主筛选的悬浮293细胞AAV产量较商业化细胞株提升50%以上[105] - 腺相关病毒完成200L规模稳定生产并试生产2000L生物反应器[106] 产能与基础设施 - 公司拥有11条GMP载体生产线与18条GMP细胞生产线,产线数量与产能规模位居国际行业前列[62] - 公司拥有近5,000平方米研发中心及77,000平方米临港产业基地[64] - 公司拥有GMP基因载体生产线11条,涵盖50L至2,000L不同规格的发酵工艺和悬浮/贴壁工艺生产线[91] - 公司拥有18条各类细胞治疗生产线,提供从工艺开发到商业化生产的一站式服务[91] - 公司已布局rAAV2/2、rAAV2/5等4种血清型腺相关病毒载体开发能力[96] - 公司覆盖溶瘤疱疹病毒、溶瘤腺病毒等3种溶瘤病毒技术路线[96] - 公司在细胞治疗领域覆盖质粒、慢病毒、免疫细胞及干细胞4大方向[96] - 公司拥有50L至2,000L共6种规格的悬浮/贴壁工艺生产线配置[91] - 临港产业基地一期全面投产,提升CDMO产能规模[80]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公司回购股份18,726,690股,金额9,994.39万元,占总股本2.8853%[85] - 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承诺股份限售期为36个月[169] - 实际控制人潘讴东承诺股份限售期为36个月[169] - 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承诺股份限售期为离职后6个月[169] - 核心技术人员承诺股份限售期为离职后6个月及首发锁定期满后4年[169] - 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承诺避免同业竞争[169] - 公司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已通过董事会审议,计划草案已披露[164] - 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中306万元激励基金份额可归属,659万元份额收回公司[165] -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变动,新增程海子和刘素丽,离任由庆睿和韦厚良[160][162] 其他重要内容 - 公司累计服务超过14,000家研发实验室客户[59] - 公司累计获得IND批件52项,涉及多个治疗领域[62] - 公司已累计承接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项目数量超过540项[62] - 公司围绕细胞和基因载体研发和大规模生产工艺开发打造形成两大核心技术集群[67] - 公司累计合作CDMO项目超过540个,涵盖溶瘤病毒、腺相关病毒载体、免疫细胞治疗等多个领域[94] - 公司技术平台包括分子生物学平台、实验级病毒载体包装平台等6大核心平台[89] - 公司项目经验涉及病毒及细胞治疗类产品超过10种类型[90] - 公司累计运行超过540个细胞和基因治疗载体项目[103] - 公司实现储液袋、血清、AAV衣壳数检测试剂盒等材料的国产化使用,降低供应链风险[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