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渣打集团(02888) - 2025 - 中期财报
2025-08-19 17:05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5年第二季度经营收入上升14%至55亿美元(按固定汇率基准计算)[8] - 2025年第二季度非净利息收入上升31%至28亿美元(按固定汇率基准计算)[8] - 2025年上半年每股盈利增加41%[7] - 每股基本盈利增加40.7仙或41%至139.2仙[12] - 经营收入上升9%至109亿元[12][13] - 净利息收入上升4%至55亿元[12] - 非净利息收入上升18%至54亿元[12] - 除税前基本溢利为47亿元[12] - 渣打银行上半年收入达109亿元,同比增长10%(按固定汇率计算)[16][24] - 除税前基本溢利达47亿元,增长22%[24] - 每股基本盈利上升41%至139仙[24] - 经营收入增加10%至109亿元,剔除重大项目后增加13%[25] - 净利息收入增加4%[25] - 非净利息收入上升18%,剔除重大项目后上升25%[25] - 按基本基准计算之每股基本盈利上升41仙或41%至139.2仙[27] - 公司基本经营收入总额2025年上半年为108.99亿港元,同比增长9%(固定汇率增长10%),其中第二季度为55.09亿港元,同比增长15%(固定汇率增长14%)[32] - 公司基本净利息收入为54.99亿港元,同比增长3%(固定汇率4%),基本非净利息收入为54亿港元,同比增长17%(固定汇率18%)[31] - 按基本基准计算之每股盈利为139.2仙,同比增长41%[31] - 经调整净利息收入上半年为549.9亿港元,同比增长3%[39][40] - 公司总经营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99.58亿港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108.99亿港元,同比增长9.4%[54] - 未计减损及税项前经营溢利从42.85亿港元增至49.34亿港元,同比增长15.1%[54] - 基本经营收入上升7%至65.83亿元[56] - 除税前基本溢利增加13%至34.42亿元[56] - 财富管理业务经营收入增加8%至41.62亿元[58] - 数码银行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8%,从2024年上半年6200万港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8800万港元[59][60] - 集团经营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995.8亿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1089.9亿元,增长9.4%[64] - 未计减损及税项前经营溢利从428.5亿元增至493.4亿元,增长15.2%[64] - 基本经营收入总额从2024年第二季度480.6亿元增至2025年第二季度550.9亿元,增长14.6%[65] - 环球市场收入从2024年第二季度79.6亿元增至2025年第二季度117.2亿元,增长47.2%[65] - 公司普通股股东应占期内溢利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30.65亿港元,同比增长41%[66] - 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权益持有人应占期内溢利为17.3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9.74亿港元大幅增长78%[66]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每股普通股基本盈利为129.1仙,较去年同期的83.3仙增长45.8仙[66] - 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普通股股东应占期内溢利为13.57亿港元,同比增长26%[66] - 2025年上半年列账基准每股基本盈利为129.1仙,较2024年同期的83.3仙大幅提升[75] - 普通股股东应占期内溢利从2024年上半年的21.69亿港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30.65亿港元[75] - 基本基准每股盈利为139.2仙,反映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增强[75]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经营支出增加5%至60亿元[12] - 信贷减值支出为3.36亿元[12] - 经营支出增加4%[26] - 信贷减值支出增加8700万元至3.36亿元[26] - 信贷减值支出总额上半年3.36亿港元,同比增长35%[41] - 上半年信贷减值支出3.36亿港元,同比增加8700万港元,年化贷款损失率为19个基点[43] - 财富管理及零售银行业务支出总额3.32亿港元,同比增加6500万港元[43] - 创投业务支出2400万港元,同比减少2000万港元[43] - 重组支出1.37亿港元,提效增益支出1.60亿港元[46] - 经营支出增加3%至31.55亿元[56] - 信贷减值净拨回为1400万元[56] - 信贷减值支出上升至3.32亿元[58] - 信贷减值减少45%,从2024年上半年4300万港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2400万港元,反映Mox拖欠率改善[59][60] - 经营支出增加4%,从2024年上半年2.28亿港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2.39亿港元[59][60] - 信贷减值总支出从2024年的2.56亿港元扩大至2025年的3.32亿港元[74] - 公司信贷减值净支出3.36亿元,财富管理及零售银行业务净支出3.32亿元[128] - 企业及投资银行业务贡献拨回净额1400万元,因斯里兰卡外币风险主权升级使第三阶段拨回4800万元[128] 各条业务线表现 - 财富方案业务、环球市场业务及环球银行业务均录得双位数收入增长[16] - 可持续金融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目标在2025年前实现至少10亿元收入[17] - 环球市场收入大幅增长28%(固定汇率28%)至23.55亿港元,其中宏观交易增长28%(固定汇率28%),信贷交易增长24%(固定汇率24%)[32][33] - 财富方案业务收入增长23%(固定汇率24%)至15.19亿港元,投资产品增长27%(固定汇率28%),银行保险增长14%(固定汇率15%)[32][34] - 创投业务收入激增2.4亿港元,主要因SC Ventures就Solv India交易入账收益2.38亿港元[35] - 企业及投资银行业务除税前基本溢利增长11%(固定汇率13%)至34.42亿港元,第二季度增长15%(固定汇率18%)[36] - 交易服务收入下降6%(固定汇率6%)至29.96亿港元,主要受支付及流动资金收入减少9%(固定汇率9%)拖累[32][33] - 环球银行业务收入增长14%(固定汇率14%)至10.96亿港元,借贷及金融方案增长11%(固定汇率11%),资本市场及顾问业务大幅增长37%(固定汇率37%)[32][33] - 数码银行收入增长42%(固定汇率48%)至8800万港元,主要因贷款及存款量持续上升[32][35] - 企业及投资银行业务除税前溢利增长13%,收入增长7%[37] - 财富管理及零售银行业务除税前溢利增长8%,收入增长8%[37] - 创投业务录得除税前溢利4600万元,去年同期亏损1.97亿元[37] - 环球市场业务收入大幅增长28%,从18.37亿港元增至23.55亿港元[55] - 财富管理及零售银行业务经营收入从38.84亿港元增至41.62亿港元,同比增长7.1%[54] - 企业及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收入从61.94亿港元增至65.83亿港元,同比增长6%[55] - 企业及投资银行业务税前基本溢利从30.98亿港元增至34.42亿港元,同比增长11%[55] - 环球市场业务收入增加28%[56] - 环球银行业务收入录得14%增长[56] - 交易服务收入减少6%,其中支付及流动资金减少9%[56] - 财富方案业务收入强劲增长24%[58] - 创投业务除税前基本溢利从2024年上半年亏损1.97亿港元转为2025年上半年盈利4600万港元,主要受来自Solv India交易的2.38亿港元收益带动[59][60] - 中央及其他项目除税前基本亏损收窄26%,从2024年上半年亏损2.8亿港元改善至2025年上半年亏损2.06亿港元[61] - 除税前基本亏损为2.06亿元,按年减少7400万元,主要由于收入损失减少及联营公司合营企业溢利增加3200万元[62] - 收入损失为1.66亿元,按年改善3400万元,财资业务收入增加1.53亿元至(2600)万元[62] 各地区表现 - 香港市场经营收入从221.1亿元增至277.5亿元,增长25.5%[64] - 英国市场从未计减损及税项前经营溢利2.3亿元增至8.1亿元,增长252.2%[64]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自2021年起已推动1360亿元可持续融资,目标2030年前达3000亿元[17] - 计划于2024年至2026年向股东累计回馈至少80亿元[12] - 可持续金融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目标在2025年前实现至少10亿元收入[17] - 自2023年全年业绩以来股东回报总额达65亿元,目标2026年底前回馈最少80亿元[20] - 公司推迟实施巴塞尔协议3.1至2027年[107] - 部分亚洲市场将于2025年开始实施巴塞尔协议3.1[107] - 公司进行客户层面的气候风险评估[106] - 公司寻求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用电量中的比例[106] - 公司通过ESG与声誉风险标准识别和管理客户服务风险[106] - 公司已成立数字资产风险委员会及负责任人工智能委员会[110] - 公司已启动后量子加密计划管理全行过渡[110] - 公司通过合规和ICS风险类别架构管理数据安全风险[110] - 公司积极与监管机构进行双边协商并回应咨询[111] - 公司运行每日市场风险压力情景评估市场冲击影响[100] - 公司定期审查供应链及第三方安排以提高业务韧性[100] - 公司维持跨产品和跨地区的多元化投资组合监控集中风险[100] - 公司遵循多元化原则管理信贷风险,涵盖产品、地区、客户类别及行业[88] - 公司控制金融市场活动以确保市场和交易对手信贷风险损失不会严重损害业务[88] - 公司保持充足资本、流动性及资金以支持营运,并维持利率状况以防范盈利或价值减少[88] - 公司控制营运及科技风险以确保营运损失(财务或声誉损失)不会严重损害业务[88] - 公司减轻和监控信息及网络安全风险以确保事件不会造成重大损害、业务中断、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88] - 公司衡量和管理因气候变化引致的财务和非财务风险,并根据净零策略减少排放量[88] - 公司更新了局部及新兴风险(TER)清单,基于2024年年报披露事项[89] - 公司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及雇员直接面临宏观经济及地缘政治风险,并通过客户间接面临此类风险[90] - 对高风险市场加强监察并制定风险策略[81] - 信贷组合质量保持稳健但风险成本净额偏高[84] 其他财务数据 - 公司宣布股份回购13亿美元[7] - 中期普通股股息增加37%至每股12.3仙(相当于2.88亿美元)[8] - 宣布新一轮13亿元股份回购计划,中期股息2.88亿元[20] - 中期普通股股息每股12.3仙,增加3.3仙或37%[25] - 净息差上半年平均值2.05%,同比上升7个基点[39][40] - 风险加权资产收入回报率从8.1%提升至8.6%[54] - 有形股东权益基本回报率从14.0%显著提升至18.1%[54] - 有形股东权益基本回报率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18.1%,较去年同期的14.0%上升410个基点[67] - 2025年第二季度有形股东权益基本回报率为19.7%,较去年同期的12.9%显著提升680个基点[67] - 公司每股有形资产净值在2025年6月30日达到1,680仙,较去年同期的1,444仙增长236仙[68] - 2025年上半年基本净利息收入为54.99亿港元,列账基准净利息收入为30.44亿港元[70] - 2025年上半年基本非净利息收入为54.00亿港元,列账基准非净利息收入为78.62亿港元[70] - 公司已发行普通股数量减少至23.30亿股,较去年同期的25.50亿股下降9%[68] - 加权平均股份数目由26.05亿股减少至23.75亿股[75] - 风险承担总额从3248.21亿港元增至3271.33亿港元[74] - 企业及投资银行业务投资级企业组合占比75%[82] - 交易总涉险值从2080万元增至2300万元[83] - 非交易总涉险值从3880万元增至6230万元[83] - 流动性覆盖比率从138%提升至146%[85] - 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从14.2%微升至14.3%[85] - 杠杆比率从4.8%略降至4.7%[85] - 企业及投资银行业务非交易涉险值增加主因利率风险上升及美债存货增加[83] - 公司持续加强压力测试应对市场波动[83] -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转型导致更具流动性的政治及经济联盟,乌克兰和中东冲突使局势复杂化[91] - 关税造成不确定性导致市场避险情绪加剧,股票下跌而黄金等避险资产出现历史性涨幅[93]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今年经济增长下降至4%[95] - 美国因债务水平和利息成本上升遭穆迪调低评级[96] - 各国政府再融资成本持续高企,利息支付成为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沉重负担[96] - 量子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可能带来大量能源需求[101] - 人工智能被用于诈骗及散播错误信息的情况大幅增加[103] - 网络事故及精密骗局风险剧增,人工智能促使网络攻击手法创新[104] - 依赖第三方关键流程成为监管重点,可能带来重大经营风险[104] - 超过60%的员工采用灵活工作模式[115] 资产和负债 - 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为14.3%(较2025年3月31日的13.8%上升)[8] - 2025年第二季度贷款损失率为12个基点[8] - 有形股东权益回报为19.7%(按年上升7个百分点)[8] - 客户贷款及垫款为2870亿美元(较2025年3月31日增加2%)[8] - 客户存款为5170亿美元(较2025年3月31日增加5%)[8] - 有形股东权益回报为18.1%[12][14] - 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为14.3%[14] - 有形股东权益基本回报率为18.1%[16] - 信贷减值支出为3.36亿元,年化贷款损失率为19个基点[24] - 流动性覆盖比率为146%[25] - 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为14.3%[25] - 按基本基准计算之有形股东权益回报上升410个基点至18.1%[27] - 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达2918.11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2%[42] - 第三阶段贷款保障比率(计入抵押品后)为82%,同比持平[42] - 信贷等级12账户金额增长至20.95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116%[42] - 投资级别企业风险敞口占比75%,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42] - 第三阶段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61亿港元,与2024年底基本持平[44] - 信贷减值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2.1%,较2024年底下降7个基点[44] - 投资级企业风险承担比例75%,较2024年底提升1个百分点[44] - 客户贷款及垫款2867.31亿港元,较2024年底增长2%[47] - 客户存款5173.90亿港元,较2024年底增长11%[47] - 流动性覆盖比率146%,较2024年底提升8个百分点[47] - 客户贷款及垫款增加60亿元,基本基准计算增长80亿元或3%[48] - 客户存款增加530亿元至5170亿元,基本基准计算增长440亿元或9%[48] - 其他资产增加11%或600亿元,其中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金融资产增240亿元[48] - 风险加权资产总额较2024年末增加126亿元或5.1%至2597亿元[51] - 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14.3%,较2024年末上升11个基点[51] - 上半年斥资13.7亿元回购9350万股,导致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下跌约61个基点[52] - 信贷风险加权资产增加20亿元至1913亿元[53] - 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增加75亿元至358亿元[53] - 杠杆比率4.7%,较2024年末减少11个基点[52] - 即时流动性覆盖比率增加8个百分点至146%[49] - 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从3357.07亿港元增至3506.18亿港元,同比增长4.4%[54] - 客户存款总额从5322.62亿港元增至5821.33亿港元,同比增长9.4%[54] - 客户贷款及垫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147.2亿港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155.5亿港元,增长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