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香港中华煤气(00003)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8-20 16:31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营业额达港币275.14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4][7][10] - 税后经营利润增长3%至港币39.96亿元[4][7] - 股东应占溢利下降3%至港币29.64亿元[4][7] - 业务核心利润(剔除借贷汇兑损益)实质上升4%[4] - 公司期内溢利从2024年的3,561.4百万港元下降至2025年的3,452.4百万港元,降幅约3.1%[11] - 公司期内全面收益总额从2024年的1,775.0百万港元大幅增长至2025年的5,318.5百万港元,增幅达199.6%[11] - 公司总营业额从2024年上半年的274.96亿港元微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275.14亿港元,增长0.1%[25] - 燃气销售(含燃料调整费)收入从212.96亿港元增至214.79亿港元,增长0.9%[25] - 已调整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从62.12亿港元增至65.01亿港元,增长4.7%[27][29] - 期内溢利从35.61亿港元降至34.52亿港元,下降3.1%[27][29] - 绿色燃料业务营业额从2.82亿港元增至3.66亿港元,增长29.8%[27][29] - 地产业务营业额从0.34亿港元降至0.32亿港元,下降5.9%[27][29] - 可再生能源业务收入为7.62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7.548亿港元略有增长[65] - 综合营业额为275.142亿港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64][65] - 公司股东应佔溢利为29.6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72]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29.64亿港元,同比下降2.5%[41]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折旧及摊销费用从17.43亿港元增至18.20亿港元,增长4.4%[27][29] - 利息支出从11.15亿港元降至9.86亿港元,下降11.6%[27][29] - 总营业支出从231.607亿港元下降至228.774亿港元,减少1.2%[34] - 利息支出减少12%至9.855亿港元[69] - 总营业支出为228.77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66][67] - 当期税项支出从9.03亿港元增至9.925亿港元,增长9.9%[37] 城市燃气业务表现 - 城市燃气综合价差提升0.04元人民币/立方米至0.54元人民币/立方米[4] - 内地城市燃气客户数目增长5%至4347.4万户[7] - 内地城市燃气客户增加98万户,燃气价差提升8%至0.54元/立方米[49] - 新开发大型工商客户75个,新增年用气量2.4亿立方米[49] 港华智慧能源业务表现 - 港华智慧能源核心利润增长2%至港币7.19亿元[4] - 累计光伏并网2.6吉瓦,工商业储能累计并网260兆瓦时[4] - 公司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达2.6吉瓦,较2024年底稳步增长[52] - 公司光伏售电量增长44%至11.8亿度,电力交易结算规模增长14%至36.4亿度[52] - 港华智慧能源股份回购1,160.7万股,总代价4,020.6万港元[85] 绿色燃料业务表现 - 绿色甲醇项目第一期产能20万吨/年,预计2027年下半年投产[6] - 马来西亚SAF厂年产能超40万吨,预计2024年底投产[6] - 公司绿色甲醇全年销售量预计可达2万吨[56] - 公司新建绿色甲醇厂第一期产能为20万吨,预计2027年投产[56] 各地区业务表现 - 中国内地业务营业额从209.61亿港元略降至206.43亿港元,下降1.5%[27][29] - 香港业务营业额从57.50亿港元增至61.65亿港元,增长7.2%[27][29] - 香港地区外部客户营业额从61.708亿港元增至64.706亿港元,增长4.9%[32] - 中国内地及其他地区外部客户营业额从213.254亿港元微降至210.436亿港元,减少1.3%[32] - 香港燃气销售量达14,935百万兆焦耳,同比基本持平[47] - 香港客户数目增至204万户,较2024年底增长0.25%[47]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落实每年总量150万吨的国际进口液化天然气长期协议,首批合同约50万吨[51] - 公司成功发行融资约4.7亿人民币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产品[53] - 公司旗下名气家完成首轮战略融资4500万美元[58] - 公司智慧厨房业务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5%[58] - 公司家财综合险在保险业务销售占比提升至50%[58] - 公司明晟ESG评级跃升至AA级[60] - 已发行中期票据面值总额达250亿港元,平均年息3.5%,平均年期12.5年[74] - 港华智慧能源类REIT产品第二期发行规模约为4.70亿人民币,优先級證券票面利率为2.2%[75] 借贷和融资结构 - 公司借贷从2024年的13,461.2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的17,747.7百万港元,增幅达31.8%[13] - 公司流动净负债约为13,300百万港元,其中包含一年内到期借贷约17,700百万港元[14] - 净流动借贷为93.25亿港元,长期借贷为432.11亿港元[73] - 公司总借贷额609.59亿港元(2024年底:574.22亿港元)[76] - 可换股债券债务部分账面值19.32亿港元(2024年底:18.50亿港元)[76] - 长期贷款138.46亿港元(2024年底:135.26亿港元)[76] - 一年内到期贷款73.47亿港元(2024年底:76.23亿港元)[76] - 借贷到期分布:29%一年内/18%1-2年/38%2-5年/15%超5年(2024年底:23%/26%/31%/20%)[76] - 资本负债率43%(与2024年底持平)[77] - 港元借贷330.51亿港元,人民币借贷57.31亿港元(经掉期后)[77] 资产和现金流 - 公司物业、厂房及设备从2024年的70,776.0百万港元微增至2025年的71,205.3百万港元[12] - 公司现金及银行结存从2024年的6,271.5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的8,346.4百万港元,增幅达33.1%[12] - 公司资产净额从2024年的68,333.5百万港元微增至2025年的68,913.8百万港元[13] - 公司股东资金从2024年的57,390.4百万港元微增至2025年的57,611.6百万港元[13] - 公司金融资产总额从2024年末457.96亿港元略降至2025年6月30日451.11亿港元,减少6.85亿港元(约1.5%)[19] - 第二级金融资产从2024年末145.13亿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148.27亿港元,增长2.2%[19] - 第一级金融资产从2024年末247.19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238.64亿港元,减少3.5%[19]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底的1582.686亿港元增长至2025年中的1624.169亿港元,增幅为2.6%[31] - 分部资产中,中国内地业务资产从998.514亿港元增至1029.071亿港元,增长3.1%[31] - 香港业务分部资产从226.026亿港元增至233.937亿港元,增长3.5%[31] - 公司现金及银行存款(除分部资产外)从8.045亿港元增至8.825亿港元,增长9.7%[31] - 贸易及其他应收账款总额105.93亿港元,同比下降7.7%[42] - 账龄超过90日的贸易应收账款增至7.63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37.3%[42] - 贸易应付账款总额44.72亿港元,同比下降9.5%[43] - 合同负债85.77亿港元,同比增长0.8%[43] 金融工具和投资 - 第三级金融资产由2024年末65.64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64.20亿港元,减少1.44亿港元(约2.2%)[24] - 衍生金融工具负债从2024年末1.674亿港元大幅减少至2025年6月30日0.968亿港元,下降42.2%[19] - 可换股债券嵌入式衍生工具部分估值从2024年末1730万港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1850万港元,增长6.9%[23] - 第三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损失3.45亿港元[24] - 非上市股本投资估值从2024年末约7亿港元降至2025年6月30日约6亿港元,减少14.3%[23] - 可换股债券估值使用的股价预期波动率从32.6%降至27.7%[23] - 第三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产生收益60万港元[24] - 其他收益净额从3.617亿港元转为亏损0.387亿港元,主要因投资亏损净额扩大[35] - 所佔联营公司溢利减少23%至5.348亿港元[70] - 所佔合资企业溢利增加20%至3.594亿港元[71] 汇兑影响 - 公司汇兑差额从2024年的亏损1,226.2百万港元转为2025年的收益1,610.0百万港元[11] 非控股权益 - 公司非控股权益的全面收益从2024年的51.9百万港元增长至2025年的786.2百万港元,增幅达1,414.8%[11] 每股数据 - 每股基本盈利从3.0402港元降至2.964港元[40] 人力资源 - 香港雇员总数2,400人(去年同期2,341人),人力成本6.82亿港元(同比增加0.24亿港元)[81] - 内地及境外雇员约53,120人(与去年同期持平)[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