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大环境(00257)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8-22 12:0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收益为港币143.04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8%[4] - 除税后盈利为港币27.80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7.4%[5] - 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为港币22.07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0%[4] - 经营活动所得盈利为港币49.57亿元,较去年同期54.42亿元减少8.9%[5] - 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每股基本盈利为35.92港仙,较去年同期39.95港仙减少10.1%[5] - 公司综合除税前盈利同比下降4.6%,从2024年上半年的38.83亿港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7.03亿港元[19] - 公司总收益同比下降8.4%,从2024年上半年的156.12亿港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43.04亿港元[22] - 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本期间盈利为22.0675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24.53917亿港元下降10.1%[29] - 公司收益为143.04亿港元,同比下降8%[44] - 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为22.07亿港元,同比下降10%[44] - 环保能源贡献净盈利港币2,566,785,000元,同比增长12%[72] - 环保水务贡献净盈利港币408,927,000元,同比下降4%[77] - 绿色环保板块应占净盈利为港币1.39484亿元,同比增长30%[82]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公司财务费用同比下降19.3%,从2024年上半年的15.47亿港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2.49亿港元[19] - 财务费用总额为12.4930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5.47317亿港元下降19.3%[24] - 银行及其他贷款利息支出为8.5339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2.17407亿港元减少29.9%[24] - 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及中期票据利息支出为3.697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3.26485亿港元增长13.2%[24] - 本期间所得税开支总额为9.2282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8.81009亿港元增长4.7%[26] - 公司除税前盈利中确认物业、厂房及设备耗损亏损1.12563亿港元,主要因若干危废及固废处置项目停止运营[23] - 公司除税前盈利中确认商誉耗损6581.6万港元,而去年同期为零[23] - 公司获得增值税退税3.5365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2.08618亿港元增长显著[23] 各条业务线表现 - 环保能源项目外部客户收益74.74亿港元,同比下降11.9%[18] - 环保水务项目外部客户收益32.74亿港元,同比下降2.3%[18] - 绿色环保项目外部客户收益33.99亿港元,同比下降3.0%[18] - 其他分部外部客户收益1.56亿港元,同比下降41.6%[18] - 环保能源项目经调整EBITDA同比增长5.5%,从2024年上半年的40.15亿港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42.37亿港元[19] - 绿色环保项目经调整EBITDA同比下降10.9%,从2024年上半年的11.08亿港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9.87亿港元[19] - 环保能源项目建造服务收益同比下降69.9%,从2024年上半年的17.90亿港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39亿港元[22] - 环保水务项目建造服务收益同比下降16.7%,从2024年上半年的14.87亿港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2.38亿港元[22] - 运营服务收益为99.43亿港元,同比增长5%[45] - 建造服务收益为18.44亿港元,同比大幅下降49%[45] - 环保能源板块贡献EBITDA港币4,237,222,000元,同比增长6%[72] - 垃圾处理量26,498,000吨,同比增长2%;餐厨等垃圾处理量4,568,000吨,同比增长177%[73] - 环保水务板块贡献EBITDA港币1,192,208,000元,同比下降1%[77] - 绿色环保板块贡献EBITDA为港币9.87264亿元,同比下降11%[82] - 供热量同比增长27%至217.6万吨[81][83] - 生物质燃料收购单价同比下降8%[81] - 绿证交易量较2024年全年增加近2倍[81] - 新签环境修复服务合同总额约人民币1.28亿元[80] - 装备制造外销成套设备合同金额约人民币1.12亿元[85] - 外销售后服务合同总金额约人民币5800万元[85] - 光伏及风电投运项目34个,装机容量246.66兆瓦[80] - 垃圾处理量同比增长1%至207.4万吨[83] 现金流和资本支出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港币87.04亿元,较期初78.96亿元增加10.3%[8] - 公司期内增置物业、厂房及设备以及使用权资产同比下降18.7%,从2024年上半年的3.60亿港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92亿港元[20] - 公司手持现金达88.42亿港元,财务状况健康[45] - 现金及银行结余为港币88.42亿元,较2024年底增加10%[90] - 现金中港币及人民币占比98%[90] 资产和债务 - 计息借贷总额为港币935.02亿元,较期初916.70亿元增加2.0%[9] - 资产净额为港币705.39亿元,较期初664.17亿元增加6.2%[9] - 公司综合资产总额同比增长3.3%,从2024年末的1860.27亿港元增至2025年中的1922.29亿港元[21] - 合约资产总额为1096.78733亿港元,较2024年末的1073.97788亿港元增长2.1%[30] - 应收账款总额从212.27亿港元增至238.44亿港元(增长12.3%)[35] - 超过13个月的应收账款占比达48.1%(114.60亿港元)[35] - 按公允价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应收账款从74.18亿港元增至83.82亿港元(增长13.0%)[36] - 应付账款总额从113.83亿港元微降至113.19亿港元(下降0.6%)[40] - BOT/BOO/TOT建造工程应付款从70.88亿港元增至74.12亿港元(增长4.6%)[41] - 应付票据从7.74亿港元增至8.31亿港元(增长7.3%)[41] - 政府补助金负债从57.13亿港元降至54.58亿港元(下降4.5%)[40] - 环境修复服务合约资产从4.03亿港元增至4.43亿港元(增长9.9%)[34] - 建造工程管理服务合约资产从1.15亿港元降至0.80亿港元(下降30.5%)[34] - 关联方应收账款中非全资附属公司关联方款项从0.20亿港元增至0.32亿港元(增长60.0%)[37] - 公司总资产为港币1922.29亿元,净资产为港币705.39亿元[89] - 公司每股资产净值为港币8.412元,较2024年底增长7%[89] - 资产负债比率为63%,较2024年底下降1个百分点[89] - 计息借贷总额为港币934.90亿元,较2024年底增加2%[91] - 贷款中人民币计价占比99%[91] - 银行融资额度为港币974.18亿元,其中未使用额度为港币334.47亿元[91] - 已抵押资产及股权账面净值总额为港币1015.61亿元[93] 分部间收益表现 - 分部间总收益2.52亿港元,同比增长62.3%[18] - 环保能源项目分部间收益1856万港元,同比增长506.7%[18] - 环保水务项目分部间收益571万港元[18] - 其他分部间收益2.27亿港元,同比增长50.6%[18] - 绿色环保项目分部间收益71万港元,同比下降51.7%[18] 客户和收入来源 - 公司来自中国政府机关的收益总额同比下降5.4%,从2024年上半年的133.39亿港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26.14亿港元[22] 融资活动 - 光大水务发行15亿元人民币中期票据补充营运资金[46] - 光大绿色环保发行6.53亿元人民币碳中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46] 投资和项目 - 公司环保项目总投资达1643.07亿元人民币,覆盖604个项目[50] - 垃圾发电项目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16.29万吨[50] - 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162,900吨/日,餐厨及厨余垃圾处理能力8,743吨/日,水处理及供应能力7,618,600立方米/日[51] - 新投资项目总投资额约23.96亿元人民币,轻资产业务合同总额约5.20亿元人民币[52] - 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能力3,000吨/日,水处理能力10,000立方米/日,生物质天然气产能10,000,000标准立方米/年[52] - 环保能源板块投资286个项目,总投资约1,012.28亿元人民币,年处理生活垃圾55,242,750吨,年上网电量19,123,494,900千瓦时[68] - 环保能源年处理餐厨及厨余垃圾3,169,295吨,年供应蒸汽1,910,832吨[68] - 环保能源投运垃圾发电项目159个,设计年处理规模50,881,000吨[69] - 环保能源在建垃圾发电项目6个,设计年处理规模2,044,000吨[69] - 环保能源垃圾发电项目投运91个,设计处理规模5,563,975吨/年[70] - 环保能源新投资项目3个,总投资约人民币23.36亿元,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规模3,000吨[70] - 光大水务投资落实项目170个,总投资约人民币316.30亿元,年处理污水2,352,060,000立方米[74] - 光大绿色环保投资落实项目143个,总投资约人民币308.27亿元,年上网电量7,144,334,985千瓦时[79] 运营指标 - 垃圾发电项目平均每吨入炉垃圾发电量约460千瓦时,同比增长3%,综合厂用电率约14.7%,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56] - 污水处理量约8.351亿立方米,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56] - 生物质燃料收购单价同比下降8%[56] - 生活垃圾处理量28,572,000吨,提供绿色电力14,836,000,000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5,935,000吨[56] - 危废及固废处理量240,000吨,农林废弃物处理量3,742,000吨[56] - 污水处理量835,143,000立方米,减少化学需氧量(COD)排放421,000吨[56] - 垃圾发电项目平均每吨入炉垃圾发电量约460千瓦时,同比增长3%[71] 累计环保贡献 - 公司累计处理生活垃圾355,099,000吨,提供绿色电力173,865,000,000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69,546,000吨,替代二氧化碳排放144,951,000吨[57] - 公司累计处理危固废2,959,000吨,农林废弃物54,062,000吨,污水处理19,079,705,000立方米,垃圾渗滤液处理78,184,000立方米[57] - 公司减少COD排放7,899,000吨[57] 股息和股东回报 - 中期股息每股15.0港仙,较去年同期14.0港仙增加7.1%[4] - 宣派中期股息每股普通股15.0港仙,总额9.2144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4.0港仙(8.60017亿港元)增长7.1%[28] - 中期股息每股15.0港仙,派息率42%,同比增加7个百分点[49] - 公司宣布派发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每股15.0港仙(2024年:每股14.0港仙)[108] - 股息将于2025年10月20日派发给股东[108] - 股东名册登记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26日[108] - 公司将于2025年9月24日至9月26日暂停办理股份过户登记手续[109] 公司治理和合规 - 公司审核委员会已审阅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财务业绩[111] - 公司董事会主席王思联因公务未能出席2025年5月29日股东周年大会[105] - 公司或其附属公司在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内未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110]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 - 公司获得标普全球《可持续发展年鉴》第八次纳入,连续三年入选中国版[65] - 公司获得《金融时报》及全球数据“2025年亚太气候领袖”认证[65] - 公司垃圾发电项目烟气在线监测指标日均值全面优于欧盟《工业排放指令》排放限值[103] - 公司生物质燃烧运营达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103] - 公司所有运营垃圾发电项目烟气五项指标日均值和炉膛温度数据连接国家生态环境部自动监测平台[103] - 授权知识产权累计2,240项,其中发明专利317项,实用新型专利1,530项[55] - 公司旗下226个项目实施公众开放,2025年上半年接待参观约20,000人次[57] 员工和人力资源 - 员工总数约15000人[99] 汇兑影响 - 汇兑差额产生正收益港币19.19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8.27亿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