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表现:收入和利润 - 营业收入122.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95%[1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93%[19]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04%[19] - 基本每股收益1.21元/股,同比增长15.24%[20]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1.15元/股,同比增长40.24%[20]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14%,同比增加0.29个百分点[20] -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95%[82]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16.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93%[82] - 基本每股收益1.21元/股,同比增长15.24%[8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14%,同比上升0.29个百分点[82] - 营业总收入达122.1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7.9%[189] - 净利润实现17.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3%[189] -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至63.56亿元人民币[192] - 净利润同比增长33.3%至13.23亿元人民币[194] 财务表现:成本和费用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10.40%,同比增加0.86个百分点[20] - 研发投入总额为12.7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59%[52] - 费用化研发投入12.1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60%[52] - 资本化研发投入5624.86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59%[52]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0.40%,同比增加0.86个百分点[52] - 研发费用121.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60%[85] - 研发费用增长至12.1亿人民币,同比增加26.6%[189]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7.5%至4.79亿元人民币[192] 财务表现:现金流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8.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8.52%[19]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188.5%至18.79亿元人民币[196] - 经营活动产生利息收入1.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6%[189]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同比增长17.1%至125.67亿元人民币[196] - 母公司投资支付现金同比增长124.2%至119.17亿元人民币[199] - 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5.5%至1.52亿元人民币[192] 业务表现:轨道交通装备 - 公司市占率保持稳定,动车组高级修数量增加,机车跨平台检修获新订单[31] - 攻克了基于电台、GSM-R、LTE专网、WIFI等无线通信网络的列车重联控制技术,实现2+0、3+0、1+1、2+2、1+1+1+1等多种编组模式[10] - 搭建了采用MVB/WTB技术的DTECS-1、实时以太网技术的DTECS-2模块式平台和DTECS-G通用机箱型平台[8] - 形成内燃驱动、电传动和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批量应用于铁路双动力打磨车、地铁双动力打磨车等产品[13] - 永磁牵引系统应用于捣稳车,实现捣固车超低恒速和步进式电驱驱动[13] - 构建分布式数字化大型养路机械网络控制平台,攻克线路捣固稳定清筛控制技术等多项作业技术[14] - 打造轨道车、接触网作业车、打磨车、探伤车、换轨车等整车研发能力,批量应用于国铁、城轨领域[11] - 设计统一的新型融合式列车控制系统架构,打通各车载子系统垂直边界,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推广应用[9] - 完成隔音降噪技术、减震技术、轻量化、模块化技术研究,提升整车平台化、简统化、标准化设计水平[12] - 永磁牵引系统实现牵引能耗降低20%以上,辅助能耗最大降低35%[46] - CR450动车组电气系统牵引变流器体积减少15%,功率密度提升50%,系统效率提升4%[55] - 基于TSN的网络控制系统时钟同步精度≤1微秒,数据抖动≤1毫秒[55] - 全自动运行信号系统完成为期4个月的试运行及连续20天跑图测试考核[57] - 全自动运行信号系统于2025年6月30日顺利开通载客运营[57] - 时速200公里动力集中电动车组电气系统研制投入2,196万元,已完成整列型式试验并进入线路应用考核阶段[59] - 动力集中电动车组搭载主辅供一体化变流器及全以太网控车系统,技术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59] - 完成适应-50℃极低温环境的牵引变流器型式试验[65] - 完成首套满足3%大坡度牵引的低压蓄电池充电机研制[65] - 牵引供电变流技术批量应用于直流和交流牵引供电系统[43] 业务表现:功率半导体 - 功率半导体宜兴3期项目达设计产能,中低压器件产能持续提升[32] - 构建了8英寸专业IGBT芯片制造平台,掌握高压平面栅和低压沟槽栅两代IGBT技术体系[15] - 公司构建了6英寸和8英寸专业碳化硅芯片制造平台,全电压等级MOSFET及SBD芯片产品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光伏、工业传动等多个领域[16] - 公司开发了高性能、高可靠的750V-6500V IGBT器件和750V-3300V的SiC器件,产品已批量应用于机车、动车、城轨、柔性直流输电、新能源汽车、矿用变频、风电、光伏、高端工业装备、家电等领域[17] - 功率半导体技术平台支持多电压等级IGBT器件应用[40] - 低比导通电阻1200V SiC沟槽栅MOSFET芯片总能耗(Etotal)降低至15.5mJ,降幅达22.4%[61] - 低比导通电阻1200V SiC沟槽栅MOSFET芯片效率达99.08%,高于ST、Wolfspeed等国际厂商[61] - 750V FRD芯片在165℃下出流较当前产品升高约29A(↑4.8%),堵转升高约31A(↑5.8%)[71] - 750V FRD芯片SOA提升至470kW,极限能力提升17%(量产400kW)[71] 业务表现:新兴装备与工业变流 - 新兴装备业务收入52.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88%[86] - 工业变流业务收入3.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0.08%[86] - 新能源乘用车电驱新增项目20个,其中超半数为混动项目[32] - 光伏逆变器国内中标超15GW,地面电站领域排名行业前三[33] - 乘用车功率模块装机量市场占有率达13.6%,排名行业第二[33] - 液冷集中式储能变流器上半年订单超2GW[47] - 超级五合一产品较上版本减重14kg,CLTC效率提升0.5%[47] - 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产品批量应用于纯电/混合动力乘用车及商用车[44] - 完成150kW组串式光伏逆变器开发及认证测试[66] - 光伏逆变器整机防护等级达IP66并满足-40℃低温要求[66] - 开发覆盖5000标方及以下电解槽应用的新一代制氢电源平台[68] - 制氢电源产品技术指标行业领先以稳固龙头地位[68] - 储能变流器功率密度提升超过20%,占地面积减少30%[69] - 超级纯电多合一电驱总成产品功率密度提升10%,体积减少15%,效率提升0.5%[71] - 轴发变频器功率密度为351W/L,高于ABB ACS880[72] - 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完成两款单芯片霍尔电流传感器开发并通过可靠性耐久测试[62][63] - 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完成800V高压平台配套电流传感器开发并通过可靠性耐久测试[62][63] 业务表现:传感器与数据技术 - 传感器业务同比大幅增长,接近2023年同期水平[32] - 完成磁通门漏电流传感器样机试制,性能优于行业标准要求[61][62] - 两款开环霍尔电流传感器和一款强抗扰闭环霍尔电流传感器完成小批验证并获批量订单[62] - 传感器技术产品批量应用于轨道交通、工业光伏、风电、储能、充电及新能源汽车领域[44] - 公司在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领域交付了70套以上的本地化部署的大数据平台产品[22] - 公司云端平台支撑了光伏、储能超200个电站的数据接入中车云[22] - 公司机动城领域累计装车运用1000余列车,实现了牵引系统的状态感知、故障诊断预警、状态评估[23] - 自动驾驶技术累计安全运行超过660万公里[43] - 智能感知技术通过最高SIL4功能安全认证[43] - 数据安全技术已批量应用于运维体系相关产品[43] - 机车自动驾驶系统批量装车140余台,累计运行超660万公里[46] - 面向规模化应用与新型复杂场景的自动驾驶技术研究投入1,023万元,完成通用化软件设计并在复兴型机车上优化升级[59] - 自动驾驶技术提升复杂场景下通用性与自适应能力,支撑重载及普载货物列车安全运行[59] 研发与创新 - 研发人员数量为4,066人,占员工总数比例为40.8%[37] - 公司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654件,其中发明专利2,473件[35] - 主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51项、国内标准198项[35] - 公司拥有3,654项有效境内外注册专利[40] - 工业变流技术平台覆盖容量范围0.1-4000kVA[40] - 研发团队中近半数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7] - 已形成13项核心技术领域包括电气系统/变流控制/功率半导体等[40] - 核心技术包含多电平变流/多重串并联/双向能量传输等拓扑技术[40] - 公司201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特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技术)[45] - 公司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系列化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45] - 公司201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速、重载列车牵引控制关键技术)[45] - 公司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高压大电流IGBT芯片关键技术)[45] - 新增境内外授权专利165件,其中欧美日专利7件[49] - 公司有效专利总数达3654件,发明专利占比超60%[49]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4,06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40.8%[75]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65,785.69万元,平均薪酬为16.2万元[75] - 研发投入总额为24,365万元,资本化研发投入为4,715万元,费用化研发投入为17,677万元[72] - 公司研发人员中硕士研究生占比44.34%,本科占比50.32%[75] - 30-40岁研发人员占比41.89%,是公司研发团队的主力年龄区间[75] 市场与地区表现 - 海外市场中标13个项目,覆盖亚洲、美洲、欧洲等多地产品[31] - 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31] - 境外资产18.68亿元人民币,占总资产比例2.70%[90] - 城轨海外DC3000V&DC750V电气牵引系统平台开发投入705万元,已完成样柜生产与调试,核心指标体积、重量、噪声及效率领先国外标杆[58] - 城轨海外电气牵引系统平台兼容DC750V及DC3000V制式,满足海外及国内市场需求[58] 重大项目与投资 - CR450动车组电气系统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37.37亿元,本期投入3.72亿元,累计投入32.64亿元[55] - 车车通信和自主感知的列车自主运行控制系统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44.15亿元,本期投入3.45亿元,累计投入35.84亿元[55] - 全自动运行信号系统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8.84亿元,本期投入0.81亿元,累计投入7.82亿元[57] - 市域铁路柔性贯通供电项目预计总投资规模8.70亿元,本期投入1.15亿元,累计投入5.29亿元[57] - 轨道交通多源融合能源系统技术研究投入646万元,完成30MW级能量路由器方案设计及示范项目多端口能量路由装置交付[59] - 同相供电装置及能量管理技术完成铜锣山主所、九曲河主所现场安装接线及电能测控柜生产[58] - 柔性贯通同相供电系统实现全线同相供电,消除无电区并解决电分相及再生能量跨区间利用问题[58] - 多源融合能源系统研制27.5kV大容量单相并网双向变流装置,支持光/储新能源接入[59] - 完成水下200kW固态断路器部件开发与功能测试[64] - 完成水下25kW永磁直驱电机功能测试试验[64] -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净额7,443,212,046元,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投入6,745,770,060元,投入进度90.63%[150] - 本年度投入募集资金679,168,823元,占募集资金净额9.12%[150] - 轨道交通牵引网络技术及系统研发应用项目累计投入募集资金19.89亿元,投入进度94.94%[151] - 智慧路局和智慧城轨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发应用项目累计投入募集资金10.58亿元,投入进度98.84%[151][152] - 新产业先进技术研发应用项目累计投入募集资金7.06亿元,投入进度81.23%[152] - 新型轨道工程机械研发及制造平台建设项目累计投入募集资金7.81亿元,投入进度97.58%[152] - 创新实验平台建设工程项目累计投入募集资金5.30亿元,投入进度56.90%[152] - 补充流动资金及还贷项目累计投入募集资金16.81亿元,投入进度100.28%[153] - 报告期内募集资金总投入67.46亿元,总投入进度90.63%[153] - 创新实验平台建设项目因承兑汇票支付未完成置换导致投入比例较低[152] 资产与负债状况 - 总资产691.75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末增长6.75%[19] - 其他非流动资产107.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6.30%[89] - 公司总资产从544亿人民币增长至571亿人民币,增幅4.9%[187] - 货币资金大幅减少至41.5亿人民币,同比下降51.0%[186] - 交易性金融资产下降至1.8亿人民币,同比减少94.7%[186] - 应收账款增长至99.4亿人民币,同比增加16.1%[186] - 货币资金减少至77.02亿元人民币,较期初106.52亿元下降27.7%[184] - 交易性金融资产大幅减少至1.83亿元,较期初35.34亿元下降94.8%[184] - 应收账款增加至130.37亿元,较期初116.12亿元增长12.3%[184] - 存货增长至82.00亿元,较期初70.64亿元增长16.0%[184] - 固定资产增至102.44亿元,较期初85.95亿元增长19.2%[184] - 在建工程减少至12.29亿元,较期初23.13亿元下降46.9%[184] - 应付账款增至89.55亿元,较期初82.90亿元增长8.0%[184] - 其他应付款大幅增至44.73亿元,较期初18.70亿元增长139.2%[184]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略降至406.53亿元,较期初415.28亿元减少2.1%[185] - 资产总计增至691.75亿元,较期初648.02亿元增长6.7%[184]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数为人民币182,972,219元,期初数为人民币3,533,861,455元[95] -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应收票据期末数为人民币1,372,655,833元,期初数为人民币1,286,784,981元[95] -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应收账款期末数为人民币2,069,848,119元,期初数为人民币2,534,918,377元[95]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同比下降39.5%至55.25亿元人民币[197] 股权投资与收益 - 公司本报告期未发生对外股权投资,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47,000,000元下降100%[94] - 公司对外股权投资余额为人民币831,318,001元,较年初的人民币839,267,940元减少0.95%[94] - 对联营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年末余额为人民币564,494,481元,较年初的人民币572,444,420元减少1.39%[94] - 投资收益同比增长846.0%至3.49亿元人民币[192] - 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报告期内净利润为人民币441,962,264元[99] 股东回报与股利政策 - 公司拟派发现金红利总额为人民币597,497,301.28元,占2025年半年度归母净利润的35.75%[5] - 公司总股本为1,357,948,412股,拟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4.40元(含税)[5] - 公司拟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4.40元(含税),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总额为人民币597,497,301.28元[103] - 拟派发现金红利总额占公司2025年半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5.75%[103] 公司治理与承诺 - 报告明确提及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6] - 中车集团承诺自
时代电气(688187) - 2025 Q2 - 季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