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联易融科技(09959)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8-26 18:33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主营收入同比下降9.3%至3.745亿元人民币,其中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收入下降9.7%至3.483亿元人民币[4] - 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期内亏损扩大57.7%至3.797亿元人民币,经调整亏损同比扩大97.4%至3.720亿元人民币[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为人民币374,506千元[2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期内亏损为人民币382,131千元[27] - 公司主营收入及收益总额同比下降9.3%,从2024年上半年的4.131亿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745亿元[28]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录得期内亏损人民币382.1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亏损人民币241.5百万元增加[51] - 公司期内亏损为人民币38.213亿元(2025年)和24.152亿元(2024年),经调整后亏损分别为人民币37.204亿元(2025年)和18.851亿元(2024年)[53] - 公司期内亏损3.82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2.42亿元亏损扩大58.2%[81] - 主营业务收入3.7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3%,去年同期为4.13亿元[81] - 每股基本亏损0.19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0.11元[81] - 主营业务总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的4.13亿人民币降至2025年同期的3.75亿人民币,减少3806万人民币[90] - 集团总收入同比下降9.3%,从413,111千元降至374,506千元[98] - 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增至人民币379,727千元,同比增长57.7%[107] - 每股基本亏损为人民币0.19元,较去年同期的人民币0.11元扩大72.7%[107]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毛利率同比下降14.9个百分点至56.0%,毛利下降28.3%至2.099亿元人民币[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毛利为人民币209,864千元[2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亏损为人民币337,110千元[27] - 研发费用2025年上半年为人民币142,525千元[27] - 减值损失2025年上半年达人民币270,258千元[27] - 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大幅增长36.9%,从1.202亿元增至1.646亿元,成本收入比从29.1%上升至44.0%[31] - 销售服务费用同比增长32.4%,从0.609亿元增至0.806亿元,费用占比从14.7%上升至21.5%[31] - 毛利率从70.9%下降至56.0%,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毛利率从70.2%降至53.3%[32] - 研发费用同比下降19.8%,从1.777亿元降至1.425亿元[33] - 减值损失大幅增长66.4%,从1.624亿元增至2.703亿元,主要来自应收核心企业款项2.239亿元[37] - 股权激励费用同比下降46.0%,从0.152亿元降至0.082亿元[36]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录得经营亏损人民币337.1百万元,较2024年同期亏损人民币186.5百万元扩大[47] - 毛利润2.1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8.4%,去年同期为2.93亿元[81] - 研发费用1.4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9.8%,去年同期为1.78亿元[81] - 减值损失2.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66.4%,去年同期为1.62亿元[81] - 经营亏损3.37亿元人民币,同比扩大80.7%,去年同期为1.87亿元[81] - 所得税费用1655.5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5.5%,去年同期为2567.2万元[81] - 集团总毛利同比下降28.4%,从292,889千元降至209,864千元[98] - 员工成本总额同比下降22.2%,从212,356千元降至165,218千元[99] - 研发费用中的员工成本为66,752千元,同比下降29.5%[99] - 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项减值损失大幅增加113.0%,从108,097千元升至230,290千元[101] - 即期中国企业所得税费用为24,353千元,同比增长99.4%[104] - 财务成本同比下降70.4%,从7,122千元降至2,109千元[99] - 股权激励费用为人民币821.7万元(2025年)和1521.7万元(2024年),占亏损调整项的2.2%和8.1%[53] - 应占以权益法计量的被投资公司亏损为人民币2635.7万元(2025年)和2218.7万元(2024年),同比增长18.8%[53] - 汇兑收益为人民币488.1万元(2025年),汇兑亏损为人民币1536.2万元(2024年),同比改善131.8%[53] - 公司其他净收益由2024年同期人民币40.5百万元下降至2025年同期人民币31.4百万元[46] - 公司财务成本由2024年同期人民币7.1百万元减少70.4%至2025年同期人民币2.1百万元[48] - 公司应占以权益法计量的被投资公司亏损由2024年同期人民币22.2百万元增至2025年同期人民币26.4百万元[49] - 公司所得税费用由2024年同期人民币25.7百万元降至2025年同期人民币16.6百万元[50] 各条业务线表现 - 供应链资产总处理量同比增长27.1%至2035.6亿元人民币,其中多级流转云处理量大幅增长54.4%至1332.3亿元人民币[8] - 核心企业云总处理量增长31.8%至1631.0亿元人民币,金融机构云处理量增长10.4%至356.1亿元人民币[8] - 跨境云促成融资总额增长13.9%至48.4亿元人民币[8] - ABS云处理量大幅增长166.3%至96.2亿元人民币[8] - 可持续供应链资产规模突破人民币290亿元,同比增长97%[15] - 累计服务超过38万家中小微企业,平均融资成本为2.86%[15] - 核心企业云处理供应链资产总量为人民币299亿元,同比下降20.2%[16] - 多级流转云处理供应链资产总量达人民币1332亿元,同比增长54.4%[17] - 多级流转云新增客户224家,同比增长25.4%至1172家[17] - 多级流转云业务贡献占比达集团整体业务规模的65%[17] - ABS云处理供应链资产总量为人民币96亿元,较去年大幅增长[18] - e链云处理供应链资产总量为人民币260亿元,同比下降9.2%[18] - 跨境云业务2025上半年资产规模与收入实现双位数稳健增长[19] - 跨境云平台聚合12家全球平台资源并服务超过1,100家中小商户[19] - 2025年上半年供应链资产交易量超人民币20亿元的行业达14个[23] - 基础设施/建筑行业在供应链资产交易总量中占比33%(截至2025年6月30日)[24] - 核心企业云收入同比下降16.5%,从2.974亿元降至2.483亿元,占收入比重从72.0%降至66.3%[28][29] - 金融机构云收入同比增长13.5%,从0.882亿元增至1.001亿元,收入占比从21.3%提升至26.7%[28][29] - 跨境云收入同比增长20.3%,从0.217亿元增至0.262亿元,收入占比从5.3%提升至7.0%[28][29] - 核心企业合作伙伴数量增长19.0%至2565家,核心企业客户数量增长25.4%至1206家[5] - 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客户总量达1352家,较2024年增长22%[11] - 核心企业云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的2.97亿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同期的2.48亿人民币,减少4905万人民币[90] - 金融机构云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的8819万人民币增至2025年同期的1亿人民币,增加1187万人民币[90] - 新兴解决方案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的2753万人民币降至2025年同期的2616万人民币,减少137万人民币[90] - 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总收入为348,349千元,其中核心企业云收入248,286千元,金融机构云收入100,063千元[98] - 新兴解决方案总收入为26,157千元,全部来自跨境云,中小企业信用科技解决方案收入为0千元[98] 客户和合作伙伴表现 - 核心企业合作伙伴数量增长19.0%至2565家,核心企业客户数量增长25.4%至1206家[5] - 客户留存率提升3个百分点至99%[5] - 整体客户留存率从2024年的96%提升至99%[11] - 多级流转云新增客户224家,同比增长25.4%至1172家[17] - 跨境云平台聚合12家全球平台资源并服务超过1,100家中小商户[19] - 累计服务超过38万家中小微企业,平均融资成本为2.86%[15] 资产和债务相关财务数据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受限制现金合计53.783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底增加3.059亿元人民币[10]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人民币2.595亿元至51.579亿元,增幅5.3%[59] - 未动用银行授信额度人民币35.4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6000万元[62] - 权益负债比率降至1.0%(2025年),较2024年末的1.5%改善0.5个百分点[66] - M3+逾期比率为0%,显示融资交易信用表现良好[58] - 公司总资产由2024年12月31日的85.94亿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84.32亿人民币,减少1.62亿人民币[84][85]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4年底的48.98亿人民币增至2025年中的51.58亿人民币,增加2.6亿人民币[84] - 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从2024年底的5.61亿人民币降至2025年中的4.91亿人民币,减少7000万人民币[84] - 应付款项从2024年底的1.12亿人民币降至2025年中的7914万人民币,减少3287万人民币[85] - 流动资产净值从2024年底的70.86亿人民币降至2025年中的66.59亿人民币,减少4.27亿人民币[85] - 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资产期末余额为人民币130,206千元,较期初减少24.1%[111] - 减值拨备余额增至人民币266,709千元,较期初增长22.8%[112] - 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为人民币24,129千元,较期初增长11.4%[116] - 应收款项净额为人民币182,806千元,较期初下降16.4%[115] - 非流动金融资产中非上市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人民币98,642千元,较期初增长2.6%[114] - 流动金融资产中供应链资产账面价值为人民币285,442千元,较期初增长2.9%[114] - 资产支持证券账面价值下降至人民币29,541千元,较期初减少31.5%[114] - 供应链资产总额从2024年底的844.95亿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中的24.626亿人民币,降幅达97.1%[117][118] - 应收核心企业款项总额从218.975亿人民币降至210.407亿人民币,减幅3.9%[122][124] - 应收核心企业款项减值拨备大幅增加至82.723亿人民币,较期初59.938亿人民币增长38.0%[124][125] - 第三阶段(信用不良)应收核心企业款项减值拨备期内增加22.386亿人民币[125] - 中小企业信用科技解决方案资产从62.68亿人民币全额减值为零[118][121] - 期内收回之前撇销的供应链资产金额为727万人民币[121] - 贷款予一名第三方余额从2789.9万人民币降至1980.3万人民币[122][126] - 新增对联营公司拜特科技1006.1万人民币营运资金贷款[122][127] - 其他应收款项及资产减值拨备从60.573亿人民币增至83.386亿人民币[122] - 持续涉入所转移供应链资产从2310万人民币降至2000万人民币[122] - 应付款项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111,754千元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79,141千元,降幅为29.2%[128][129] - 3个月内应付账款从39,726千元降至32,822千元,降幅17.4%;3个月以上应付账款从72,028千元降至46,319千元,降幅35.7%[129] - 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无抵押无担保借款从30,008千元降至20,009千元,降幅33.3%,实际利率区间从2.35%-2.55%收窄至2.35%-2.45%[130] - 应付核心企业及证券化特殊目的机构款项大幅增长175.6%,从179,397千元增至494,359千元[131] - 应计工资和其他福利从77,082千元降至35,302千极,降幅54.2%[131] - 税项及征费从35,714千元降至24,099千元,降幅32.5%[131] - B类普通股数量从2,017,357,159股减少至1,886,295,121股,降幅6.5%[133][136] - A类普通极数量从267,626,789股减少至250,239,827股,降幅6.5%[133][136]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因市场条件恶化导致过桥流程平均需时增加及证券化发行延迟或取消[39] - 公司对金融资产预期信用损失评估采取审慎态度,预计清偿期较长且回收金额低于合同现金流[39] - 公司使用现金流量贴现法评估信用减值金融资产,关键参数包括贴现率及预计可收回金额[43] - 公司确认信用减值金融资产的标准包括债务人重大财务困难或逾期违约超过90天[41] - 主要为过桥目的持有的供应链资产未偿还余额达人民币20.539亿元,信用风险显著上升[56][57] - 跨境云自有资金交易未偿还余额人民币870万元,核心企业云自有资金交易余额人民币50万元[58] 其他重要内容 - 公司回购1,046,000股B类股份,总代价128.29万港元,其中3月回购576,000股(代价79.22万港元),4月回购470,000股(代价49.01万港元)[77][78]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共有679名员工,其中研发部门347人(占51.0%),销售及营销部门134人(占19.7%),一般行政部门198人(占29.2%)[70][71] - 联易汇股权因第三方增资被摊薄至40%,从全资附属公司变为联营公司[96] - 支付末期特别股息人民币58,456千元,每股0.03港元[108] - 公司支付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末期特别股息58,456千元,每股0.03港元[132] - 公司于2024年4月3日至2025年4月7日期间购回148,449,000股B类普通股并于2025年6月6日注销[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