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入和利润 - 公司收入为人民币832.2亿元[3]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人民币86亿元,核心股东应占溢利为人民币87.8亿元[3] - 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0.79元[3] - 总分部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的889.80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850.53亿元人民币,减少39.27亿元人民币(降幅4.4%)[11][12] - 分部溢利从2024年上半年的162.56亿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27.05亿元人民币,减少35.51亿元人民币(降幅21.8%)[11][12] - 公司报告分部溢利为127.0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1.8%(2024年同期为162.56亿元人民币)[14]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85.9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6%(2024年同期为103.14亿元人民币)[19] - 公司收入为人民币832.2亿元,经营溢利为人民币121.2亿元,毛利率为17.4%[33]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人民币86亿元,核心股东应占溢利为人民币87.8亿元[33] 成本和费用 - 公司财务费用总额为36.5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4.9%(2024年同期为48.70亿元人民币)[15] - 公司所得税费用总额为34.6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5.5%(2024年同期为46.57亿元人民币)[16] - 公司平均融资成本为2.9%,分銷费用与行政费用合计占收入的比例为3.8%[28] 房地产销售表现 - 公司合约物业销售额为人民币1201.5亿元,销售面积为512万平方米[3] - 公司实现合约物业销售额1201.5亿元人民币,销售规模位居行业第二[26] - 公司在一线城市(香港及北上广深)实现合约销售额556.4亿元人民币,占不含中海宏洋销售额的53.7%[26] - 公司系列公司合约物业销售额为人民币1201.5亿元,销售面积为512万平方米[34] - 公司销售回款892.6亿元人民币,其他经营回款76.2亿元,总经营回款968.8亿元;资本支出836.9亿元,其中土地成本613.7亿元、建安支出223.2亿元;未付地价201.7亿元[47] 土地储备和购地 - 新增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总地价为人民币403.7亿元[3] - 公司在10个中国内地城市和香港获取17幅地块,总购地金额人民币403.7亿元,权益购地金额人民币401.1亿元[27] - 公司四个一线城市及香港权益购地金额占比52.1%[27] - 公司新增17幅地块,总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权益建筑面积257万平方米,总地价403.7亿元人民币,权益地价401.1亿元人民币[38] - 公司系列公司(不含中海宏洋)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2,693万平方米,权益建筑面积2,367万平方米;中海宏洋新增土地储备13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54万平方米,权益建筑面积1,146万平方米[40] - 公司系列公司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4,047万平方米[41] 商业物业运营 - 商业物业运营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的35.38亿元人民币微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35.42亿元人民币,增加0.04亿元人民币(增幅0.1%)[11][12] - 商业物业分部溢利从2024年上半年的17.06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19.83亿元人民币,增加2.77亿元人民币(增幅16.2%)[11][12] - 公司商业物业实现收入人民币35.4亿元[27] - 公司商业物业运营总建筑面积增加15万平方米[27] - 公司商业物业收入35.4亿元人民币,其中写字楼17亿元、购物中心11.7亿元、长租公寓1.6亿元、酒店及其他商业物业5.1亿元;写字楼新签约51万平方米,续租率76.9%;成熟购物中心出租率96.2%,销售额同比提升6.7%,客流同比提升11.0%[43] 其他业务收入 - 其他业务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的34.03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35.49亿元人民币,增加1.46亿元人民币(增幅4.3%)[11][12] - 公司其他业务外部收入17.1亿元人民币,其中物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服务收入15.2亿元,同比上升55.1%[44] 财务健康状况 - 公司总借贷为人民币2274.5亿元,较2024年底减少141.2亿元[3] - 持有银行存款及现金为人民币1089.6亿元[3] - 公司净借贷比率为28.4%,平均融资成本为2.9%[3] - 公司股东应占权益为人民币3866.2亿元[3] - 公司股东应占权益从2024年12月31日的3806.11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3866.19亿元人民币,增加60.08亿元人民币(增幅1.6%)[7] - 权益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4018.3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4177.45亿元人民币,增加159.15亿元人民币(增幅4.0%)[7] - 非控股权益从2024年12月31日的212.19亿元人民币大幅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311.26亿元人民币,增加99.07亿元人民币(增幅46.7%)[7] - 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3.7%,净借贷比率为28.4%,持有银行存款及现金为人民币1089.6亿元[28] - 公司流动资产净值3,862.6亿元人民币,流动比率2.6倍,净借贷比率28.4%;银行存款及现金1,089.6亿元,占总资产12.1%;平均融资成本2.9%[45] - 公司总借贷2,274.5亿元人民币,其中一年内到期174亿元(占比7.6%);人民币借贷占比84.8%,定息借贷占比46.2%;2025年下半年到期归还80.9亿元[46] - 公司可动用资金1,503.3亿元人民币,包括银行存款及现金1,089.6亿元(含受规管物业预售款243.7亿元)和未动用银行授信额度413.7亿元[47] - 人民币借贷占比提升至84.8%,较2024年底增加2.5个百分点[48] 融资和债务管理 - 发行2025年公司债券(品种一)本金10亿元人民币,票面年利率1.80%[57] - 发行2025年中期票据(品种二)本金15亿元人民币,票面年利率2.38%[57] - 赎回2022年发行票面利率2.88%的中期票据,赎回面值18亿元人民币[58] - 赎回2022年发行票面利率3.05%的公司债券,赎回面值20亿元人民币[58] - 赎回美元担保票据面值2.163583亿美元(原发行额3亿美元),票面利率2.375%[58] 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 - 公司应收账款总额为57.27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增长260.1%(2024年末为15.90亿元人民币)[23] - 公司应付账款总额为381.92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末下降8.7%(2024年末为418.47亿元人民币)[24] 项目竣工和交付 - 公司系列公司高品质交付4.2万套房屋[27] - 公司2025年上半年物业发展项目竣工总面积444.9万平方米,其中南部大区161.4万平方米、东部大区97.8万平方米、中西部大区40.5万平方米、北部大区115.1万平方米、港澳海外大区30.1万平方米[37] 股息派发 - 宣派中期股息每股港币25仙[3] - 公司宣派中期股息每股港币25仙,总额约25.17亿元人民币[21] - 中期股息派发每股港币25仙,较2024年同期每股30仙减少5仙[53] ESG和社会责任 - 绿色项目总数达690个,认证面积超1.1亿平方米[51] - 消费帮扶投入及带动销售总额达3000万元人民币[52] - LSEG ESG评分88分(满分100),位列全球532家房地产公司第一名[50] 公司治理和董事会 - 公司已采纳不低于上市规则标准的董事证券交易行为守则[60] - 所有董事确认在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内遵守行为守则[60] - 审核及风险管理委员会已审阅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未经审核中期业绩[61] - 审核及风险管理委员会与管理层讨论了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等重要事项[61] - 中期业绩公告发布于2025年8月27日[63] - 公司执行董事包括颜建国(主席)、张智超(行政总裁)及郭光辉[63] - 公司非执行董事包括庄勇(副主席)及马尧[63]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包括李民斌、陈家强教授及陈清霞博士[63] - 2025年中期报告将适时发布于公司网站及香港联交所网站[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