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入和利润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32.3亿美元,同比增长19.2%[2] - 收入同比增长22.0%至4,456,267千美元[14] -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4456.3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2.0%[36]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4456.3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2.0%[72][74][75] - 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44.56亿美元,同比增长22.0%[190] - 公司净利润为5.1亿美元,同比增长42.5%[2] - 除税前利润同比增长95.0%至509,678千美元[14][15] - 归属于公司拥有人的期内利润同比增长35.6%至320,522千美元[14][15] - 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增长46.4%至265,490千美元[14][1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320.5百万美元[7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期内利润为3.205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2.364亿美元增长35.6%[194][197]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4.70亿美元,同比增长99.4%[190]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毛利955.7百万美元同比增长89.3%[74][77] - 2025年上半年毛利为9.56亿美元,同比增长89.3%[190] - 2025年上半年经营利润为4.60亿美元,同比增长414.0%[190] 毛利率和净利率 - 公司毛利率为22.5%,同比提升3.8个百分点[2] - 毛利率提升7.6个百分点至21.4%[15] - 净利率提升4.0个百分点至10.5%[15] 成本和费用 - 公司研发投入为3.2亿美元,占收入比重9.9%[2] - 研发投入占比下降2.7个百分点至7.4%[15] - 研发投入总额330.811百万美元,同比下降10.3%[46] - 研发投入占收入比例7.4%,同比减少2.7个百分点[46]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开支330.8百万美元同比下降10.3%[74][78] 现金流表现 - 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为8.7亿美元,同比增长28.4%[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85.8%至909,257千美元[14][16]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909.3百万美元同比增长85.8%[74] - 经营现金净额由489.3百万美元增至909.3百万美元,增长85.8%[86] - 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大幅增长85.8%至90.93亿元[200] - 经营所得现金同比增长79.2%至77.92亿元[200] - 已收利息增长33.6%至25.41亿元[200] - 2025年上半年融资现金流净额604.3百万美元同比增长567.3%[74] - 融资活动借款所得款项增长61.6%至262.85亿元[200] - 偿还债券支出60亿元[200]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投资现金流净额-2887.1百万美元[74] - 取得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增加61.5%至130.11亿元[200] - 不动产、厂房及设备投资减少19.9%至341.86亿元[200]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净额收窄42.4%至137.36亿元[200] - 汇率变动对现金产生正向影响9.21亿元[200]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508.27亿元[200] 业务线表现 - 公司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达到75.2%,同比提升5.6个百分点[2] - 晶圆代工业务收入4228.6百万美元,同比增长24.6%[36] - 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从74.5%提升至77.1%[88] - 公司28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收入占比为35.6%,同比提升7.3个百分点[2] - 智能手机收入占比从31.5%降至24.6%,消费电子从33.4%升至40.8%[88] - 公司月产能折合8英寸晶圆达到81.4万片,同比增长15.3%[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晶圆数量4682千片(8英寸等效)同比增长19.9%[75]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晶圆平均售价903美元同比增长3.9%[75] 地区表现 - 公司中国区收入占比为79.8%,同比提升4.2个百分点[2] - 中国区收入占比从80.9%提升至84.2%,美国区从15.5%降至12.7%[92] 资产和债务 - 公司资本支出为15.8亿美元,主要用于产能扩张[2] - 新增12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近2万片[35] - 有息债务总额11,943.9百万美元,其中一年内到期3,114.6百万美元[89][90] - 净现金头寸改善至1,110.4百万美元,净债务权益比为-3.4%[89][9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总资产为494.46亿美元,较2024年底增长0.6%[192][19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总权益为327.42亿美元,较2024年底增长2.7%[19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借款总额为119.29亿美元,较2024年底增长10.8%[19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50.83亿美元,较2024年底下降20.1%[19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权益增长至327.42亿美元,较2024年末的318.70亿美元增长2.7%[194][197] - 2025年6月30日公司保留盈余达64.94亿美元,较2024年末的61.73亿美元增长5.2%[194][197] - 2025年6月30日其他储备为2.317亿美元,较2024年末的1.425亿美元增长62.6%[194][198] - 2025年6月30日非控制性权益达116.86亿美元,较2024年末的112.56亿美元增长3.8%[194][197] - 贸易应收款项增长43.6%至1,206.7百万美元[94] - 合同负债减少38.9%至725.1百万美元[94] - 受限资金379.1百万美元,主要作为借款担保[95] - 对联营企业注资增长4.4%至77.8百万美元[100] 研发和技术进展 - 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4215件,其中发明专利12342件[40] - 报告期内新增发明专利230件,实用新型专利21件[45] - 28纳米超低漏电平台性能大幅提升并导入多家客户验证[47] - 40纳米嵌入式闪存工艺通过可靠性验证并进入客户设计阶段[47] - 65纳米射频绝缘体上硅工艺平台进入产品导入验证阶段[47] - 90纳米BCD工艺中压平台开发完成,低压平台工艺开发完成[49] - 8吋BCD技术平台完成110nm基础平台及新一代汽车电子BCD平台开发[49] - 0.18微米嵌入式存储车用平台完成工艺开发并发布PDK[49] - 中大尺寸高压显示驱动平台完成新一代中尺寸工艺开发并发布PDK[49] - 研发人员数量为2290人,占员工总数12.0%[50]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7375.4万美元,平均薪酬3.2万美元[50] - 研发人员中博士469人,硕士1261人,本科及以下560人[50] - 30岁以下研发人员901人,30-40岁1012人,40-50岁347人,50岁以上30人[50]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2025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产业产值持续上升,供应链协同效应显现[29] - 生成式AI、智能终端芯片、自动驾驶芯片是推动市场增量的核心动能[29] - 消费电子市场温和复苏,智能手机、电脑、可穿戴设备换机需求渐进释放[29] - 汽车电子领域出现触底反弹积极信号,晶圆代工需求回流本土[29][34] - 产业链在地化转换走强,渠道加紧备货补库存[34] - 公司采用小批量试产、风险量产、批量生产三阶段生产模式[28] - 风险量产阶段聚焦产品良率提升、生产工艺能力提升及生产产能拓展[28] - 晶圆代工行业竞争焦点集中在纳米级工艺精度控制及新材料开发应用[30] - 行业头部效应将愈加明显,少数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33] - 公司位居全球纯晶圆代工企业销售额排名第二,中国大陆企业排名第一[31] - 公司预计三季度维持出货动能,四季度行业进入传统淡季[108] 投资和金融资产 -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总额从2025年初的630,243千美元下降至6月30日的457,725千美元,减少了172,518千美元[101] - 结构性存款及货币基金是最大资产类别,期末余额为397,927千美元,占金融资产总额的87%[101] - 私募基金投资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损失4,796千美元,期末余额为125,197千美元[101] - 衍生金融工具净负债从期初的(69,387)千美元改善至(65,420)千美元,累计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8,833千美元[101] - 公司股票投资从期初6,019千美元大幅减少至21千美元,主要因出售6,023千美元[102] - 衍生品投资中交叉货币掉期合约期末账面价值为(58,597)千美元,占公司权益的-0.28%[103] - 利率掉期合约产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214千美元,期末账面价值为2,106千美元[103] - 远期外汇合约期末账面价值为(8,929)千美元,占公司权益的-0.04%[103] - 衍生品投资合计期末账面价值为(65,420)千美元,占公司权益的-0.31%[103] - 公司所有衍生品投资均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对当期损益无实际影响[103]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总投资额达5898.5万美元,报告期内新增投资139.1万美元[104] - 私募基金累计利润影响为7390.2万美元,报告期内利润影响为-479.6万美元[104] - 私募基金E报告期利润影响-93.8万美元,累计利润1535.3万美元[104] - 私募基金H报告期利润影响-267.2万美元,累计利润1439.6万美元[104] - 私募基金J报告期利润影响-58.9万美元,累计利润310.3万美元[104] - 私募基金K报告期利润影响-88.0万美元,累计利润-88.0万美元[104] 风险因素 - 集成电路行业存在技术迭代快、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等风险[52] - 公司面临技术人才短缺或流失风险,行业人才争夺激烈[53] - 客户集中度风险可能影响公司业绩稳定性和经营效率[57] - 供应链依赖境外供应商面临短缺延迟交货和价格上涨风险[58] - 资产减值风险因固定资产规模大可能造成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60] - 应收账款存在坏账损失风险尽管主要客户信用水平较高[60] - 存货跌价风险因市场需求变化可能导致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61] - 汇率波动风险影响汇兑损益公司部分交易采用人民币欧元日元计价[62] - 利率波动风险影响利息支出公司负债包含浮动利率债务[62] - 行业竞争激烈公司与全球龙头技术差距较大市场占有率不高[64] - 地缘政治风险公司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影响供应链安全和业务稳定[66] 公司治理和股权激励 - 2024年股份奖励计划下期末可供授出的限制性股票单位数量为585,492,010份,较期初588,259,648份有所减少[116] - 根据所有港股股票计划拟发行的港股股票数量占期末已发行港股股票加权平均数量的比重为0.29%[117] - 根据科创板股票激励计划拟发行的科创板股票数量占已发行科创板股票加权平均数量的比重为0.64%[117] - 2025年4月1日授予2,876,943个限制性股票单位,授予日公允价值为每股44.27港元[117] - 董事会不建议宣派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114] - 2004年购股权计划已于2013年11月15日终止,2014年购股权计划及2014年以股支薪奖励计划已于2023年11月10日终止[116] - 公司承诺自2024年股份奖励计划生效日期起不再根据2021年科创板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发行进一步限制性股票[116] - 本期初2004年购股权计划下无可供行使购股权,拟发行港股股票为零[117] - 本期未根据2014年购股权计划、2014年以股支薪奖励计划及2021年科创板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授出任何期权或奖励[117] - 2014年购股权计划下雇员购股权行权数量为4,242,737股,期末尚未行权数量为10,606,037股[120] - 2014年购股权计划中2018年1月1日前授出的购股权按周年分阶段归属,第一年归属25%,随后三年每月归属1/36[121] - 2014年购股权计划将终止,不再授予新期权,但已授期权继续按原条款保留[122] - 2014年以股支薪奖励计划下受限制股份单位归属数量为2,979,961股,期末尚未归属数量为1,648,214股[123] - 以股支薪计划中2023年4月1日后授出的单位按50%、30%、20%比例分三年归属[124] - 2021年科创板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下A股限制性股票注销519,060股,期末未归属数量12,634,660股[125] - 购股权行权时港股加权平均市价最高达53.60港元(2021年授出单位归属时)[123] - 科创板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每股20元人民币,显著低于授出前A股市场价(45.68-54.86元)[125] - 2014年购股权计划中2020年授出期权行权量达1,133,118股,行权价18.10港元[120] - 以股支薪计划中2022年4月8日授出单位失效43,735股,归属1,230,117股[123] - 2024年股份奖励计划向雇员授予2,752,566股限制性股票单位[126] - 限制性股票单位归属比例为50%、30%、20%分三年进行[12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尚未归属限制性股票单位数量为2,877,917股[126] - 报告期内限制性股票单位失效数量为109,305股[126] - 报告期内限制性股票单位归属数量为3,690,986股[126] - 薪酬委员会可批准加快限制性股票单位归属期[127] - 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持有尚未行权的港股购股权总计2,184,355股[183] - 联合首席执行官梁孟松持有尚未行权的港股购股权总计659,117股[183] - 独立非执行董事吴汉明持有尚未归属的受限制股份单位94,350股,每股成本0.031港元[184] - 2024年股份奖励计划中董事长刘训峰新获授124,377股限制性股票单位,每股成本0.031港元[185] - 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在2024年股份奖励计划中持有尚未归属的港股限制性股票单位158,686股[185] - 联合首席执行官梁孟松在2024年股份奖励计划中持有尚未归属的港股限制性股票单位158,686股[185] - 2024年股份奖励计划总计授予273,503股新股,每股成本0.031港元[185] - 资深副总裁张昕持有尚未归属的A股限制性股票64,000股,授予价格20元人民币[186] - 资深副总裁金达持有尚未归属的A股限制性股票32,000股,授予价格20元人民币[186] - 副总裁阎大勇持有尚未归属的A股限制性股票28,000股,授予价格20元人民币[186] - 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持有3,028,341股公司权益,占总股本0.038%[187] - 联合首席执行官梁孟松持有1,512,363股公司权益,占总股本0.019%[187] - 2025年上半年股权报酬支出1950万美元,其中非控制性权益部分为214万美元[194][197] 法律和仲裁事项 - 公司涉及与PDF SOLUTIONS INC的香港国际仲裁案仍在进行中[69] - 子公司中芯新技术涉及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仲裁案[167] - 独立董事范仁达涉香港资源控股前董事法律程序[168] 关联交易和担保 - 与大唐控股关联交易销售货物全年上限为3600万美元,本期实际发生700万美元[170] - 公司对子公司担保余额为38.444亿美元,占权益比例18.3%[171] - 直接或间接为资产负债率超70%对象提供担保金额为9633.2万美元[171] 子公司和股权投资 - 公司主要子公司总资产517.22亿美元,权益291.78亿美元,收入44.51亿美元[107] - 主要子公司税前利润5.46亿美元,期内利润5.04亿美元[107] - 公司出售中芯宁波14.832%股权予国科微,交易尚未完成[105][106] 股东结构 - 港股股份激励计划新增股份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