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表现:收入与利润 - 收入同比增长92.82%至人民币100.051百万元,较去年同期51.887百万元增加48.164百万元[4][8] - 公司收入同比增长92.81%,从5188.7万元增至1.00051亿元[28] - 收入从2024年上半年的51,887千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100,051千元人民币,增长92.8%[46] - 期内亏损扩大至人民币126.881百万元,较去年同期114.389百万元增加10.92%[4] - 期内经调整净亏损为人民币88.022百万元,较去年同期78.842百万元增加11.64%[4] - 期内亏损为1.26365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1.14328亿元人民币[56] 财务表现:成本与费用 - 销售成本同比增长116.30%,从2736.7万元增至5920万元[29] - 毛利同比增长66.60%,从2452万元增至4085.1万元[30] - 销售及分销开支同比增长19.98%,从2537.6万元增至3044.5万元[34] - 行政开支同比增长63.50%,从2813.8万元增至4600.8万元[35] - 研发开支同比增长6.10%,从6423.1万元增至6814.9万元[36] - 员工成本总额为8165.2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7%[54] - 利息开支总额为1197.5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8%,其中长期债券利息开支为1092.1万元人民币[52] - 所得税开支为166.7万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零[52] 财务表现:其他收入与开支 - 其他收入同比增长1155.17%,从58万元增至728.1万元[31] - 其他收入总额为728.1万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58.2万元人民币增长1151%[51] - 其他开支及其他损益净额同比减少306.54%,从213.5万元转为亏损441.5万元[32] - 其他开支及其他损益净额为净损失441.5万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净收益213.5万元人民币[51] - 租赁终止产生亏损87.6万元人民币[51][58] 业务运营:产品与研发进展 - 认知数字疗法临床试验累计纳入649名患者,相关注册申请计划于2026年提交[5] - ADHD数字疗法联合治疗组核心症状总改善率达34.3%,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的21.5%[7] - 公司核心产品已纳入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医保报销目录[10] - 已协助中国超过200家医院建立认知中心,包括多家国家医学中心认证医院[10] - 公司拥有三款产品在中国获批、一款在欧盟获批,另有六款候选产品处于研发阶段[11] - 自主研发的医疗大模型BrainAuGPT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推出智慧医疗一体机M1[9] - 阅读障碍康复软件预计2026年第三季度提交医疗器械注册申请[5] - 公司核心产品脑功能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于2018年9月获湖南省药监局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2] - 系统基于300多个训练模块和DNN算法可识别数百万种训练方案组合[13] - 公司研发团队由128名专业人员组成其中29人拥有硕士学位3人拥有博士学位[25] - 基本认知能力测验软件BCAT于2022年10月获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025年开启商业化[17] - 认知能力辅助筛查评估软件SAS于2022年12月获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025年开启商业化[18] - 阅读障碍辅助筛查评估软件DSS于2023年9月获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025年实现商业化[19] - 抑郁症认知量化评估软件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提交注册申请预计2026年商业化[21] - 认知功能障碍治疗软件于2022年7月获欧盟CE标志预计2026年在欧盟商业化[23] - 抑郁症治疗软件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启动临床试验[22] - 公司计划通过拓展适应症和产品商业化提高市场渗透率[26] - 购买系统的医院数量从186家增至205家[28] 资产与负债状况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12月31日的548,132千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670,140千元人民币,增长22.3%[38]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343,882千元人民币降至287,922千元人民币,减少16.3%[38] - 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从0增至109,002千元人民币[38] - 受限制银行存款从69,495千元人民币增至100,755千元人民币,增长45.0%[38] - 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以及预付款项从134,221千元人民币增至171,831千元人民币,增长28.0%[38] - 公司总负债从2024年12月31日的1,063,519千元人民币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475,918千元人民币,减少55.3%[38][39] - 公司权益从(464,024)千元人民币改善至246,602千元人民币[39] - 贸易应收款项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105,312千元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135,921千元,增幅29.1%[60] - 信贷亏损拨备从2024年12月31日的12,371千元大幅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22,055千元,增幅78.3%[60] - 逾期贸易应收款项账面总值达95,288千元,其中65,978千元(69.2%)已逾期90天以上[61] - 短期应收贷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4,400千元激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23,717千元,增幅439.0%[60] - 预付供应商及服务提供商款项从2024年12月31日的19,453千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26,463千元,增幅36.0%[60] - 贸易应付款项从2024年12月31日的3,419千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6,914千元,增幅102.2%[67] - 公司银行及其他借款总额从2024年12月31日的2126.1万元人民币增长至2025年6月30日的1.431亿元人民币,增幅达573%[72] - 银行借款从2024年12月31日的1407.2万元人民币大幅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的1.359亿元人民币,增幅达866%[72][76] - 其他借款为715.8万元人民币,主要为100万美元免息借款[72][76] 融资与投资活动 - 公司于2025年6月27日向绍兴基金偿还长期债券本金90,000千元[71] - 长期债券实际利率为6.23%,将于集团合资格首次公开发售五周年到期[70] - 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为109,002千元,投资于香港银行管理的金融产品[63] - 公司获得新银行借款年利率范围为2.08%至3.40%,较2024年12月31日的3.00%至5.00%有所下降[76] - 人民币9000万元银行借款以1400万美元(约1.002亿元人民币)银行存款作为抵押[76] - 无抵押银行借款金额为4594.4万元人民币[76] - A-1轮优先股以2.854亿元人民币公允价值重新分类至权益[75] - 公司于2025年1月8日首次公开发售发行1.811亿股普通股,发行价为每股3.22港元,募集资金约5.392亿元人民币[77] -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501.3百万港元,报告期内实际使用174.8百万港元,未使用余额326.5百万港元[96] - 研发资金使用占比40%(200.5百万港元),报告期实际使用80.8百万港元,剩余119.7百万港元预计2027年前动用[96] - AI技术投入占比15%(75.2百万港元),实际使用20.0百万港元,剩余55.2百万港元预计2026年前动用[96] - A-1轮优先股公允价值为285,428千元,基于近期交易价格及招股章程发售价确定[84] 公司治理与关联交易 - 股份奖励计划确认开支3885.9万元人民币[80] - 向关联方谭铮先生提供无抵押免息垫款2,059千元,最高未偿还金额同额为2,059千元[86] - 管理层薪酬总额40,004千元,其中权益结算股份付款占比81.2%(32,470千元)[87] - 已签约未拨备资本开支506千元,较2024年末860千元下降41.2%[87] - 公司未持有库存股份且未进行上市证券交易[89] - 审计委员会确认中期财务业绩符合会计准则并已适当披露[97] - 报告期内未宣派中期股息[88] - 董事会包括执行董事谭铮先生[99] - 董事会包括非执行董事李思睿先生李明秋女士及Deng Feng先生[99] - 董事会包括独立非执行董事林晓波先生段涛博士及李月中先生[99] 无形资产与资本支出 - 使用权资产新增527.3万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零[58] - 无形资产新增943.4万元人民币,其中数据包518.9万元人民币,开发中软件424.5万元人民币[59] 风险披露与前瞻性陈述 - 前瞻性陈述基于公司无法控制的假设和因素[99] - 实际事件或结果可能与前瞻性陈述存在重大差异[99] - 风险及不确定性包含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中的主要风险及不确定性[99] - 公司不对任何预测目标估计或期望的实现作声明或保证[99]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名称为脑动极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99] - 公告日期为2025年8月28日[99] - 公告发布地点为香港[99]
脑动极光(06681) - 2025 - 中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