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泰坦能源技术(02188) - 2025 - 中期业绩

营业额同比下降 - 营业额下降至137.218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减少7.3%[4] - 公司总收益从2024年上半年的148,007千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37,218千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3%[16] - 公司营业额为人民币1.372亿元,同比下降7.29%[32] - 公司总营业收入为1.37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29%[40] - 公司总营业额为人民币137,218千元,同比下降7.29%[48] 毛利润与毛利率下降 - 毛利润下降至35.732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减少24.4%[4] - 公司毛利为人民币35,732千元,同比下降24.4%[50] - 公司整体毛利率从2024年同期的31.94%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6.04%,较2024年度下降0.10%[51] - 公司毛利率下降明显,主要受市场竞争加剧影响[40] 期内亏损基本持平 - 期内亏损为29.809百万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29.564百万元人民币基本持平[4] - 公司期内亏损为人民币2961.8万元,较去年同期的2929万元略有扩大[27] - 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亏损为2961.8万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亏损增加32.8万元人民币[33]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增加32.8万元至2961.8万元[60] 电力直流系统业务表现 - 电力直流系统分部收益同比下降22.1%,从2024年上半年的60,122千元人民币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46,858千元人民币[16] - 电力直流产品销售额为4685.8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2.06%,占总收入34.15%[33][35][40] - 电力直流产品销售额为人民币46,858千元,同比下降22.1%[48] - 电力直流产品毛利贡献为人民币7,721千元[50] - 电力直流产品毛利率同比下降12.41%,但较2024年度微升0.25%至16.23%[51] - 电力直流系统分部资产从2024年底的290,023千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263,699千元人民币,减少9.1%[20] 充电设备业务表现 - 充电设备分部收益同比增长4.1%,从2024年上半年的75,914千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79,053千元人民币[16] -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销售额为7905.3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3%,占总收入57.61%[33][36][41] -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销售额为人民币79,053千元,同比增长4.14%[48] - 充电设备分部业绩同比增长6.3%,从2024年上半年的24,876千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26,435千元人民币[17] -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毛利贡献为人民币27,029千元[50] -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毛利率同比下降4.40%,较2024年度下降0.41%至34.60%[51] 充电服务业务表现 - 充电服务分部收益同比下降6.4%,从2024年上半年的11,892千元人民币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1,130千元人民币[16] - 电动汽车充电服务销售额为1113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41%,占总收入8.11%[33][37] - 电动汽车充电服务收入为人民币11,130千元,同比下降6.41%[45] - 电动汽车充电服务毛利贡献为人民币849千元[50] 其他业务收入表现 - 其他业务收入为17.7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4.05%,占总收入0.13%[33][38] - 其他业务(含电动汽车销售租赁)毛利率同比大幅上升30.73%,较2024年度上升48.81%[52] 分部总业绩下降 - 分部总业绩同比下降11.1%,从2024年上半年的39,136千元人民币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4,773千元人民币[17] 税前亏损收窄 - 公司税前亏损收窄至29,804千元人民币,较2024年上半年的31,753千元人民币改善6.1%[17] 销售成本增长 - 销售成本为人民币101,486千元,同比增长0.75%[49] 研发开支增加 - 研发开支为人民币1332.8万元,同比增长18.3%[24] 折旧及摊销减少 - 折旧及摊销总额为人民币1432.2万元,同比下降5.2%[24] 金融资产减值亏损减少 - 金融资产减值亏损净额为人民币4.9万元,较去年同期的866.8万元大幅减少[24] 其他收益减少 - 其他收益同比减少221.3万元至195.1万元,降幅53.15%[53] 销售及分销开支减少 - 销售及分销开支减少581.3万元至2633.6万元,同比下降18.08%[54] 行政开支减少 - 行政开支减少355.6万元至3518.7万元,同比下降9.18%[55] 财务成本上升 - 财务成本上升11.06%至491.2万元,占营业额比例升至3.58%[58] 雇员及薪酬减少 - 雇员总数减少37人至416人,薪酬总额减少97.1万元至2953.4万元[62] 物业、厂房及设备购置增加 - 物业、厂房及设备购置成本为人民币2480万元,同比增长53.1%[28] 银行结余及现金增长 - 银行结余及现金为154.588百万元人民币,较期初133.861百万元人民币增长15.5%[6] - 公司短期银行存款、银行结余及现金约为人民币1.54588亿元,较2024年末的人民币1.33861亿元增长15.5%[64] 应收购贸易账款减少 - 应收购贸易账款下降至321.705百万元人民币,较期初380.413百万元人民币减少15.4%[6] - 应收贸易账款净额为人民币3.217亿元,较期初的3.804亿元减少15.4%[30] - 应收贸易账款及应收票据净额为人民币3.21705亿元,较2024年末的人民币3.80413亿元下降15.4%[70] 存货增加 - 存货增加至162.599百万元人民币,较期初143.082百万元人民币增长13.6%[6] 银行及其他借款增加 - 银行及其他借款(流动)上升至209.534百万元人民币,较期初155.8百万元人民币增长34.5%[7] - 公司银行及其他借款总额为人民币2.70115亿元,较2024年末的人民币2.09768亿元增长28.8%[67] 资产净值减少 - 资产净值为540.67百万元人民币,较期初569.011百万元人民币减少5.0%[7] -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532.122百万元人民币,较期初560.272百万元人民币减少5.0%[7] 总资产减少 - 总资产从2024年底的1,020,697千元人民币下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991,935千元人民币,减少2.8%[20] 总负债微降 - 总负债从2024年底的454,932千元人民币微降至2025年6月30日的451,265千元人民币,减少0.8%[20] 应付贸易账款减少 - 应付贸易账款及票据总额为人民币1.303亿元,较期初的1.558亿元减少16.4%[31] 流动资产净值下降 - 公司流动资产净值约为人民币3.75719亿元,较2024年末的人民币4.12471亿元下降8.9%[64] 流动比率下降 - 流动比率为1.99,较2024年末的2.07有所下降[67] 资本负债比率上升 - 资本负债比率为27.23%,较2024年末的20.55%显著上升[67] 应收账款账龄变化 - 90日内应收账款从人民币2.15345亿元降至人民币5956.8万元,降幅达72.3%[71] - 181日至365日应收账款从人民币8885万元增至人民币1.49353亿元,增幅达68.1%[71] 应收款项减值拨备减少 - 公司就应收款项计提额外减值损失拨备人民币228万元,较去年同期的人民币799万元减少71.5%[70] 于联营公司权益减少 - 于联营公司权益为人民币1945.5万元,较期初的2039.2万元减少4.6%[29] 抵押资产获取借款 - 抵押租赁土地及楼宇账面值约人民币1.034亿元以获取银行借款[74] 未拨备资本开支 - 已签约未拨备资本开支约人民币525万元[75] 汇兑收益 - 报告期汇兑收益约人民币3000元(2024年同期:人民币5.4万元)[77] 销售回款政策 - 销售回款政策:合约签署后收10%订金,交付安装后收80%,12-18个月质保期后收尾款10%[72] 应收款周转原因 - 应收款周转长因会计政策时间差、客户项目竣工后付款及项目延期所致[72] 或然负债 - 无重大或然负债[76] 外汇对冲安排 - 未订立外汇对冲安排,无大量持有外汇[77] 股息政策 - 公司未派发且无计划派发股息[25] - 公司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未宣派中期股息[86] 企业管治 - 公司已完全遵守《企业管治守则》且无重大偏离[87] 诉讼与仲裁 - 公司报告期内无重大诉讼或仲裁案件[90] 国家政策与市场环境 - 报告期内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28.2万台,同比上升99.2%[39] - 中国全社会用电量达4.8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39] - 国家政策目标2027年底大功率充电设施超10万台[80] 生产体系升级 - 生产体系升级:推进珠海与唐山工厂数字化智能化转型[81] 市场策略 - 市场策略:直攻重点行业核心项目,代理覆盖下沉市场[82] 业务布局与战略 - 公司加大重卡充换电赛道资源投入,布局智能重卡充换电站并构建能源补给网络[83] - 公司依托BMS/EMS技术布局储能产业,聚焦工商业储能、光储一体化及新能源综合补给站项目[83] - 公司以自主研发充电设备及V2G/智能调度技术构建"投资+建设+运营"全生态闭环[84] - 公司针对存量充电站提供设备更新、系统升级及能效管理全生命周期服务[84] - 公司推进液冷超充、风冷超充产品升级及新一代工商业储能系统落地[85] - 公司优化供应链体系并升级信息化系统以降低运营成本[85] - 公司采用KPIs与OKRs结合考核机制并导入AI办公工具提升工作效率[85] - 光储充直柔一体化系统提升综合能源利用效率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