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收益大幅增长125.6%至38,768千港元,但销售成本激增660.6%至18,224千港元[3] - 公司年度总收益同比增长125.6%,从1720万港元增至3877万港元[35][32] - 物业销售收益为2117万港元,而2022年为零[35] - 公司2023年收益约为3876.8万港元,较2022年的1718.6万港元增长[71] - 公司2023年物业租金收入约为1760.3万港元,较2022年的1718.6万港元略有减少[71][74] - 年度亏损急剧扩大至1,422,368千港元,较上年的505,952千港元增长181.1%[4] - 2023年净亏损约14.22亿港元,较2022年的5.06亿港元增长181%[15] - 2023年累计亏损约50.11亿港元,较2022年的35.89亿港元增长40%[15] - 年度亏损大幅扩大至14.22亿港元,而2022年为5.06亿港元[38] - 公司年度净亏损为1,422,368千港元,除税前亏损为1,533,063千港元[29] - 公司2023年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14.22亿港元,较2022年亏损5.06亿港元扩大[71] - 2023年度公司净亏损约14.22368亿港元[6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亏损约50.11203亿港元[65] - 2023年12月31日累计亏损约为5,011,203,000港元,净负债约为2,272,608,000港元[91] - 2023年12月31日资本亏绌总额约为2,272,608,000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889,054,000港元大幅增加[88] - 每股基本亏损为39.86港仙,较上年的14.18港仙恶化181.1%[4] - 每股基本亏损从14.18港仙恶化至39.86港仙[38]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融资成本净额高达304,889千港元,进一步加剧亏损[4] - 融资成本净额增长23.6%,从2.47亿港元增至3.05亿港元[36] - 公司融资成本为305,159千港元,融资收入为270千港元[29] - 公司未分配公司支出为16,864千港元[29] - 2023年员工成本约为8,201,000港元,较2022年的10,805,000港元减少约24%[98]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年度总收益为38,768千港元,其中物业及酒店发展分部贡献21,165千港元,物业租务分部贡献17,603千港元[29] - 物业及酒店发展分部业绩亏损1,023,525千港元,集中供热分部业绩亏损195,148千港元[29] - 公司资本开支为7,871千港元,全部用于物业及酒店发展分部[30] - 客户A贡献收益1178万港元,占总收益超过10%[33] 资产和负债状况 - 总资产由3,338,245千港元大幅缩减至232,420千港元,下降93.0%[6] - 流动负债净额恶化至2,395,290千港元,资产负债状况显著恶化[6] - 公司权益由负889,054千港元进一步恶化至负2,272,608千港元[7] - 2023年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23.95亿港元,较2022年的13.28亿港元增长80%[15] - 2023年负债净额约22.73亿港元,较2022年的8.89亿港元增长156%[15] - 2023年借贷总额约14.76亿港元,其中即期借贷约14.63亿港元[15] - 2023年现金及现金等值项目仅约7.6万港元,较2022年的111.9万港元下降93%[15] - 公司总资产为230,398千港元,总负债为2,505,028千港元[30] - 中国内地非流动资产从6.19亿港元大幅减少至1.71亿港元,下降72.4%[32] - 应收租金总额增长31.9%,从1564万港元增至2063万港元[40] - 按金、预付款项及其他应收款项总额从2022年的3.678亿港元大幅下降至2023年的3366万港元,降幅达91%[41] - 应付贸易款项总额从2022年的3.033亿港元下降至2023年的1.103亿港元,降幅为64%[42] - 一年以上账龄的应付贸易款项从2022年的264万港元激增至2023年的1.088亿港元,增幅超过40倍[42] - 公司借贷总额从2022年的18.391亿港元下降至2023年的14.758亿港元,降幅为20%[43] - 流动借贷部分从2022年的18.082亿港元下降至2023年的14.63亿港元,降幅为19%[43][44] - 人民币计值的借贷从2022年的11.35亿港元减少至2023年的7.517亿港元,降幅为34%[47] - 港元计值的借贷从2022年的2.755亿港元微增至2023年的2.852亿港元,增幅为4%[47] - 美元计值的借贷从2022年的4.286亿港元微增至2023年的4.389亿港元,增幅为2%[47]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23.9529亿港元[65]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负债净额约22.72608亿港元[65]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借贷总额约14.7583亿港元,其中即期借贷约14.62965亿港元[65]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约7.6万港元,受限制银行存款约1.1万港元[65] - 2023年12月31日流动比率为0.02,相比2022年12月31日的0.67显著恶化[87] - 2023年12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76,000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119,000港元大幅减少[87] - 2023年12月31日尚未偿还借贷约为1,475,830,000港元,其中约1,182,539,000港元已违约[91] - 2023年12月31日流动负债净额约为2,395,290,000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328,299,000港元增加约80%[87][91] - 公司2023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7.6万港元,较2022年末的111.9万港元急剧减少[71] 减值及亏损项目 - 主要亏损源于终止一间附属公司综合入账,造成792,265千港元损失[3] - 对联营公司投资及在建工程分别计提减值亏损189,883千港元和216,931千港元[3] - 终止一间附属公司导致综合入账亏损792,265千港元[30] - 对联营公司投资的减值亏损为189,883千港元,在建工程减值亏损为216,931千港元[30] - 使用权资产减值亏损为20,848千港元,物业、厂房及设备减值亏损为333千港元[30] - 投资物业公平值亏损1070万港元,联营公司投资减值亏损5586万港元[31] - 公司对东方酒店在建工程金额2.17亿港元作出全额减值[76] - 公司对伟恒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录得减值亏损约1.9亿港元,其业务余下公平值约为202.2万港元[76] - 终止综合入账湖南九华国际产生亏损约7.92265亿港元[60] 债务及违约情况 - 截至2023年底逾期未付借贷本金约11.83亿港元,应付利息约6.27亿港元,总额约18.10亿港元[16] - 本金总额约14.46亿港元的借贷须于贷款人要求时立即偿还[16] - 公司面临清盘呈请,涉及未偿还债务约394.7万港元[16] - 逾期借贷金额显著,包括一笔6028万港元的银行借贷(年利率基于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44]和一笔2.951亿港元的其他借贷(年利率9%)[45] - 一笔要求即期偿还的银行借贷为2.711亿港元,年利率9.5%,罚息率14.5%[4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违约借贷本金额约11.82539亿港元[65] - 公司接获清盘呈请,涉及未偿还债务约394.7万港元[66] - 公司接获清盘呈请涉及未偿还债务约3,947,000港元[82] - 公司接获清盘呈请,涉及未偿还债务约3,947,000港元,聆讯定于2025年10月15日[91] 法律诉讼及监管事项 - 公司股份自2024年4月2日起暂停买卖,并已递交复牌建议[12][13] -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贷款本金为人民币2.5亿元,公司作为担保人承担共同及个别责任[52] - 南京法院于2024年9月2日出售公司董事担保物业,偿付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贷款约98,656,000港元[52][54] - 南京法院于2025年2月18日命令将成都购物中心转让给浙江稠州商业银行以偿付债务[52][54] - 工商银行贷款涉及本金总额为人民币2.5亿元、1.9亿元、6800万元、2000万元及6000万元,公司相关方作为担保人[52] - 建筑承包商诉讼涉及逾期建筑成本人民币12,110,000元,公司已冻结等值在建工程[53] - 公司于2025年5月20日接获清盘呈请,涉及未偿还债务约3,947,000港元,聆讯定于2025年10月15日[54] - 公司于2025年7月至8月期间以象征性人民币1元价格出售三家子公司[54] - 公司于2025年9月16日知悉被中国华融提起诉讼,涉及融资协议项下未偿还贷款本金、累计利息及违约利息[55] - 集团分别于2023年8月18日及2024年11月8日失去对湖南九华国际及东方酒店的控制权[52][54] - 公司被中国华融提起法律诉讼,涉及附属公司耀田有限公司及鹏丰国际有限公司等未偿还债务[67] - 南京法院出售公司董事担保物业以偿付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贷款约98,656,000港元[82] - 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湖南九华东方酒店有限公司被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程序申请[83] -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向法院提起民事起诉状涉及公司结欠其附属公司的债务[84] - 资产抵押的银行借贷约为271,079,000港元,以账面净值约167,817,000港元的投资物业作抵押[89] - 公司股份自2024年4月2日上午9时起于联交所暂停买卖并将继续暂停[111] - 公司于2025年9月19日向联交所呈交复牌建议[109]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人数低于上市规则要求的三分之一[103][104] - 公司审核委员会成员人数少于三名且不具备规定专业资格[103] - 公司未遵守上市规则第3.10、3.10A、3.21、3.25及3.27A条的规定[103][104] - 公司未遵守企业管治守则守则条文第A.5.1条[105] - 核数师未对集团综合财务报表发表意见[106] - 截至2025年9月30日,董事局由三名执行董事及一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12]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正寻求出售非核心业务及拓展收益来源以改善财务状况[17] - 公司考虑出售非核心业务及金融资产,并寻求债务或股本融资以改善资本架构[68] - 公司就不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派付任何末期股息[99] 投资及资产处置 - 公司获得中国政府用于支持湘潭物业销售的保交楼专项贷款,年利率2.8%,以账面净值约1.41亿港元的发展中物业作抵押[48] - 公司来自关联人士的借贷中,部分按年利率5%计息,须于2026年偿还[48] - 公司终止附属公司湖南九华国际综合入账,其净资产为7.843亿港元,导致确认亏损7.923亿港元[49] - 湖南九华国际终止综合入账时,持有待售或发展中物业价值23.452亿港元[49] - 湖南九华国际终止综合入账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20.6万港元[49] - 公司因收购伟恒发展49%股权事宜,已扣留应付卖方款项6000万港元作为预扣企业所得税款额[50] - 公司为上述收购事宜进一步作出企业所得税拨备2820万港元[50] - 公司与卖方同意将扣留的6000万港元现金款项的结算期延长至2024年12月31日或之前[51] - 公司于2023年12月31日投资物业价值约1.67817亿港元,因贷款纠纷被法院扣押[63] - 伟恒发展有限公司49%股权于2023年末可收回金额约为202.2万港元,占集团总资产2324.2万港元的约0.9%[75] - 估值方法采用贴现现金流量法对伟恒发展49%股权进行估值[77] - 贴现率由2022年12月31日的14.85%升至2023年12月31日的19.24%[79] - 估值基于管理层提供的2024年至2028年财务预测[80] 审计意见 - 独立核数师对集团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综合财务报表无法表示意见[56][57] - 独立核数师对集团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综合财务报表无法表示意见[56][57]
金奥国际(00009) - 2025 - 年度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