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能源科技集团(00979) - 2025 - 年度财报

收入和利润表现 - 公司2025财年持续经营业务总收入为6890万港元,较2024财年的7080万港元下降约2.7%[12][17] - 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为6890万港元,同比下降2.7%[95][99] - 公司拥有人应占净亏损为1600万港元,同比扩大11.9%[96][99] - 可再生能源业务收入为5990万港元,较2024财年的6220万港元下降[14][18] - 可再生能源业务收入为5990万港元,同比下降3.7%[97][100] - 建筑废料及处理服务业务收入为450万港元,较2024财年的390万港元增长[21] - 建筑废料及处理服务业务收入为450万港元,同比增长15.4%[101][104] - 建筑废料及处理服务收入从390万港元增长至450万港元,增幅约15.4%[23] - 塑料回收/金属废料业务收入从290万港元下降至280万港元,降幅约3.4%[24][27] - 放债业务收入从20万港元下降至10万港元,降幅50%[25][28] - 已终止的放债业务收入为10万港元,较上年20万港元下降50%[111] - 塑料回收/金属废料业务净亏损扩大至620万港元,同比增加40.9%[102][105] 成本和费用 - 持续经营业务总支出为5280万港元,同比增加12.6%[108] - 持续经营业务总开支(不含财务费用)为5280万港元,较上年4690万港元增长约12.6%[112] - 员工成本为1610万港元,同比增加130万港元[108] - 员工成本为1610万港元,较上年1480万港元增加130万港元,增幅约8.8%[112] - 运输成本为1970万港元,同比增加310万港元[108] - 运输成本为1970万港元,较上年1660万港元增加310万港元,增幅约18.7%[112] 各业务线表现 - 公司业务主要分为可再生能源业务、废弃建筑材料及处理服务、塑料回收/废金属业务以及已于2024年11月停止运营的放债业务[60] - 可再生能源业务收入下降主因是国际运费飙升及红海危机导致欧洲客户订单减少[12][14][18][20] - 公司自2017年起开始专注于可再生油/生物柴油的贸易[61] - 公司于2022年通过建立自有收油车队、仓储及加工厂以及本地供应商网络,将业务扩展至香港的废弃食用油收集与处理[61] - 公司的可再生能源业务运营获得了国际可持续性和碳认证(ISCC),该认证依据欧洲议会可再生能源指令2018/2001/EU(RED II)[62] - 公司的可再生能源业务获得国际可持续性和碳认证(ISCC),以满足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的要求[65][66] - 公司通过自有废食油收集车队、储存及加工工厂以及本地供应商网络,将业务拓展至香港废食油收集与处理[65] - 公司已与多家声誉昭著的咨询及经纪公司(如Olyx B.V., Nexus-brokerage, Greenea)建立稳固关系,以获取新客户[67][71] - 建筑废料业务收入增长得益于房地产及建筑市场从过去几年的低位略有复苏[21] - 公司的建筑废料及处理服务业务自2007年在德国开始运营,拥有超过十年的经营历史[75][79] - 建筑废料业务客户主要包括德国当地的建筑公司、政府机构及个人客户[77][81] - 公司的塑料回收业务自2016年在德国开始运营,但目前金属废料贸易并不活跃[83][89] - 塑料回收业务分为两类:按来料重量向客户收费的“处理活动”和购买后回收再转售的“购买-回收-转售活动”[84][85][90][91] - 公司已于2024年11月终止经营放债业务[11][16] - 公司已于2024年11月出售其放债业务子公司,完全退出该业务[25][28] - 公司于2024年11月通过出售当时全资附属公司的全部股权,停止了放债业务的运营[60] - 公司于2024年11月18日完成出售其全资附属公司Noble Ample的全部股权,并自此终止在香港的放债业务[64][88] - 公司于2024年11月18日完成卓福出售事项后终止其放债业务[139][145] - 公司决定终止德国塑料回收业务以减轻亏损业务带来的财务负担[32][34] - 公司已终止德国塑料回收加工厂的运营并计划出售其资产[24][27]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全球废食油价格在2024年剧烈波动,2025年因需求及生物燃料生产配额增加而持续上升[19] - 中美贸易政策波动导致货运成本难以预测及运输成本攀升[20] - 废食用油(UCO)价格因氢化植物油和可持续航空燃料需求增长而上涨[30][33] - 亚洲至欧洲航线海运费率在2024年底较危机前水平翻倍[31][34] - 欧洲可再生柴油市场预计将在2025年剩余时间扩张,并引入2%的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义务[30][33] - 全球增长预计在2025年剩余时间及2026年放缓,主要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32][34] 财务状况 - 现金及银行结余为720万港元,同比下降56.1%[109] - 流动比率为2.8,低于去年同期的5.8[109] - 公司总资产约为4450万港元,较上年同期的5940万港元下降约25.1%[110][113] - 公司无外部借款,资产负债率不适用[110][113] - 流动资产总额为2610万港元,较上年3870万港元下降约32.6%[113] - 银行结余及现金为720万港元,较上年1640万港元下降约56.1%[113] - 流动比率为2.8,较上年的5.8显著下降[113] - 配售新股净收益约为2776万港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全部动用[115][12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可分派予股东的储备(实缴盈余)约为56,897,000港元,与2024年同期持平[163][166] - 董事不建议就截至2025年及2024年6月30日止年度派发任何股息[141][14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无任何重大资本承担(2024年同期:无)[126][131] 公司治理和董事信息 - 卢金荣先生,52岁,自2022年12月1日起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38] - 罗贤平先生,61岁,自2018年1月1日起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并曾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担任董事会主席[42][43] - 何伟雄先生,48岁,自2018年3月12日起获委任为执行董事[44] - 谭镇华先生,62岁,自2011年8月24日起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并担任审核委员会及薪酬委员会主席[49] - 文国亮先生,50岁,自2023年7月13日起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并担任审核委员会及薪酬委员会成员[50] - 罗贤平先生拥有超过17年资产重组及企业融资经验[43] - 谭镇华先生拥有超过30年审计、会计、税务、投资银行及公司秘书工作经验[49] - 卢金荣先生曾于2008年至2010年担任Eastgate Technology Ltd.信息总监[38] - 罗贤平先生曾于2009年12月至2012年8月担任中国再生医学国际有限公司(股份代号:8158)行政总裁[43] - 何伟雄先生曾于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担任先机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股份代号:176)旗下附属公司之财务总监助理[44] 运营和人力资源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员工总数为35名,较2024年同期的37名减少2名[133] - 公司业务和投资主要在香港和德国进行,收入和支出主要以美元和欧元计价[123][129] - 公司面临因人民币、美元和欧元计价的银行结余所产生的外汇风险[123][12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未使用任何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对冲[123][129] 风险因素 - 公司面临环境服务业竞争加剧的风险,对客户和资源的争夺影响了其业务运营和盈利能力[153] - 公司面临环保服务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可能对业务营运及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158] - 公司需遵守欧盟及香港的工业排放和废物处理等环保法规,违规可能导致罚款或停运[154] - 公司须遵守当地环境法规,违规可能导致罚款、惩罚或暂停营运[159] - 公司面临财务风险,详情载于综合财务报表附注27[155] - 公司面临财务风险,详情载于综合财务报表附注27[160] 购股权计划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及本报告日期,公司购股权计划下并无未行使的购股权[187]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购股权计划下可供授予的购股权数量为94,692,817份[187] - 公司设有购股权计划,以根据个人表现鼓励及奖励员工[161][165] - 购股权计划下可供发行的股份总数为94,692,817股,占公司已发行股份(不包括库存股份)约6.98%[196][199] - 根据购股权计划及任何其他计划,所有已授出及将授出的购股权(不包括已失效的)获行使时可发行的股份总数上限为股东通过决议当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10%[195][199] - 根据购股权计划及任何其他计划,所有尚未行使的购股权获行使时可发行的股份总数上限为公司不时已发行股份的30%[194][199] - 于任何12个月期间内,授予单一参与人的购股权获行使时可发行的股份总数不得超过公司相关类别已发行股份的1%[197][200] - 在2025财年内,公司没有根据购股权计划授出、行使、注销或失效任何购股权,且截至2025年6月30日及年报日期,计划下无尚未行使的购股权[19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购股权计划下尚有94,692,817份购股权可供授出[190] 其他重要事项 - 公司董事或行政总裁于公司或其关联公司的股份及相关债券中均无持有任何权益或淡仓[185] - 公司或其附属公司在回顾年度内并无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170][176] - 公司储备变动详情载于年报第120页的综合权益变动表及财务报表附注30(b)[16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