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 - 2025年第三季度总收入为人民币1,131.21亿元,同比增长22.3%[5][9] - 总收入同比增长22.3%,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925.065亿元增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1131.207亿元[31][32]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收入为人民币1131.207亿元,同比增长22.3%(对比2024年同期925.065亿元)[125] - 公司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三個月的總收入為人民幣1,131.21億元,同比增長22.3%,而九個月總收入為人民幣3,403.70億元,同比增長32.5%[134][135] - 2025年第三季度经营利润为人民币151.10亿元,同比增长150.1%[5] - 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50.1%,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60.413亿元增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151.101亿元[30]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经营利润为人民币151.101亿元,同比增长150.1%(对比2024年同期60.413亿元)[125] - 2025年第三季度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113.11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0.9%[5][9] - 期间利润同比增长129.5%,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53.403亿元增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122.567亿元[30] - 公司期间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29.5%,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币53亿元增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币123亿元[64]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期间利润为人民币122.567亿元,同比增长129.5%(对比2024年同期53.403亿元)[125] - 公司拥有人应占净利润第三季度为122.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9.2%[143],前九个月为350.9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9.8%[143] - 公司擁有人應佔淨利潤大幅增長,九個月淨利潤為人民幣350.99億元,同比增長139.9%[141] - 公司每股基本盈利顯著增加,九個月每股盈利為人民幣1.37元,對比去年同期人民幣0.59元[141] - 每股摊薄盈利第三季度为0.46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9.0%[143],前九个月为1.33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3.3%[143] 收入和利润(环比) - 公司总收入由2025年第二季度的1159.56亿元人民币环比下降2.4%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1131.21亿元人民币[68] - 公司期间利润由2025年第二季度的119亿元人民币增长3.2%至第三季度的123亿元人民币[99] - 公司经调整净利润由2025年第二季度的108亿元人民币增长4.4%至第三季度的113亿元人民币[100] 成本和费用(同比) - 销售成本同比增长18.4%,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736.251亿元增至871.845亿元[30][39] - 研发开支同比增长52.1%,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59.568亿元增至90.594亿元[30] - 研发开支同比增加52.1%,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币60亿元增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币91亿元[55]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研发开支为人民币90.594亿元,同比增长52.1%(对比2024年同期59.568亿元)[125] - 销售及推广开支同比增长32.3%,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币63亿元增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币83亿元[56] - 公司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九個月的僱員福利開支為人民幣216.29億元,同比增長33.1%[138] - 公司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九個月的所得稅費用為人民幣75.04億元,同比增長81.4%[139] 成本和费用(环比) - 研发开支由2025年第二季度的78亿元人民币增加16.7%至第三季度的91亿元人民币[90] - 销售及推广开支由2025年第二季度的78亿元人民币增加6.8%至第三季度的83亿元人民币,其中宣传与广告开支由19亿元增加16.6%至22亿元[91] 智能手机业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330万台,同比增长0.5%[10] - 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为4330万台,同比增长0.5%,收入为人民币460亿元[18] - 智能手机收入同比下降3.1%,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474.523亿元降至459.69亿元,主要因平均售价下降[33][34] - 智能手机收入由第二季度的455.20亿元人民币微增1.0%至第三季度的459.69亿元人民币,出货量增长2.0%至4330万部,但ASP下降1.0%至每部1062.8元人民币[70] - Xiaomi 17系列首月销量较上一代Xiaomi 15系列增长约30%,其中Pro系列销量占比超过80%[19] - 智能手机毛利率由2025年第二季度的11.5%下降至第三季度的11.1%[86]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表现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为人民币276亿元,同比增长5.6%,毛利率为23.9%,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22]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同比增长5.6%,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261.022亿元增至275.521亿元[33][35]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由第二季度的387.12亿元人民币大幅下降28.8%至第三季度的275.52亿元人民币,其中智能大家电收入环比锐减64.8%[71]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毛利率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20.8%提升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23.9%[51][52]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毛利率由2025年第二季度的22.5%上升至第三季度的23.9%[87] 互联网服务业务表现 - 互联网服务收入创历史新高达人民币94亿元,同比增长10.8%,广告业务收入为人民币72亿元,同比增长17.4%[25] - 互联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0.8%,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84.628亿元增至93.805亿元[33][36] - 互联网服务收入由第二季度的90.98亿元人民币增长3.1%至第三季度的93.81亿元人民币[72] - 境外互联网服务收入创历史新高达人民币33亿元,同比增长19.1%,占整体互联网收入比例为34.9%[25] 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为人民币290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99.2%[9] - 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创历史新高达人民币290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为人民币283亿元[26] - 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同比激增199.2%,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96.971亿元增至290.101亿元[32][38] - 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增长強勁,三個月收入為人民幣290.10億元,同比增長199.0%,九個月收入為人民幣688.53億元,同比增長327.8%[134][135] - 2025年第三季度共交付108,796辆新车,创历史新高[10] - 2025年第三季度共交付108,796辆新车,创历史新高[26] - 智能电动汽车交付量同比大幅增长173.4%,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39,790辆增至108,796辆[38] - 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盈利,经营收益为人民币7亿元[26] - 智能电动汽车交付量由第二季度的81,302辆大幅增长33.8%至第三季度的108,796辆,ASP上升2.5%至每辆260,053元人民币[74] - 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由第二季度的212.63亿元人民币大幅增长36.4%至第三季度的290.10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比重从18.3%升至25.6%[68][74] - 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销售成本同比激增169.1%,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币80亿元增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币216亿元[46] - 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显著改善,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17.1%大幅上升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25.5%[49][53] - 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为25.5%,较第二季度的26.4%有所下降[84] - 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经营开支为67亿元人民币[89] 手机×AIoT分部表现 - 手机×AIoT分部收入为人民币841亿元,同比增长1.6%,毛利率为22.1%,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17] - 手机×AIoT分部收入由第二季度的946.93亿元人民币下降11.2%至第三季度的841.11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比重从81.7%降至74.4%[68][69] - 手机×AIoT分部毛利率由第二季度的21.6%提升至第三季度的22.1%[84][85] 用户与平台数据 - 截至2025年9月30日,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达到10.355亿台,首次超过10亿台,同比增长20.2%[10] - 2025年9月全球月活跃用户数达到7.417亿,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2%[10] - 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达10.355亿台,同比增长20.2%,拥有5件及以上连接设备的用户数达2160万,同比增长26.1%[22] 毛利率表现 - 公司总毛利同比增长37.4%,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币189亿元增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币259亿元,整体毛利率从20.4%提升至22.9%[47] - 公司整體毛利率提升,三個月毛利為人民幣259.36億元,毛利率為22.9%,對比去年同期人民幣188.81億元及毛利率20.4%[134] - 公司整体毛利率由第二季度的22.5%提升至第三季度的22.9%,毛利为259.36亿元人民币[83][84] 地区表现 - 中國大陸市場收入佔比顯著提升,三個月收入為人民幣730.58億元,佔總收入64.6%,對比去年同期佔比56.6%[135] 投资与金融资产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大幅增加,从2024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币5亿元收益增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人民币55亿元收益[58]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由第二季度的34亿元人民币增加63.0%至第三季度的55亿元人民币[93] - 分占按权益法入账之投资净利润由第二季度的8690万元人民币减少71.1%至第三季度的2510万元人民币[94] - 其他收入由第二季度的3亿元人民币大幅增加至第三季度的17亿元人民币,主要由于政府补助增加[95]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之长期投资于损益确认的款项前九个月为119.994亿元人民币,而去年同期为亏损15.133亿元人民币[145]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共投资约420家公司,总账面价值人民币862亿元,投资总价值为人民币898亿元,第三季度处置投资录得税后净收益人民币18亿元[118] 资本开支与现金状况 - 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资本开支达到约人民币130亿元,同比增长86.7%[16]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资本开支总额为人民币53.812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投入38.307亿元,手机×AIoT业务投入15.505亿元[116]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55.48亿元人民币[110]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现金储备为2367亿元人民币[106] - 2025年第三季度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54.74亿元人民币[110] - 2025年第三季度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20.93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31亿元人民币[110][112] - 2025年第三季度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39.16亿元人民币[110]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人民币39亿元,主要用于向基金投资者分派10亿元、支付租赁负债9亿元、借款净减少9亿元及支付收购无形资产的递延代价6亿元[113] - 2025年第三季度经营所得现金为62亿元人民币,已付所得税为7亿元人民币[111] - 小米印度公司有相当于38.697亿元人民币的银行账户资金被限制[149] 资产与负债 - 公司总资产从2024年12月31日的4031.55亿元增长至2025年9月30日的5027.67亿元,增幅达24.7%[127]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长期投资从621.12亿元增至806.73亿元,增长29.9%[127] - 定期银行存款从585.20亿元增至932.39亿元,增长59.3%[127] - 存货从625.10亿元增至739.96亿元,增长18.4%[127] - 公司存貨總額由2024年底的人民幣625.10億元增加至2025年9月30日的人民幣739.96億元,增長18.4%[137] - 存货总额截至2025年9月30日为766.747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底增长18.0%[147]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总额截至2025年9月30日为232.001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底增长46.0%[146] - 短期投资总额截至2025年9月30日为193.838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底下降36.4%[144] - 公司所有者应占权益从1887.38亿元增至2654.59亿元,增长40.7%[128] - 贸易应付款项从982.81亿元增至1168.09亿元,增长18.9%[128] - 贸易应付款项总额截至2025年9月30日为1168.087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底增长18.9%[148]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借款总额为人民币276亿元[114] - 非流动负债中的借款总额为180.001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底增长4.2%[147] - 流动负债中的借款总额为95.889亿元人民币,较2024年底下降28.1%[147] - 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从15.39亿元增至33.53亿元,增长117.9%[129] - 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从-63.19亿元大幅增至-622.21亿元[129] - 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30.5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为-30.99亿元[129]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期末余额为355.48亿元,相比期初336.61亿元增长5.6%[129] 融资与股份活动 - 2025年3月公司完成配售及认购8亿股股份,每股价格为53.25港元[105] - 公司发行本金总额8.55亿美元于2027年到期的零息可换股债券[107] - 公司全资附属公司发行8亿美元于2031年到期债券及4亿美元于2051年到期绿色债券[109] - 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公司于联交所购回合共34,125,200股B类股份,总代价约为15.37亿港元[152] - 2025年1月购回6,829,800股B类股份,总代价约2.25亿港元,最高价33.65港元,最低价32.60港元[152] - 2025年9月购回525,400股B类股份,总代价约2795万港元,最高价53.25港元,最低价53.15港元[152] - 2025年10月购回26,770,000股B类股份,总代价约12.84亿港元,最高价53.25港元,最低价45.90港元[152] - 已发行B类股份(不包括库存股份)数目减少34,125,200股,原因包括1月及9月至10月期间的股份购回及注销[153] - 2025年3月6日,雷军先生通过Smart Mobile Holdings Limited转换1,106,241股A类股份为B类股份,林斌先生通过Apex Star LLC转换122,084股[153] - 2025年11月12日,雷军先生通过Smart Mobile Holdings Limited转换4,258,681股A类股份为B类股份,林斌先生通过Apex Star LLC转换469,984股[153] 公司治理与人力资源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拥有56,231名全职雇员,其中研发人员24,871人,15,451名雇员持有股份为基础的奖励[120]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薪酬费用总额(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费用)为人民币79亿元[120] - 公司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九个月一直遵守企业管治守则所载全部守则条文,除第C.2.1条关于董事长与首席执行官职责区分的规定[155] - 审核委员会已审阅截至2025年9月30日止三个月及九个月之集团未经审核中期业绩[156] - 于2025年9月30日,公司并无涉及任何重大诉讼或仲裁[157]
小米集团(01810) - 2025 Q3 - 季度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