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营业额为34.127亿港元,按年变动12.1%[9] - 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每股基本亏损11.1港仙,去年亏损11.6港仙[9] - 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毛利率为36.9%,按年变动2.3个百分点[9] - 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毛利为12.605亿港元,按年变动19.8%[9] - 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年内亏损3.437亿港元,去年亏损3.593亿港元[9]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为2.967亿港元,杠杆比率为10.4%,流动比率为1.5倍[9] - 2022年持续经营业务营业额为34.13亿港元,2021年为30.43亿港元[69] - 2022年持续经营业务毛利率为36.9%,2021年为34.6%[69] - 2022年持续经营业务经营亏损3.28亿港元,2021年亏损3.91亿港元[69] - 2022年持续经营业务年内亏损3.44亿港元,2021年亏损3.59亿港元[69] - 2022年持续经营业务纯利率为 - 10.1%,2021年为 - 11.8%[69] - 2022年总资为20.87亿港元,2021年为25.11亿港元[71] - 2022年总负债为11.04亿港元,2021年为11.81亿港元[71] - 2022年净资产为9.83亿港元,2021年为13.30亿港元[71] - 过去十年持续经营业务营业额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 5.4%[73] - 2022年每股基本亏损11.1港仙,2021年亏损11.6港仙[80] - 2022年持续经营业务营业额上升12.1%至3412.7百万港元,年内亏损343.7百万港元,去年亏损351.4百万港元[87] - 撇除相关因素后,2022年亏损较去年减少41.5%[87] - 2022年每股基本亏损为11.1港仙,2021年为11.3港仙[87] - 2022年董事会不建议派发末期股息,2021年也无[87] - 2022年末公司创办人向集团提供两亿港元循环贷款[88] - 2022年年结日公司净现金为194.2百万港元,未动用贷款额度约376.6百万港元[88] - 2022年经营业务所用现金净额为274,718千港元,2021年为79,776千港元[82] - 2022年股本回报为–35.0%,2021年为–26.4%[82] - 2022年持续经营业务零售店舖数目为234间,2021年为232间[82] - 2022年存货周期为127日,2021年为140日[83] - 去年亏损3.593亿港元,毛利12.605亿港元,毛利率19.8%,集团营业额34.127亿港元,同比增长12.1%[113] - 2021/22财年公司持续经营业务营业额上升12.1%至3412.7百万港元,年内亏损343.7百万港元,去年亏损351.4百万港元[116] - 撇除相关因素,公司本财年亏损较去年减少41.5%[116] - 每股基本亏损为11.1港仙(2021年:11.3港仙),本财年不派末期股息[116] - 公司年内获补贴资助及租金减免约40.9百万港元[117] - 2022年3月31日,公司持续经营业务存货为747.9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8.2百万港元,存货周转日数为127日,较去年同期减少13日[117] - 2022年3月31日,公司拥有净现金194.2百万港元,未动用银行贷款额度约176.6百万港元,获股东提供最高200.0百万港元循环贷款[118] - 2022年3月31日,集团约有3100名雇员,员工成本为6.518亿港元[163] - 2022年3月31日,集团权益持有人权益总额为9.829亿港元,其中储备金为6.726亿港元,营运资金为4.537亿港元[164] - 2022年3月31日,集团现金及银行结存达2.967亿港元,尚未动用的银行贷款额度约1.766亿港元,还获公司执行董事及控股股东提供最高2亿港元的循环贷款[164] - 2022年3月31日,集团运用资金总额(等同权益总额)为9.829亿港元,较2021年3月31日的13.301亿港元下降26.1%[165] - 2022年3月31日,集团杠杆比率为10.4%,2021年3月31日无借贷[166] - 2022年3月31日,集团已作抵押予银行融资的土地及楼宇账面价值为1.061亿港元(2021年:无)[168] - 2022年3月31日,集团并无重大或然负债[169] - 2022年3月31日,集团购买物业、机器及设备的资本承担合共2650万港元[170] 各业务线营业额占比情况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香港及澳门特区业务占营业额的64.9%,线上业务占20.4%,中国内地业务占9.1%,马来西亚业务占5.6%[12] - 2021/22财年按市场划分营业额占比:香港及澳门特区64.9%、中国内地20.4%、马来西亚5.6%、线上业务9.1%[125] 各业务线店铺数量情况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销售点共234个,其中中国内地77个、香港及澳门特区85个、马来西亚72个[13][23] - 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香港及澳门特区开店3间、关店18间,中国内地开店22间、关店2间,马来西亚开店1间、关店4间[126] - 2022年3月31日,港澳特区零售店总数由2019年高峰期118间减至85间,较去年同期净减15间[139] - 本财年中国内地店铺总数净增20间至77间[146] - 2022年3月31日,公司持续经营业务零售店舖总数为234间[116] 各业务线零售销售变动情况 - 截至2022年3月31日,中国内地零售销售变动2.0%,香港及澳门特区零售销售变动12.6%,马来西亚零售销售变动23.7%[13] - 香港特区上半年同店销售升2.8%,零售销售按年升0.2%;下半年同店销售按年增22.8%,整体零售销售升12.0%;全年同店销售升12.6%,零售销售按年增幅6.1%,较2018/19财年跌74.8%[131][133] - 澳门特区来自内地旅客销售年内贡献总销售额62.9%,较2020/21财年增长101.5%;全年同店销售按年升26.2%,零售销售升27.9%,较疫情前跌45.6%[134] - 2021/22财年港澳特区零售销售额增长12.6%至21.613亿港元,同店销售升16.9%,较2018/19财年减少69.2%[134] - 2021/22财年各阶段同店销售变动:19/20年 -33.8%,20/21年 -54.4%,21/22年 16.9%[132] - 本财年中国内地营业额上升2.0%至3.12亿港元,同店销售跌15.4%[146] - 马来西亚市场营业额为1.926亿港元,按当地货币计算按年下跌23.7%,同店销售下跌8.8%[149] - 2022/23财政年度第一季(2022年4月1日至6月26日),集团零售和批发营业额较去年同期跌4.7%,其中香港及澳门特区零售额跌9.5%、同店销售额跌4.1%,线上业务零售额跌4.2%,中国内地零售额跌16.4%、同店销售额跌22.0%,马来西亚零售额增102.4%、同店销售额增50.5%[162] 公司业务产品情况 - 公司销售逾600个产品品牌,涵盖护肤品、香水、化妆品等[4] - 2022年3月31日,集团提供逾9000种产品,涵盖逾600个国际美妆品牌和逾120个独家代理品牌,产品价位1港元 - 5000港元[25][26] 公司业务发展战略 - 公司朝整合线上与线下业务的策略方向发展,实践“以客为中心”的新零售模式[31] - 未来将整合中港澳实体店与线上业务的顾客数据库,提升顾客互动[36] - 公司需完善KPIs与佣金奖励制度,促进新业务模式落实[39] - 公司要提升集团灵活性及应变能力,因应OMO业务策略在各层面作出改变[39] - 公司需妥善管理网络安全及个人资料隐私风险[39] - 公司必须提升资讯科技能力,支援必要转变以改善顾客体验及推动销售[39] - 公司需要提升资讯科技的技术基础设施与配套,处理兼容性问题并促进计划开展[39] - 公司在2015 - 2022年有多项业务发展,如2015年推出全新品牌形象,2022年正式登陆foodpanda mall[43][45] - 公司严格控制开支,持续关闭亏损或租金过高店铺,争取临时租金减免[95] - 公司调整考核、奖励及佣金制度,推动新零售工作,为后疫情时代业务发展打基础[97] - 公司开始在抖音直播带货,将跨境微信小程序延伸至内地美容顾问[98] - 新零售模式可提高线上线下整体成本效益,提升集团营运效益,降低收支平衡点[92] - 中国内地受疫情影响消费放缓,部分店铺暂停营业或提供有限服务,实体店铺大幅减值,亏损大幅扩大,公司调整策略发展OMO业务[99] - 马来西亚上半年受行动管制令打击,下半年销售恢复正增长,但全年仍亏损,公司对当地未来业务展望乐观[101] - 公司着重实体与线上业务融合,推进新零售模式,加大发展独家代理产品[102] - 港澳特区推动OMO发展,推出电子优惠券,将OMO进度纳入考核指标[103] - 公司计划将跨境OMO服务延伸至马来西亚,继续与电商平台合作[104] - 香港和澳门未来一年将关闭亏损或高租金店铺,争取租金减免,待通关改善时在游客区开新店[105] - 香港考虑在住宅区增开新店,引入受欢迎产品,提升店铺运营效率[107] - 中国内地将理顺店铺网络,推进线上线下整合,缩减支出,提升竞争力[107] - 公司执行成本和存货控制,推进OMO发展,期待业务盈利[108] - 公司将加快实体店与线上业务融合,整合大中华区各业务单位的顾客关系系统[150] - 公司将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加强为核心独家代理产品建立知名度,加大线上宣传产品投资[151] - 集团未来一年计划关闭亏损或租金过高的店铺,或迁移至人流更旺或租金更低的位置,以降低整体租金占营业额的比例[154] - 公司将持续加大线上投资,拓展不同地区的线上销售渠道,建立独家代理产品的品牌效应[155] - 公司已开展顾客关系管理的设计及规划工作,着手建立顾客数据平台,统一管理港澳及内地的线上及线下顾客资料库[155] - 公司未来将加大对独家代理产品的投入,加强在热门社交媒体和数码渠道的宣传[157] - 公司计划于马来西亚复制在香港特区新零售业务的经验,通过更新国际购物网站把跨境OMO服务延伸至马来西亚[158] - 公司将继续寻求与现有及新电商平台合作,借助电商平台的知名度及客源争取更多市场机遇[158] - 公司将理顺中国内地店铺网络,集中资源提升店铺及线上的营运表现,全面推进线上线下的整合,缩减整体支出[159] - 公司短期对在马来西亚开设新店持审慎态度,致力优化现有店铺网络,改善店铺效率[160] - 公司会争取更多合作伙伴拓展马来西亚线上销售,继续在有效平台进行数码营销,在新社交媒体宣传[160] 公司获奖情况 - 公司在2021年香港投资者关系协会举办的第七届“香港投资者关系大奖”中,获小型股组“最佳投资者关系公司”等五项大奖[50] - 公司在《经济一周》主办的“香港杰出上市企业大奖2021”中,获“杰出零售企业”殊荣[50] - 公司在《投资者关系杂志》举办的“2021年度大中华区奖项评选”中获“最佳年报(小型股)”奖项[50] - 公司以《美丽新境界》为主题的2019/20财年年报,在“2021国际ARC大奖”中获零售专门店组“封面图像/设计-金奖”及“传统年报-铜奖”[50] - 公司以“数码美丽世界”为主题的2020/21年在2020/21 Vision奖项中获“顾客消费-家庭/个人”类别金奖[50] - 公司在世界品牌论坛举办的“2021年世界品牌大奖”中连续五年获“年度品牌”殊荣[53] - 公司在香港优质标志局的“Q唛人气品牌大奖”中,获“Q唛人气品牌大奖2021零售类别(悠闲生活)”殊荣[53] - 公司独家品牌La Colline在“2021优质服务计划”中,获“最佳优质服务零售商大奖-旗舰店(银奖)”,并连续17年获颁化妆品店组别奖[55] - 公司连续17年获颁“商界展关怀”标志,2022年获颁“15年+商界展关怀”标志[64] 公司各业务线盈利情况 - 公司香港及澳门特区市场全年亏损19890万港元,较去年收窄43.6%[97] - 线上业务本年度营业额创新高,按年升近四成,占集团总营业额比例由去年16.5%增至20.4%,且再度录得正溢利[98] - 香港特区本地网站全年销售升逾200%[98] - 中国内地亏损大幅扩大[99] - 马来西亚上半年亏损1850万港元,下半年扭亏为盈录得利润1100万港元,本年度亏损减至750万港元
莎莎国际(00178) - 2022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