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期信息 - 报告期为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4]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报告年度内集团录得毛损3160万港元,其中延长项目总毛损5440万港元[5] - 2023年3月31日,集团有2个主要私營建筑项目及12份手头香港政府合约,未完成合约总额约为7.601亿港元(2022年3月31日:约7.155亿港元)[9]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手头合约估计合约金额总计23.843亿港元,已确认累计收入20.369亿港元,进一步确认收入3.474亿港元[30] - 集团联合经营公司投标合约估计合约金额总计3.779亿港元,已确认累计收入2.328亿港元,进一步确认收入1.451亿港元[31] - 报告年度建筑相关业务分部收入约5.295亿港元,较上年度约3.353亿港元大幅增加57.9%[33] - 中国内地及马来西亚新获授合约产生收入约2.165亿港元,香港合约收入自3.342亿港元下跌至3.13亿港元,按年减少6.3%[34] - 报告年度水務工程合约收入自约530万港元大幅增加至3260万港元,主要由合约2WSD21贡献约3120万港元收入推动[35] - 报告年度道路工程合约收入虽较上年度下跌8.8%,但仍为最大收入来源,占总分部收入44.3%[36] - 报告年度防止山泥倾瀉工程收入大幅下降49.4%,约为3080万港元,上年度约为6090万港元[36] - 公司在中国内地及马来西亚的合约收入大幅增长约2.154亿港元[36] - 按已施工工程分类,2023年水務工程毛利率为 - 18.4%,道路工程为 - 3.8%,防止山泥倾瀉工程服务为 - 50.9%[37] - 报告年度公司建筑相关业务毛损约为3170万港元,2022年毛损约3420万港元[38] - 香港土木工程部分合约录得毛损,道路工程及防止山泥倾泻工程服务合约负毛利率为3.8%及50.9%,水务工程合约负毛利率18.4%[39] - 贸易业务收入约9460万港元(2022年:约1.8亿港元),溢利约10万港元(2022年:亏损约150万港元)[40] - 报告年度其他收益约为1280万港元,较2022年的约600万港元大幅增加,主要因收取政府补贴470万港元和出售多余建筑材料产生一次性溢利380万港元[41] - 报告年度金融及合约资产之减值亏损约为3510万港元,上一报告年度则录得减值亏损拨回约80万港元[42] - 报告年度其他亏损约为800万港元,上一报告年度则录得收益约210万港元,主要因预付开支减值亏损拨备约650万港元和汇兑亏损净额约190万港元[43] - 报告年度行政开支轻微增加约340万港元至约4130万港元(2022年:约3790万港元)[44] - 报告年度财务成本约为920万港元,2022年则约为630万港元,平均利率自4.4厘上升至7.5厘[47] - 本年度亏损约为1.122亿港元,较上年度大幅增加62.8%,主要因金融及合约资产之减值亏损大幅增加[48] - 2023年3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净值约为2.826亿港元(2022年:约3.823亿港元),流动比率约为1.58倍(2022年:约2.14倍),资产负债比率约为93.9%(2022年:约29.9%)[50] - 2023年3月31日,集团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保留金中有79%(2022年:77%)来自三名主要客户[57] - 截至2023年3月31日,集团已抵押约9550万港元银行存款(2022年:8220万港元)、账面价值约2890万港元租赁土地及楼宇(2022年:2960万港元)、账面价值约1.648亿港元计入存货的永久业权土地(2022年:1.679亿港元)作为银行借贷及其他银行融资抵押[59] - 截至2023年3月31日,集团共聘用284名雇员,包括191名全职雇员及93名临时工,报告年度员工成本(包括董事酬金)约达9000万港元(2022年:约8090万港元)[61] - 报告年度无对集团综合财务报表作出过往年度调整[63] - 报告年度后无对集团有重大影响的期后事项[64] - 报告年度,由政府合约产生的收入约占集团总收入的约48%(2022年:63%)[127] - 报告年度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总收入约48%(2022年:63%)[135] - 报告年度来自五大客户的收入合共占总收入约84%(2022年:84%)[135] - 报告年度五大供应商的销售成本合共占总销售成本约6%(2022年:约30.2%)[137] - 报告年度最大分包商独占总销售成本约30%(2022年:约11%)[137] - 2023年3月31日公司储备约为3.0418亿港元,可供分派给股东[147] - 报告年度内公司或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证券行为[148] - 年报日期公司维持上市规则规定的最低公众持股量[150] - 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确认建筑合约收入约5.2954亿港元[192] - 2023年3月31日,公司贸易应收款项及合约资产(包括应收保留金)合计约2.98733亿港元,占公司总资产约35%[196] - 2023年3月31日,公司持有存货约1.64787亿港元,包括位于菲律宾两幅永久业权土地的发展中待售物业[198]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集团在土木工程分部仅成功获得一份新政府合约[5] - 集团与中国内地两家独立地产发展商签订的建筑合约总价值约为3.099亿港元[8] - 集团获得马来西亚的工程及管道工程合约总价值约为2.02亿港元[8] - 中国内地及马来西亚的合约在报告年度产生收入2.165亿港元及溢利430万港元[8] - 物业发展分部拥有的土地计划发展项目总楼面面积约128,132.00平方米,实用面积约104,294.00平方米[8] - 集团在香港从事水务、道路及渠务、地盘平整、防止山泥倾泻等土木工程合约业务[29] - 集团营运附属公司均安建筑有限公司在香港政府认可公共工程承建商名册内有不同组别的承建商资格[29] - 集团在报告年度内成功取得中国内地及马来西亚的建筑合约[29] 公司人员信息 - 张方兵45岁,2020年1月15日获委任为行政总裁,毕业于河海大学,现任江苏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国际工程公司董事长[15] - 曹累48岁,2018年2月9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拥有超20年工作经验[17] - 林诚光64岁,2015年3月16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为香港大学教授,还在多家公司任独立非执行董事[18][20][21] - 林柏森62岁,2016年8月26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在货币和资本市场有20多年工作经验,还在多家联交所上市公司任职[23][24] - 龚振志52岁,2018年4月23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多个学位,担任过多种职务[24] - 沈治45岁,2018年2月9日获委任为集团营运总监,毕业于扬州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25] - 冯国卫63岁,2019年2月14日获委任为集团公司秘书兼财务总监,拥有逾30年相关工作经验[26][27] 企业管治相关 - 报告年度仅召开两次定期董事会会议,公司认为已采取充足措施确保企业管治常规不逊于要求,将考虑日后大约每季恒常举行[67] - 公司就董事进行证券交易采纳一套操守守则,董事确认报告年度内一直遵守规定买卖标准[68] - 截至2023年3月31日,董事会由六名董事组成,包括三名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69] - 公司于2020年1月15日委任张方兵先生出任行政总裁[72] - 公司自上市日期起直至企业管治报告日期均采纳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73] - 公司员工中约18%为女性,董事及高级管理层100%为男性[75] - 报告年度公司召开两次常规董事会会议、两次审核委员会会议、一次薪酬委员会会议、一次提名委员会会议及2021年度股东周年大会[76][77] - 常规董事会会议需至少14日事先通知,会议文件需至少提前3天送交董事[77][78] - 执行董事服务合约和独立非执行董事委任书自委任起初步为期三年[80] - 每届股东周年大会上,当时三分之一董事须轮流退任,每名董事至少每三年轮流退任一次[80][82] - 公司已委任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独立非执行董事至少占董事会人数三分之一[80] - 公司将不迟于2024年12月31日委任至少一名女性董事加入董事会[75] - 各董事可将事项纳入董事会会议议程,会议记录初稿供董事传阅评注[77][78] - 获重选董事任期从批准重选的股东周年大会日期起至随后第三个公司股东周年大会结束[83] - 公司购买了董事及主要人员责任保险[83] - 公司为新董事提供入职培训,建议董事出席座谈会,必要时提供适时及定期培训[84] - 公司设立四个董事委员会,分别为审核、薪酬、提名及风险管理委员会,除风险管理委员会外均有书面职权范围[87] - 审核委员会由三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主要职责包括外聘核数师相关建议、财务报表审阅等[88][89] - 薪酬委员会由一位执行董事和两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职责是就董事及高管薪酬政策向董事会提建议[90] - 提名委员会由一位执行董事和两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职责是检讨董事会架构等并提供新董事委任建议[92][94] - 风险管理委员会自2015年3月成立,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年内举行一次会议讨论多项事项[95] - 报告年度,董事及高级管理层成员薪酬少于100万港元的有2人,100.0001万 - 150万港元的有3人[96] - 截至2023年3月31日,董事会不知悉对集团持续经营能力构成重大疑问的不确定因素[97] - 风险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检讨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承受程度[101] - 集团已委聘独立顾问机构进行内部审核工作,报告年度未发现重大监控缺失[104] - 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集团已付/应付外聘核数师酬金约110万港元[105] - 董事会在2023年对公司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进行一次全面检讨[106] - 公司秘书冯国卫在报告年度参加超15小时相关专业培训[109] - 董事会将不保证在指定期间支付特定金额股息,可随时更新、修订或修改股息政策[111] - 股东特别大会可由董事会按持有不少于公司实缴股本十分之一之股东提出呈请而召开[112] - 公司已对股东通讯政策的实施及有效性进行年度审阅,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该政策已获有效实施[114] - 公司已修订组织章程大纲及细则,股东于2022年9月28日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上批准采纳经修订大纲及细则[119] 业务风险与应对 - 公共项目可能因政治分歧等因素延迟动工,影响公司运营及经营业绩[128][130] - 公司近年在菲律宾从事物业发展、在内地从事化学材料贸易,面临海外业务经营风险[131] - 公司每份合约设环境主任,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受多条法例规限并实施内部规则[132][133] - 公司向雇员提供多种培训,与客户及供应商保持联系并沟通[134] 购股计划相关 - 购股计划有效期为2015年3月16日至2025年3月15日,截至年报日期无购股计划授出[139] - 根据购股计划可能授出的购股权涉及股份数目上限为15.84亿股,占2020年9月29日公司已发行股本10%[140] - 12个月内对各承授人授出购股权获行使时已发行及将发行股份总数不得超已发行股份1%[141] 股权结构相关 - 截至2023年3月31日,陈正华通过受控制法团权益持有公司1,039,456,250股股份,占已发行股本55.61%[160]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华冠集团、江苏省建筑工程集团等多家公司及陈正华均持有公司1,039,456,250股股份,占已发行股本55.61%[162] 项目合作相关 - 2021年10月10日,均安建筑与卓裕就合约2/WSD/21项目合作,均安分占51%,卓裕占49%[168] - 2021年3月16日,义年益与永利就合约ED/2019/02项目合作,义年益分占49%,永利分占51%[169] - 均安-卓裕与卓裕就项目10/WSD/10订立分包安排,合约总额约3380万港元,报告年度已付合约金额约为零港元,2022年为386.2万港元[172] 泰国项目款项相关 - 截至2019年3月31日,泰国海外酒店建筑项目总承建商承担支付公司已完成工程核实价值477,318,232泰铢(约116,600,000港元)[170] - 2020年,公司收取泰国项目首期还款205,620,283泰铢(约48,721,000港元)[170] - 截至2021年3月31日,公司收取泰国项目第二笔还款90,565,983泰铢(约22,501,000港元)[170]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收取泰国项目第二期还款90,565,983泰铢(约21,315,000港元)及利息14,490,557泰铢(约3,454,000港元)[1
均安控股(01559) - 2023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