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快餐帝国(01843) - 2023 - 年度财报
快餐帝国快餐帝国(HK:01843)2023-07-27 16:30

业务布局与拓展 - 公司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美国、埃及及柬埔寨有238间专卖店及堂食店[14] - 公司于2023年1月在马来西亚一间医院开设新铺位[14]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共有238间士林专卖店及堂食店,较2022年增加5家[15] - 公司计划明年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新设自营门店[11] - 公司将参与东盟国家特许会展,吸引潜在特许经营商[11] - 公司核心业务是销售“士林台湾小吃”品牌餐饮产品,业务模式为自营及特许经营专卖店,国际业务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地[132] 业务经营模式 - 公司采取自营和特许经营/牌照两种模式经营品牌[14] 业务合作与创新 - 公司与外部食品品牌合作推出限时人造鸡肉爆米花[6] - 公司2023年4月与Chef Roboto签署谅解备忘录,探索开发炸锅机器人[10] 支付模式更新 - 公司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分别增设Paynow及Duitnow作为支付模式[7] 公司组织架构调整 - 公司2022年12月聘请首席运营官并成立创新专责小组[8] 财务状况 - 2023年公司总收入约2640万坡元,较2022年约2410万坡元增长约10%[17] - 2023年马来西亚自营专卖店商品总销售额增加300万坡元,增幅38%;来自印尼及美国的总收入分别增加约60万坡元(28%)及20万坡元(41%)[18] - 2023年公司毛利约1610万坡元,较2022年约1510万坡元增加约7.0%[21]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聘用176名雇员,员工成本由2022年约740万坡元增至约860万坡元[23] - 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自2022年约240万坡元增加约10万坡元(约4%)至2023年约250万坡元[26]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2350万坡元,较2022年约2840万坡元减少约490万坡元[28] - 2023年3月31日,公司流动资产约2680万坡元(2022年约3130万坡元),流动负债470万坡元(与2022年持平),流动比率约5.7倍(2022年约6.6倍)[29]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计息银行借款约210万坡元(2022年220万坡元),利率为每年3.4%(2022年每年1.3%)[30] - 2023年3月31日,公司资产负债比率约为18%(2022年约15%)[31] - 公司按每股0.65港元发行2亿股股份,所得款项净额约1300万坡元或7480万港元[33] - 截至2023年3月31日,上市所得款项净额用途包括在新加坡和西马增店、扩展非自营店网络等,各用途有对应百分比及金额[33] 外币与负债情况 - 集团大部分外币现金以港元计值,未用衍生金融工具对冲外币风险,将密切监察[35] - 2022年及2023年3月31日,集团无重大或然负债[36] - 2023年3月31日,集团以账面价值约300万坡元物业作抵押,有抵押银行借款约210万坡元[37] 员工培训与发展 - 本年度集团向雇员提供全面培训课程及发展计划,律师向高级管理层提供法规资料[38] - 公司计划为员工提供全方位培训[73] - 报告期内176名雇员参加培训计划,男性80人(45.5%),女性96人(54.5%);董事2人(1.1%),经理10人(5.7%),管理人员35人(19.9%),员工129人(73.3%)[186] - 报告期内员工受训总时数为2677小时,人均受训时数为15.21小时;男性平均14.75小时,女性平均15.59小时;经理平均35小时,管理人员平均35小时,员工平均7.88小时[186] - 报告期内60名特许经营商员工培训总时数为1609小时[186] - 公司为员工提供多种内部培训计划,为特许经营商提供定期培训计划[185][186] 公司管理层 - Daniel Tay和黄志达为集团共同创办人,分别负责整体管理和监督运营[43][45] - 霍志权2021年8月27日及2023年4月1日分别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及主席,在审计等方面有22年经验[52][53] - 陈秋燕2022年8月29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在金融服务领域有逾18年大型转型项目经验[54] - 董颖怡为公司秘书,有丰富公司秘书等经验,是香港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等[57] 企业管治 - 公司致力于达到及维持高水平企业管治,已采纳及遵守企管守则原则[58] - 本年度公司遵守企管守则全部强制性披露规定及全部条文[59] - 董事会负责领导及控制公司,承担重要事项决策责任[60][61] - 主席协助确保董事获妥善咨询,董事获提供每月营运资讯[62] - 2023年公司举行五次董事会会议及一次股东周年大会[64] - 2023年3月31日董事会由两名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64] - 公司有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人数符合上市规则要求[65] - 董事会采纳符合上市规则的多元化政策,目前有一名女性董事已达性别多元化[67][68] - 公司设立确保董事会获独立观点的机制,2023年检讨认为现有机制充分有效[74][75] - 公司制定符合企管守则的反贪污政策,员工可匿名举报[77] - 无欺诈或违规行为对集团本年度综合财务报表或整体业务构成重大影响[78] - 提名委员会至少每年检讨董事会多元化政策,2023年认为董事会组成恰当[69][70] - 2023年有1宗举报个案,调查仍在进行中[81] - 本年度主席为霍志权先生,行政总裁为黄志达先生,角色分开以平衡权力[83] - 本年度公司安排董事及行政人员责任保险,无相关申索[84] - 全体董事至少每三年轮值退任一次并可重选,新委任董事任期至首次股东周年大会[85] - 本年度所有董事参加持续专业发展,需提供培训记录[87] - 董事会成立提名、薪酬及审核委员会,各有书面职权范围[90] - 提名委员会成员为全体独立非执行董事,杨文豪先生为主席[91] - 提名委员会将继续检讨董事会多元化政策[92] - 提名委员会按特定程序对董事遴选、委任及重新委任提建议[93] - 公司采纳标准守则规管董事股份证券交易,本年度全体董事确认遵守[89] - 提名委员会本年度举行1次会议,履行审视董事会架构及规模等工作[96][97] - 薪酬委员会本年度举行3次会议,履行评估全体董事表现等工作[99][100] - 审核委员会本年度举行4次会议,履行审阅2022年年报等工作[102][103] - 董事会负责维持及实施公司企业管治常规及程序,本年度进行检讨企业管治政策等工作[104] - 公司认为有效企业管治架构有助了解、评估并管理风险及机会[109] - 董事会确认监管集团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的责任,至少每年检讨其有效性[109] - 本年度集团聘请外部顾问检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系统,外聘顾问直接向审核委员会报告[109][110] - 外判内部审核团队制定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年度内部审核计划供审核委员会审批并执行[110] - 全体董事承认刊发年度及中期报告、披露价格敏感或内幕消息等责任[107] - 审核委员会和董事会认为公司本年度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有效且充分[111] - 公司尚未建立内部审核职能,审核委员会和董事会将继续每年审核其需要[112] - 公司制定内幕消息披露政策,指定人士获授权才可交流公司事宜[114] - 董颖怡女士于2020年11月30日获委任为公司秘书,本年度接受不少于15小时相关专业培训[117] - 公司采取股东沟通政策,认为该政策得以有效实施[118][119] - 持有公司实缴股本不少于十分之一的股东可要求召开股东特别大会,大会须在2个月内举行[120] - 股东对股权等疑问可向宝德隆证券登记有限公司提出,对公司查詢可发至指定地址、电邮及传真[122] - 股东提名非退任董事参选须在特定时间内提交通知,期限不少于七天[122] - 股东提呈其他议案需送交公司主要营业地点,董事会酌情决定是否加入议程[123][124] - 议案在股东周年大会获批须发不少于21个整日通知,在特别大会以普通决议获批须发不少于14个整日通知[125] - 董事会建议各财政年度将不低于40%纯利拨作股息分派[129] - 公司于2023年遵照新上市规则及企管守则采纳第二次经修订及重列之公司细则[130] 环境、社会及管治(ESG) - 报告期内公司在环保方面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133] - 报告期内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表现获认可,无违反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法律法规情况[134] - 董事会负责指导环境、社会及管治策略和评估表现,工作小组负责相关问题识别等工作,公司委聘独立专业顾问协助编制报告[141] - 报告编制遵循“重要性”“量化”“平衡”“一致性”原则[142] - 公司确定雇员、客户等为主要持份者,选择参与持份者取决于其对业务的影响等因素[145] - 2023财年公司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畴2)为686.05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密度为25.98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收益[152] - 以2022年3月31日止财年为基准,到2025财年公司要将温室气体排放密度降低3%[152] - 2023年3月31日止财年公司总收益约为2640.5万新加坡元[153] - 公司要求专卖店报告每日厨余,对报告厨余数据高于已售数量3% - 5%的专卖店执行跟进措施[158] - 公司与投资者及股东通过股东大会、年报等沟通,股东关注可持续盈利能力、长期业务增长等[146] - 公司与客户通过实体店、客服热线等沟通,客户关注食品安全、产品及服务质量等[146] - 公司与特许经营商通过绩效审核、线上会议等沟通,对方关注品牌形象、产品供应及时性等[146] - 公司与供应商通过定期会议、邮件等沟通,供应商关注公平对待、及时付款[146] - 公司与雇员通过管理层会议、培训计划等沟通,雇员关注职业健康安全、薪酬福利等[146] - 公司与监管机构通过邮件、现场访问等沟通,监管机构关注公司遵守法律法规情况[146] - 2023财年无害废弃物中厨余弃置量为13,571公斤,办公室用纸弃置量为175公斤,无害废弃物密度为520.58公斤/百万收益,目标到2025财年将无害废弃物密度降低3%[160] - 2023财年间接能源电力消耗量为1,325.83兆瓦时,能源消耗密度为50.21兆瓦时/百万收益[164] - 2023财年水源消耗量为12,991.07立方米,水源消耗密度为491.99立方米/百万收益,目标到2025财年将能源及水源消耗密度降低3%[166] - 2023财年包装材料总量为54.24吨,包装材料总密度为2.05吨/百万收益[168] - 公司为减少能源消耗及提高能源效率,在餐饮专卖店采取关闭不用设备、安装节能装置等措施[162] - 公司为降低用水量,在餐饮专卖店采取安装水龙头过滤器、检查水管等节水措施[165] - 公司为减少塑胶包装材料使用,仅必要时用塑胶包装产品,并采购可回收等包装材料[167] 员工情况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雇员总数为176人,男性80人占45.5%,女性96人占54.5%[175]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全职雇员122人占69.3%,兼职雇员54人占30.7%[175] - 截至2023年3月31日,新加坡雇员133人占75.6%,马来西亚雇员43人占24.4%[175] - 报告期内离职雇员总数为92人,男性48人(流失率60.0%),女性44人(流失率45.8%);新加坡51人(流失率38.3%),马来西亚41人(流失率95.3%)[178] - 报告期内公司无裁员或重组活动[178] - 报告期内公司无工伤事故及因工伤失去工作日数,过去三年无工伤死亡事故[182] - 报告期内公司不知悉任何与健康及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报告违规事宜[182] - 报告期内公司不知悉任何违反童工及强迫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事宜[190] - 公司定期检讨薪酬结构及补偿方案,重视员工个人福祉、福利及职业发展[176] 供应商管理 - 截至2023年3月31日,集团共有28家获批食品供应商,其中越南1家占4%、泰国1家占4%、台湾3家占10%、马来西亚13家占46%、新加坡10家占36%[192] - 集团在新供应商甄选接纳、原料和半成品接收检验、食品储存维护及供应商表现监控评估等方面严格控制供应链管理体系[192] - 集团按严格标准寻找可靠供应商,与新供应商合作前管理层实地考察生产设施并进行样品测试[193] - 集团要求收货方检查交付食品,定期检讨供应商表现,剔除不符合标准的供应商[194] - 集团倾向选择生产环保产品的新供应商,持续监察食品供应商环境及社会风险,发现问题立即终止采购关系[196] - 集团以公平公开方式采购,对贿赂、回扣和腐败行为零容忍,报告期内未发现员工与供应商重大利益冲突交易[197] 食品质量与安全 - 集团将食品质量及安全放首位,在《专卖店经营手册》中建立并定期检讨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卫生指引[198] - 集团餐饮门店员工须遵守经营手册,运营团队定期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自营及特许餐饮店进行门店检查[199] - 集团确保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自营及特许餐饮店食品处理人员持有有效食品安全和卫生证书[200] - 集团针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紧急情况制定适当上报及处置流程[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