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永顺控股香港(06812) - 2022 - 年度财报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收益为4.737亿港元,2021年为5.3亿港元[25] - 2022年毛利为7630万港元,2021年为7480万港元[25] - 2022年年内溢利为2210万港元,较2021年增长73.8%[25] - 2022年总资产为2.642亿港元,2021年为2.765亿港元[25] - 2022年权益总额为1.954亿港元,2021年为2.087亿港元[25] - 2022年毛利率为16.1%,2021年为14.1%[25] - 2022年纯利率为4.7%,2021年为13.9%[25] - 2022年股本回报率为11.3%,2021年为35.4%[25] - 2022年总资产回报率为8.4%,2021年为26.7%[25] - 2022年派息比率为40.0%,2021年为48.0%[25] - 2022财年公司收益减少5630万港元或10.6%,至约4.737亿港元,上一年度为5.3亿港元[43][45] - 2022财年公司毛利及毛利率分别增至7630万港元及16.1%,上一年度分别为7480万港元及14.1%[43][45] - 2022财年总收益约为47370万港元,较2021财年的约53000万港元减少约10.6%,主要因数份主要合约未能续约[52][53] - 2022财年环境卫生及相关服务收益约为47370万港元,2021财年约为53000万港元;航空餐饮支援服务2022财年和2021财年均无收益[55][57] - 2022财年和2021财年服务成本分别约为39730万港元及45520万港元,分别占相应年度收益的约83.9%及85.9%[56][58] - 毛利从2021财年的约7480万港元略增至2022财年的约7630万港元,整体毛利率从2021财年的约14.1%增至2022财年的约16.1%[63] - 环境卫生及相关服务毛利从2021财年的约7480万港元略增约2.0%至2022财年的约7630万港元,毛利率从2021财年的约14.1%增至16.1%[64][66] - 一般经营开支从2021财年的约6500万港元减少约21.4%(约1390万港元)至2022财年的约5110万港元,主要因2021财年有一次性开支约1130万港元[72][74] - 融资成本从2021财年的约20万港元减少约50.0%至2022财年的约10万港元,因公司营运资金需求减少外部融资[72][74] - 2022财年和2021财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及全面收益总额分别约为2210万港元及7380万港元,分别占相应年度总收益的约4.7%及13.9%,纯利减少主因2021财年获政府补贴约6550万港元[73][74] - 2022财年资本开支约为590万港元(2021财年为880万港元),主要包括购置设备及汽车,由经营活动资金拨付[73][74]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流动资产约22640万港元(2021年3月31日为23800万港元),流动负债约5550万港元(2021年3月31日为5210万港元),流动比率约4.1倍(2021年3月31日约4.6倍);资产负债率为0.02倍(2021年3月31日为0.03倍)[76] - 截至2022年3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约为2.264亿港元,流动负债约为5550万港元,流动比率约为4.1倍,较2021年3月31日的约4.6倍有所下降[79] - 截至2022年3月31日,集团总资产约为2.642亿港元,负债总额约为6890万港元,权益总额约为1.954亿港元[79] - 截至2022年3月31日,集团现金及银行结余约为1.172亿港元,较2021年3月31日的约1.217亿港元减少[79] - 截至2022年3月31日,集团资本负债比率为0.02倍,较2021年3月31日的0.03倍有所下降[79] - 截至2022年3月31日,集团账面价值约2520万港元的租赁土地及楼宇已抵押以获得银行贷款,2021年3月31日约为2620万港元[85] - 截至2022年3月31日,集团并无有关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的已订约但未拨备的资本承担,2021年3月31日为150万港元[87] - 截至2022年3月31日,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10万港元,拟用于加强资讯科技系统(约90万港元)和加强品牌推广(约20万港元)[104][106] - 加强集团可用财务资源以应对招标合约现金流错配的款项占总所得款项净额的45.0%,计划用途为1810万港元,截至2022年3月31日已全部动用[99] - 通过加强品牌推广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款项占总所得款项净额的7.0%,计划用途为280万港元,截至2022年3月31日实际动用260万港元,未动用20万港元,预计2023年3月31日前动用[99] - 巩固在香港环境服务业地位的款项占总所得款项净额的19.0%,计划用途为760万港元,截至2022年3月31日已全部动用[99] - 加强资讯科技系统的款项占总所得款项净额的19.0%,计划用途为760万港元,截至2022年3月31日实际动用670万港元,未动用90万港元,预计2023年3月31日前动用[99] - 用作集团一般营运资金的款项占总所得款项净额的10.0%,计划用途为400万港元,截至2022年3月31日已全部动用[99] 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财年公司对超350份潜在新合约投标,获得新合约数目增至22份,价值增至3810万港元,上一年度分别为15份和2760万港元[40][41] - 2022财年合约续约率从71.4%增至74.2%,但续约合约价值降至2.108亿港元,上一年度为7.736亿港元[40][41]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未完成合约工程价值下降约20%,从6.555亿港元降至5.225亿港元[40][41] - 2022财年公司航空餐饮支援服务业务仍暂停,该财年及上一年度均无此业务收益[40][41] 公司业务发展动态 - 公司呈现2022财年(截至2022年3月31日)年度业绩[27] - 公司卫生服务团队在疫情期间承诺全力提供服务并提供额外服务[27] - 公司在2022财年登记成为公共卫生服务运营商旗下供应商,2022年4月获主要地区医院废物处理服务合约[27] - 公司与历思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大湾区物色潜在商机[29][31] - 公司与历思集团潜在合作可进军宏大市场,待旅游限制放宽探索相关服务机遇[30][32] - 公司与铁路运营商有业务关系,可竞投铁路网络延伸项目商机[30][32] - 预计政府在环境清洁及废物管理开支和私人界别需求将增加[30][32] - 政府长远发展计划将为环境卫生市场提供扩展机会[30][32] - 公司积极探讨在大湾区推出与环境及相关服务协同的新服务,如虫害防治等[48][49] - 市场前景受政府发展计划驱动,公司与历思合作利于把握大湾区商机[48] - 2022财年公司登记成为公共卫生服务运营商供应商,4月获地区医院废物管理服务合约[44][46] - 2021年11月1日公司与历思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大湾区业务机会[48][49] 公司人员相关情况 - 截至2022年3月31日,集团有1886名员工,较2021年3月31日的2077名减少[78][79] - 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员工成本及相关开支总额约为2.937亿港元,较上一年度的约3.213亿港元减少约8.6%或约2760万港元[78][79] - 薪酬在1港元至1,000,000港元的人数为7人[191] - 薪酬在1,000,001 - 1,500,000港元的人数为1人[191] - 薪酬在1,500,001 - 2,000,000港元、2,000,001 - 2,500,000港元的人数均为1人[193][195] 公司治理相关情况 - 公司已采纳上市规则附录14所载的企业管治守则作为自身企业管治守则,除偏离合规条文A.2.1(新守则C.2.1)外,2022年3月31日前已遵守守则条文[110][112] - 公司已采纳上市规则附录10所载的标准守则作为董事证券交易操守守则,全体董事2022年3月31日前已遵守交易准则[111][112] - 截至报告日期,董事会由7名成员组成,包括4名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15] - 除吴成梅是施丹妮和施伟麟的母亲,施丹妮是施伟麟的姐妹外,董事会成员之间无其他重大关系[116] - 截至报告日期,董事会由7名成员组成,包括4名执行董事及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17] - 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董事会遵守上市规则,至少有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成员人数至少三分之一[121][125] - 公司与各独立非执行董事的委任函于2022年3月16日起续期2年[123][126] - 截至报告日期,公司尚未委任行政总裁,其角色及职能由全体执行董事共同履行[132] - 董事会于2017年3月13日采纳董事会多元化政策[133] - 董事会计划每年定期召开至少4次会议,大约每季一次[134] - 所有董事会例行会议通知将在会议前至少14日送呈全体董事[134] - 其他董事会及委员会会议议程和文件至少在会议前3天发送[136] - 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董事会召开6次会议并通过书面决议[136] - 企业管治守则规定主席及行政总裁责任应区分,不应由同一人承担[124][127] - 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董事会举行6次会议并通过书面决议案[137] - 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举行1次股东大会,即2021年8月10日的2021年股东周年大会[138] - 公司于2017年2月21日成立审核委员会,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举行3次会议[141][143] - 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审核委员会对中期业绩公告聘请核数师、审核计划等多项工作进行检讨并向董事会作出推荐建议[145] - 审核委员会认为集团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的综合财务报表符合适用会计准则、上市规则等规定并已作出充足披露[145] - 公司于2017年2月21日成立薪酬委员会,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举行2次会议[148] - 薪酬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向董事会就董事及高级管理层的薪酬政策和结构提出建议并制定确定薪酬政策的程序[148] - 薪酬委员会采用特定方法向董事会就董事及高级管理层的薪酬方案提出建议[148] - 公司于2017年2月21日成立薪酬委员会,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举行2次会议,主要工作为讨论检讨薪酬政策架构及提出薪酬调整建议[149][150][151] - 公司于2017年2月21日成立提名委员会,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举行1次会议,成员检讨董事会架构等并就重选退任董事提建议[155][160][162] - 薪酬委员会由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及一名执行董事组成,袁靖波先生为主席[149] - 提名委员会由一名执行董事及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吴醒梅女士为主席[155][156] - 薪酬委员会采纳企业管治守则相关条文方式提供薪酬待遇推荐建议[150] - 提名委员会评估董事候选人资格考虑多方面因素,若为独立非执行董事需评估独立性等[160][161] - 委任新董事或重新委任董事经提名委员会推荐后由董事会决定[157] - 薪酬委员会各成员会议出席记录载于年报第31页表格内[150] - 提名委员会各成员会议出席记录载于年报第31页表格内[160][162] - 提名委员会评估董事会组成考虑董事会多元化政策多方面因素[155][156] - 截至2022年3月31日,吴醒梅、施丹妮、洪明华、施伟伦、袁靖波、钟瑁因、陈振声出席董事会会议的比例均为100%(6/6)[169] - 袁靖波、钟瑁因、陈振声出席董事会委员会会议的比例为100%(3/3),马国强为100%(2/2)[169] - 吴醒梅、袁靖波出席股东大会的比例为100%(1/1),施丹妮、洪明华、施伟伦、钟瑁因、黄一心出席股东大会的比例也为100%(1/1),马国强出席股东大会的比例为0%(0/1)[169] - 陈振声自2021年8月10日起任提名委员会成员,任期内未举行提名委员会会议[170][172] - 马国强及黄一心于2021年股东周年大会结束时退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其出席情况按任期内会议次数列出[171][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