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况 - 公司于2017年12月21日在联交所上市,是香港、中国及澳门领先的视像、灯光及音频解决方案供应商[8] - 黄文波为公司主席、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1991年与配偶成立AVP,带领集团发展30年[50] - 黄汉波为执行董事,自2003年起负责监督上海附属公司日常经营,有超25年行业经验[51] - 黄志波为执行董事,负责设计及提供定制音视服务,带领集团服务大型项目,有超25年行业经验[51] - 梁伟祥为独立非执行董事,2021年11月30日加入董事会,财务领域有超30年经验[54] - 张伟伦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998年11月获认可为香港高等法院律师,有丰富律所工作经验[56] - 陈荣基64岁,2017年12月1日获委任为独立董事,会展行业经验逾30年[57] - 邱丽玲56岁,2001年起任集团总经理,负责监督人事、行政及音响 - 视像设备租赁运营等[59] - 邝玉莹36岁,2020年12月加入集团,任首席财务官及公司秘书,负责财务报告及计划[60] - 黄显珩25岁,2022年加入集团,任营销经理,负责上海附属公司日常运营及营销策略[60] - 公司主要在香港、中国及澳门提供视像、灯光及音响解决方案服务[124] 财务业绩 - 2022年公司确认收益约9440万港元,较2021年大幅减少约7220万港元或43.3%[9] - 2022年公司承办的活动数目较2021年减少[9] - 2022年公司毛损约为1760万港元,2021年毛利约为2590万港元[9] - 2022年公司亏损净额约为5350万港元,2021年约为970万港元[9] - 报告期内公司参与约700个视像、灯光及音响活动,较2021年的780个减少[13] - 报告期内公司总收益约9440万港元,较2021年大幅减少约7220万港元或43.3%[14] - 报告期内公司毛损约为1760万港元,2021年毛利约为2590万港元;亏损净额由2021年的约970万港元增加至约5350万港元[14] - 报告期内公司收益约54.2%于展览会产生,2021年为67.9%[13] - 报告期内公司大部分收入来自香港,2021年来自中国[20] - 报告期内公司服务成本总额为1.11998亿港元,2021年为1.40668亿港元[21] - 报告期内设备租赁成本占总服务成本约40.8%,2021年为38.4%[24] - 报告期内雇员福利开支占总服务成本约26.7%,2021年为26.0%[25] - 报告期内消耗品材料成本占总服务成本约2.7%,2021年为12.3%[26] - 报告期内视像及显示设备折旧占总服务成本约14.0%,2021年为9.6%[27] - 报告期集团毛损约1760万港元,毛损率约18.6%,2021年毛利为2590万港元,毛利率为15.6%[28] - 其他收入从2021年约100万港元增至报告期约140万港元,主要因香港政府补贴[29] - 报告期其他亏损净额约650万港元,2021年约2.2万港元,主要因物业等减值及汇兑差异[30] - 销售开支从2021年约580万港元略减0.2百万港元或3.4%至报告期约560万港元[33] - 行政开支从2021年约2690万港元减少约9.3%至报告期约2440万港元[34] - 财务费用净额从2021年约380万港元增加约18.4%至报告期约450万港元[35] - 报告期亏损净额约5350万港元,较2021年约970万港元大幅增加约4380万港元[37] - 2022年末流动负债净额约1740万港元,2021年为流动资产净额4160万港元[38] - 2022年末资产负债率约139.2%,2021年为82.6%,主要因借款增加及权益减少[38] - 2022年末集团有159名雇员,2021年为171名,报告期雇员成本约5250万港元,2021年为6090万港元[47]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呈报亏损净额约5352.9万港元[95]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1742.6万港元[95] - 报告期内,国卫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酬金70万港元,非审计服务酬金为0,总计70万港元[96] 未来策略 - 未来公司将抱持谨慎态度及维持稳健财务政策,改善财务表现并探索商机[10] - 公司将仔细评估每个项目以提高回报,控制整体成本[10] - 董事会将积极探求现场活动行业外其他领域的潜在商机,扩展地域覆盖范围[10] 公司治理 - 公司于2017年12月1日采纳购股计划,自采纳起无购股根据计划授出、行使、注销或失效,2022年12月31日无尚未行使购股[48]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报告期内末期股息,2021年亦无[49] - 黄文波为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自2021年9月30日起生效,董事会认为其兼任有利业务运营[68] - 公司采纳GEM上市规则第5.48 - 5.67条为董事证券交易行为守则,董事均遵守规定[69] - 董事会负责制定集团整体策略、管理目标,监控业务及事务,授权管理层日常管理[70] - 董事会负责履行企业管治职责,包括制定检讨政策、监察合规等[72] - 报告期内公司举行七次董事会会议、四次审核委员会会议、两次薪酬委员会会议及一次提名委员会会议[77] - 黄文波、黄汉波、黄志波等全体董事董事会会议出席率为100%[77] - 审核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出席率均为100%[77] - 章程细则规定每届股东周年大会上三分之一董事须轮值退任,每名董事至少每三年轮值退任一次[78] - 独立非执行董事委任函年期自上市日期起为三年,可提前三个月书面通知终止[78] - 报告期内全体董事参与持续专业发展,出席培训课程或阅览企业管治及规例资料[79] - 报告期内董事会包括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人数至少占董事会人数三分之一[81] - 审核委员会由梁伟祥博士、张伟伦先生及陈荣基先生组成,梁伟祥博士为委员会主席[82] - 审核委员会建议续聘国卫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的核数师[82] - 审核委员会每年至少举行四次会议,外聘核数师必要时可要求召开一次会议[83] - 公司根据GEM上市规则附录十五成立薪酬委员会,由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及一名执行董事组成[85] - 薪酬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向董事推荐薪酬政策及架构、薪酬待遇,检讨及批准管理层薪酬方案[85] - 公司根据GEM上市规则附录十五成立提名委员会,由一名执行董事及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89] - 提名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检讨董事会架构等、物色董事人选、评核独立董事独立性、提供董事委聘或续聘推荐意见[91] - 公司股息政策旨在向股东派付扣除集团营运等所需资金后的盈余,董事会将考虑多因素决定是否派付股息[97] - 提名委员会须至少每年检讨董事会架构等,并向董事会提名合适人选[98] - 董事会由六名男性董事组成,公司需在2024年12月31日前委任至少一名不同性别的董事[106] - 持有不少于公司缴足股本十分之一的股东有权要求召开股东特别大会,大会应在呈递要求后两个月内举行[109] - 公司通过年度、中期及季度报告更新股东业务发展和财务业绩,公司网站也会更新资讯[112] - 陈淩女士辞任公司秘书,鄺玉瑩女士于2022年2月16日获委任[115] - 报告期及至年报日期,鄺女士进行了超过15小时的相关专业培训[116] - 执行董事黃文波先生为公司合规顾问[117] - 提名委员会考虑公司提名及董事会多元化政策后物色董事人选,评估独立性后向董事会推荐[102] - 董事会委任董事或推荐参选,获委任人士需经股东重选[102] - 提名委员会将检讨提名政策,讨论修订后向董事会提出建议[104] - 公司无内部审核职能,但董事会负责评估和厘定集团可接纳的风险性质和程度[118] - 公司已检讨内控监控系统及程式,并实施建议补救措施[118] 可持续发展 - 公司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业务运营,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124] - 公司对持份者进行重要性排序,并建立多种沟通渠道[125] - 不同持份者对公司有不同期望,公司通过多种平台和方式与持份者沟通[126][128] - 公司在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中采用重要性原则[129] - 公司就关键环境、社会及管治范畴与主要持份者讨论,确保涵盖主要层面[130] - 公司邀请持份者对27项环境、社会及管治事宜按0 - 10分进行重要性评分,以理清优先次序[133] - 董事会负责监督公司可持续发展事宜管理,评估环境、社会及管治风险并制定政策[138] - 公司成立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主要由执行董事、总经理及首席财务官组成,负责审阅及监督相关程序和风险管理[139] - 公司每年进行重要性评估,通过三步评估环境、社会及管治方面的重大性及重要性[140] - 董事会应不时审阅环境、社会及管治目标实施进展,若未达预期需更正[141] - 公司为未来三至五年设立策略性目标,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需评估目标可行性[142] - 公司主要从事办公室营运等业务,虽对环境无重大影响,但仍制定环保原则及政策[143] - 公司以2025年减少5%的空气污染物排放为目标,2022年氮氧化物排放总计176.22千克,2021年为315.78千克;硫氧化物排放总计0.53千克,2021年为3.21千克;悬浮粒子排放总计8.30千克,2021年为15.35千克[145][148] - 公司致力于2025年减少5%的温室气体排放,2022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31.08吨二氧化碳当量,2021年为163.50吨二氧化碳当量[149][150] - 公司制定到2025年减少5%无害废弃物的综合减废目标,2022年已产生的无害废弃物总计1.96吨,2021年为1.94吨;已回收的无害废弃物总计0.02吨,2021年为0.01吨[153] - 公司空气污染物排放源自流动来源,主动制定交通管理计划减少排放,如鼓励采用视像会议、停车关引擎等[145][146] - 公司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能源消耗,通过采纳鼓励节能政策及措施应对排放问题[149] - 公司业务运营未产生或排出有害废弃物,无害废弃物主要为废纸,已委聘回收公司处理[152] - 公司积极推广电子沟通、环保打印、重用纸张和文具等措施减少废弃物产生[152] - 公司在办公室设置废物分类回收箱提升雇员回收意识,未来将研究废弃物管理系统发展及回收常规[152] - 公司采纳能源及水资源效益倡议措施,激励雇员参与资源节约活动[156] - 报告期内公司全面遵守经营所在地环境法律法规,未发现重大违规情况,无有关排放物的审结案件[144] - 公司制定到2025年减少5%总能源消耗量的目标,2022年总能源消耗量为232.67兆瓦时,较2021年的318.43兆瓦时下降[157] - 2022年已购电力为137.44兆瓦时(2021年为155.28兆瓦时),汽油为19.05兆瓦时(2021年为19.93兆瓦时),柴油为76.18兆瓦时(2021年为143.22兆瓦时)[157] - 2022年能源消耗密度为1.46兆瓦时/雇员,较2021年的1.86兆瓦时/雇员下降[157] - 公司制定到2025年前减少5%耗水量的目标,2022年水資源消耗总量为1068.70立方米,较2021年的672.00立方米增加[159] - 2022年水資源消耗密度为6.72立方米/雇员,较2021年的3.93立方米/雇员增加[159] - 公司董事会定期监督与气候相关的事宜及风险,并确保纳入策略之中,还将接受气候应对力训练[163] - 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负责审批公司的营运排放目标及制定环境、社会及管治的基准等[163] - 公司根据IEA发布的情境及其他依据,按2°C情境和“超越2°C情境”组建未来景象[164] - 全球加强气候变化应对措施,预计将引入和上调碳定价,可能推高原材料采购和生产成本[165] - 社会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不足,自然灾害增加可能令生产停顿和供应链中断情况增加[165] - 公司将在日常运营中推广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能源,设定未来数年减少外购电量比率的新目标,致力于企业内零碳排放[166] - 公司识别气候变化相关风险,采用风险为本的标准方针进行风险评估,借助国家数据、当地资料及专家知识识别风险[167] - 风险评估步骤包括建立背景、识别现有风险、识别未来风险及机遇、分析及评估风险[168][170][171] - 极端天气事件严重性和频率上升可能导致运营成本和维修开支增加,公司计划设立自然灾害应急预案[173] - 降雨模式改变及天气模式极端反复可能导致收益减少、运营成本增加,公司计划对设施进行改建以对抗气候变化[173] - 政府推动新规例减低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增加监管风险,公司记录能源消耗量以节省能源,并与政府及持份者合作对抗风险[173] - 中国政府能源效益规定及碳定价机制导致化石能源价格上升,公司计划进行碳足迹调查以制定节能减废优先次序[175] - 公司就现有产品及服务监察相关环境法规更新情况,避免因不合规增加成本[175] - 公司面临诉讼风险,需适应政府收紧的法规,计划委聘专业人士预先进行ISO9001审核[175] - 当地政府加强空气污染排放报告责任,公司持续监察联交所上市规则的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要求[175] - 公司制作更多具备
AV策划推广(08419) - 2022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