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兴源创(688001) - 2022 Q2 - 季度财报
华兴源创华兴源创(SH:688001)2022-08-31 00:00

公司财务数据 - 公司2022年上半年报告期从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13] - 公司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1.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35%[2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69%[2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13%[28]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491.99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13.65%[2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37.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9%[31] - 公司总资产为53.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3%[31] - 基本每股收益为0.39元,同比增长21.88%;稀释每股收益为0.39元,同比增长21.88%[3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74%,同比增加0.39个百分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24%,同比增加0.16个百分点[32]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5.85%,同比减少0.8个百分点[32] -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为15,258,590.13元[35] - 公司总资产规模为534,751.98万元,较2021年年末增长3.83%,净资产规模为371,843.69万元,较2021年末增长5.29%[174] -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110,199.49万元,同比增长30.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147.70万元,同比增长21.69%[174] - 公司研发投入为17,463.23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5.85%,申请境内外知识产权164个,新增已获批知识产权154个[174] 公司治理与合规 - 公司未进行利润分配或公积金转增股本[6] - 公司未发生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7] - 公司未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7] -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5] - 公司报告未经审计[5] - 公司负责人及会计负责人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5] - 公司报告涉及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陈述存在不确定性[6] - 公司未披露具体财务数据或业绩指引[1-15] - 公司未提及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市场扩张或并购等新策略[1-15]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8K/5G版信号检查机和TSP检测设备,应用于平板显示检测领域[39] - 公司是工业自动化测试设备与整线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应用于LCD、OLED、半导体集成电路、消费电子可穿戴设备、新能源汽车等行业[38] - 公司推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微米级裂纹检测设备,主要用于检测0.5微米级微裂纹和彩虹纹,包含AI算法和软件控制系统[43] - 平板显示触控检测设备TSP系列支持自动上料压接,测试数据实时上传管理端,确保产品生产情况的终身追溯[43] - C33系列色彩分析仪用于采集色坐标、亮度等光学数据,支持GAMMA调整和FLICK调整,精度高且自动零校准[43] - ICM-12M系列亮/色度计结合上位机实现自动化亮度、色度及光学均匀性测量,具有低亮度测量特点和高品质成像质量[43] - BFGXCHAMBER系列老化检测设备用于平板显示屏老化环节,支持实时与MES通讯,设备容积大且信号和软件独立开发[43] - Veridia n-BMS系列检测设备专为PCM测试设计,集成电流源、电压源等功能,支持PCMI2C接口通信和FW升级[45] - ET1系列OLED显示检测设备为无人化设备,用于驱动软板及OLED贴合后的面板显示检测[45] - Aging90UP系列MicroOLED老化检测设备支持90通道同时进行高温老化,通道间可单独控制,实时读取产品温度[48] - SPUC系列Demura检测设备针对MicroOLED产品进行全自动化Mura检测与修复,测试数据实时共享[48] - 无线耳机气密性测试设备采用精确测量耳机密封性,数据实时上传云端服务器,支持用户管理和报表功能[51] - 穿戴显示触控检测设备支持人工及自动上料压接,测试过程不需人工介入,提高了测试数据的准确性[54] - 耳机硅胶套声学测试设备隔声箱隔音量为40dB(A),声学测试系统由高精度校准麦克风、全频喇叭、声卡、功放、测试软件组成[54] - E系列SOC测试机单张数字信号板卡64通道加16通道DPS,数字通道频率为200MHz[57] - T系列SOC测试机单张数字信号板卡128通道加12通道DPS,数字通道频率400MHz,单张DPS卡32通道输出和测量电压范围±10V,精度±0.25 mV[57] - EP-3000平移式分选机支持128site的测试,在测试时间超过30S时,产能达到8K以上[60] - Gemini—m1000晶圆缺陷检测设备单色光可检出分辨率0.5um,应用于光刻与刻蚀后的缺陷检查[64] - 整车ADAS标定装置图案面平整度<=3MM,车辆激光定位误差<=2MM,全区域照度均匀达到750±50(nit)[64] - 新能源汽车三电测试平台系统满足MCU/VCU/BMS/IGBTDriver/ADAS/BLDC/BCM等控制器的测试需求[67] - 汽车ADAS相关FCT/EOL测试机具有模拟和数字信号输入输出测试、视频信号注入和图像输出测试等功能[67] - 高压继电器测试线体包含FFT Test、Cycle Test、氦检测试等部分,系统集成度高、性能先进[69] -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合理备货"的生产模式,依据订单制定生产计划并提前采购部分原材料以应对临时性订单需求[73] - 公司产品研发通过需求响应和主动储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包括新项目研发匹配客户需求和针对原有项目的升级开发[76] - 公司在SOC测试机领域推出两代机型,二代机型性能参数提升并增加多款混合信号板卡,可满足32位高端MCU、高像素CIS等芯片测试[97] - 公司成为国内首家拥有自主研发Sub-6G射频矢量信号收发板卡和支持并测128Site系统模块测试机的厂商[97] - 公司在新能源车测试领域已形成车载电脑测试、车身控制器测试、充电枪和充电桩测试等成熟解决方案[99] - 公司已成为苹果、三星、索尼、LG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优质合作伙伴,合作关系稳固[100] - 公司柔性OLED的Mura补偿技术已应用于量产设备,补偿后Mura小于3%Lever,位置补偿精度小于0.5像素,补偿通过率在98%左右[115] - 公司柔性OLED的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可对应4K UHD分辨率的OLED产品缺陷检测,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提高检测准确性[115] - 公司柔性OLED的显示与触控检测技术实现了模组探针的精确对位和多点同时压接,压接成功率100%,FPGA内部视频信号处理速度从2K升级到4K[118] - 公司平板显示器亮度均匀性及色差测量技术可实现0.005cd/m2的精确测量,正负误差不超过10%,3秒内完成测量[118] - 公司平板显示用闪烁度、色度及亮度的传感测试技术色度测量精度达到0.004,支持HDR、广色域和OLED等新型显示测量[121] - 公司应用于高像素CIS芯片的测试解决方案每通道速率达到2.5GBPS,支持并行DC测试和板卡级图像算法运算[121] - 公司应用于7.5GHz以下射频芯片的测试解决方案频率达到6GHz,带宽200MHz,误差矢量幅度达到-40Db[121] - 公司移动终端电池管理系统芯片测试设备达到nA级测量精度,电压输出精度为mV级,电流输出精度为mA级,阻抗测量精度为mΩ级[124] - 公司超大规模数模混合SoC测试机平台硬件达到400MHz,支持2000以上通道数,传输速率可达8.0Gbps[124] - 公司基于PXIe架构的测试设备平台实现flash并行高速读写测试,读写速度达108Mbps,电阻测试精度为±6毫欧[124] - 公司基于3D的128site高并测分选技术实现128site并行测试,UPH最高可达10K以上,jamrate为1/5000[126] - 公司多通道ALPDP接口屏幕检测平台技术实现14通道ALPDP一带多,传输速率动态可配置[126] - 公司柔性OLED裂纹缺陷检测技术利用AI算法实现微米级裂纹检测,兼容明暗场下不同产品crack检出[126] - 公司应用于MicroOLED产品领域的高精度控温技术实现温度恒定在±0.5℃范围内,支持加热冷却双向切换[126] - MicroOLED TP划伤AI检测技术检出效果达到99%,过检率低于2%,单张检测时间少于50ms[128] - MicroOLED高精度压接技术实现355根检测探针与测试中设备同步压接,单个测试点宽度为35um,相邻测试点直线距离为70um[128] - POGO转Bladepin多级转接传输技术实现6G6Lane高速信号的稳定传输,打破国内TFTLCD/OLED/MicroOLED产品高速信号传输技术空白[128] - MicroLED/OLED近眼显示器光学特性检测镜头采用3.6mm外置光圈模拟人眼瞳孔,视场达到144度[128] - 智能手表按键功能测试技术确保运动过程中压力在±3g范围内,判断按键功能是否正确[130] - 智能手表加热贴合技术通过双通道阵列控制方式结合PID算法控制加热体温度在±1度范围内[130] - 智能手表主板程序下载及检测设备实现21路watch主板程序的自动烧录及测试[130] - 车身控制器模块测试机平台采用标准机箱和板卡组合模式,灵活配置各类测试资源[133] - 车规级高压继电器测试机电源功放范围±48V,电压精度±0.01V,响应时间20us[133] - 公司成功研发出针对OLED平板显示器的检测设备,并实现柔性OLED的Mura补偿技术,帮助国内最大平板显示器生产商实现量产导入[162] - 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二代SOC测试机T7600系列技术参数达到中档SOC测试机水平,已在指纹、图像传感、MCU、TOF等芯片测试上实现量产[164] - 公司基于PXIe架构的测试机及配套四层平移式并测128工位SLT分选机EP3000的测试解决方案已被歌尔电子等SIP厂商认可并进入大规模采购阶段[165] - 公司在智能穿戴检测领域成功研发出针对智能手表与耳机的检测设备,并获得国际知名公司认可[166] - 公司为新能源汽车头部客户开发了车载电脑测试机、车身控制器测试平台等设备,并在ADAS传感器领域积极布局[166] - 公司与国际知名平板厂商三星、夏普、LG、京东方、JDI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169] - 公司自2013年起成为苹果公司的合格供应商,合作关系持续至今,测试解决方案已用于苹果公司手机、平板、手表、耳机等主力产品的测试[171] - 2022年上半年,公司多个系列标准半导体测试设备产品得到客户认可,出货量稳步增长[172] - 公司Micro-OLED系列检测设备在报告期内获得终端客户批量订单,为终端客户独家提供Micro-OLED检测设备[172] - 公司在Micro-OLED系列检测设备领域获得终端客户试做线订单,成为该领域的唯一供应商[174] - 公司新能源车检测业务获得美国及国内多家新能源车企业的认可,有望成为未来增长的业务第四极[174] 行业与市场分析 - 平板显示检测行业需求高涨,特别是OLED、Micro-LED、Micro-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的需求快速增加[80] - 检测设备贯穿面板制造全程,中国厂商主要集中在后端模组段,前端检测设备市场份额仍由外资企业占据[81] - 显示检测行业进入壁垒高,国内平板显示检测行业规模迅速扩大,中前段设备国产替代空间巨大[82] - 半导体测试设备行业主要集中在SOC测试机、存储芯片测试机、射频测试机等高技术门槛领域,主要由海外巨头垄断[85] - 中国大陆已成为芯片测试设备的全球第三大市场,国产化率预计将保持稳步提升[85] - 2021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约为5.336亿部,同比增长20.0%,其中苹果出货5970万台,占比约34.9%[88] - 2021年全球AR/VR头显市场同比增长92.1%,出货量达到1120万台,预计2022年VR出货量将超过1500万台[90] - 2021年苹果iPhone13采用三星on-cell Touch技术,带动国内OLED产线触控制程升级,带来新设备需求[101] - Micro LED和Micro OLED等新型微显示技术有望成为未来头显的主要微显示解决方案[101] - Micro OLED 显示技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PPI 高等特点,主要用于近眼式显示系统[104] - 2022 年全球 VR/AR 头显出货量预计超过 1500 万台,2024 年预计出货量将超过 4000 万台[104] - 国内半导体设备在中低端模拟测试机和分选机领域已实现大部分国产替代,但高端测试机和探针台国产化率仍较低[105] - 国内半导体检测设备厂商预计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特别是在 SOC 测试机和存储芯片测试机领域[106] - SIP 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苹果公司的 TWS 耳机芯片模组和 Wifi 模组中[107] - 可穿戴设备市场快速发展,对组装和检测设备的电压、电感、信号衰减、频率等参数设计提出更高要求[110] -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 10%,预计到 2025 年将突破 30%[111] - 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电机、电池、电控和 ADAS)国内外技术代差较小,国内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处于相对领先地位[112] - 公司面临平板显示检测行业、可穿戴智能设备检测行业及集成电路测试行业的市场竞争加剧风险[197] - 公司计划向新能源汽车检测行业拓展,存在新行业市场开拓风险[198] - 全球芯片供需失衡,存在芯片供应不确定性风险[199] 研发与技术创新 - 公司研发投入总额为174,632,254.62元,同比增长24.04%[140]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5.85%,较上年减少0.80个百分点[140] - 公司在研项目“一种基于光场技术的视觉检测系统的研发”累计投入1,303万元,预计总投资2,830万元[144] - 公司在研项目“一种屏幕触控电极电性能检测技术的研发”累计投入1,481万元,预计总投资2,530万元[144] - 公司在研项目“一种小尺寸OLED模组的FPC自”累计投入3,907万元,预计总投资5,780万元[144] - 公司发明专利申请数为50个,本期新增获得24个,累计获得98个[139] - 公司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为61个,本期新增获得98个,累计获得464个[139] - 公司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为26个,本期新增获得5个,累计获得40个[139] - 公司软件著作权申请数为27个,本期新增获得27个,累计获得192个[139] - 公司研发了一种高分辨率、超低亮成像色彩分析技术,预算为2850万元,已投入967万元,主要用于AR/VR虚像检测领域,解决工业相机无法模拟人眼的问题,图像传感器像元达到9um以上[146] - 公司开发了一种全自动声学被动降噪技术,预算为2600万元,已投入927万元,旨在解决3C产品声音检测自动化设备的空白问题,具有国内领先水平[146] - 公司研发了一种高速度高精度检测及分选控制技术,预算为1800万元,已投入758万元,适用于硅晶片、电池片检测分选等领域,具有国内领先水平[146] - 公司开发了一种高精度3D检测技术,预算为2500万元,已投入790万元,Z轴重复精度可达3微米,四投影下帧率可达2.5fps,主要应用于3D检测领域[149] - 公司研发了超大规模数模混合测试技术,预算为12000万元,已投入1185万元,旨在打破国内半导体高端检测设备制造上依赖进口的僵局,预计达到国际同等水平[149] - 公司开发了一种基于主板卡的5G射频芯片测试技术,预算为5310万元,已投入777万元,填补了国内7.5GHz频段射频前端芯片测试设备的市场空白[149] - 公司研发了有图形晶圆明暗场缺陷检测技术,预算为1200万元,已投入375万元,主要用于晶圆μm级外观缺陷检测,处于国内领先水平[149] - 公司开发了一种广泛适用于FCT/EOL测试的技术,预算为1300万元,已投入478万元,能够兼容公司80%的项目使用场景,缩短软件开发周期[149]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819人,占总人数的37.24%,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13,554.84万元,平均薪酬为16.55万元[161] - 公司研发人员中,博士4人(0.49%),硕士112人(13.68%),本科489人(59.70%),大专及以下214人(26.13%)[161] - 公司研发人员年龄结构为:30岁及以下399人(48.72%),31-40岁351人(42.86%),41-50岁57人(6.96%),51-60岁10人(1.22%),61岁及以上2人(0.24%)[161] - 公司研发了一种基于被动消音箱的主动降噪技术,消音箱内的本底噪声降至5dBA10dBA,技术水平国内领先[12] - 公司研发的无线蓝牙耳机气密性测试设备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项目金额为1,75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