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能源科技集团(00979) - 2024 - 中期业绩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为38,625千港元,去年同期为44,404千港元,同比下降13%[2] - 本期除税前亏损为3,164千港元,去年同期为7,432千港元,亏损幅度收窄57%[2] - 本期全面亏损总额为2,944千港元,去年同期为9,265千港元,亏损幅度收窄68%[3] - 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本期亏损为4,574千港元,去年同期为9,470千港元,亏损幅度收窄52%[3] - 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0.39港仙,去年同期为0.83港仙,亏损幅度收窄53%[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非流动资产为22,985千港元,较6月30日的24,557千港元有所下降[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流动资产为48,267千港元,较6月30日的26,130千港元有所上升[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流动负债为6,302千港元,较6月30日的8,459千港元有所下降[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资产净值为62,056千港元,较6月30日的38,441千港元有所上升[6]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持续经营业务总收入38,625千港元,较2022年的44,404千港元下降13.01%;已终止经营业务总收入为0千港元,较2022年的1,754千港元下降100%[16] - 2023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除税前亏损3,164千港元,较2022年的9,666千港元亏损幅度收窄67.27%[21] - 2023年12月31日,持续经营业务分部资产合计48,159千港元,综合总资产71,252千港元[22] - 2023年12月31日,持续经营业务分部负债合计6,402千港元,综合总负债9,196千港元[22] - 2023年6月30日,持续经营业务分部资产合计38,316千港元,综合总资产50,687千港元[23] - 2023年6月30日,持续经营业务分部负债合计7,162千港元,综合总负债12,246千港元[23] - 2023年和2022年持续经营业务员工成本总额分别为7192千港元和9006千港元,已终止经营业务员工成本总额2022年为921千港元,2023年为0千港元[24] - 2023年和2022年持续经营业务当期税项分别为 - 10千港元和10千港元,香港利得税税率为16.5%,德国所得税税率为30%,中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25][26] - 公司董事不建议派付2023年中期股息,2022年同期为零港元[29] - 2023年和2022年计算每股基本亏损所用本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分别为 - 4574千港元和 - 9470千港元,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分别为1181743千股和1136308千股[30] - 2023年12月31日和6月30日存货分别为865千港元和1221千港元[31] - 2023年12月31日和6月30日应收贸易账款分别为2483千港元和2787千港元,公司授予客户30日内信贷期[32] - 2023年12月31日和6月30日应收一家附属公司之前非控股股东的贷款及利息分别为2066千港元和2165千港元,贷款年利率为10%[32] - 2023年12月31日和6月30日预付款项、按金及其他应收款项流动部分分别为16032千港元和5108千港元[33] - 2023年12月31日和6月30日应付贸易账款分别为375千港元和111千港元,采购货品信贷期为30日内[36] - 2023年12月31日法定股本股份数目为4,000,000千股,股本为400,000千港元;已发行及缴足股本股份数目为1,356,308千股,股本为135,631千港元[37] - 2023年6月30日法定股本股份数目为4,000,000千股,股本为400,000千港元;已发行及缴足股本股份数目为1,136,308千股,股本为113,631千港元[37] - 2023年11月9日公司订立配售协议,11月24日配發及發行220,000,000股配售股份,发行后已发行股本增加至135,630,818港元[3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集团收入约为386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6.5%[7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净额约为46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51.6%[75]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总额约为4830万港元,2023年6月30日约为2610万港元;流动负债总额约为630万港元,2023年6月30日约为850万港元;流动比率约为7.7,2023年6月30日约为3.1[83]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总资产约为7130万港元,2023年6月30日约为5070万港元[84] - 2023年11月9日,公司订立配售协议,以每股0.128港元配售最多2.2亿股,较当日收市价折让约5.88%[85] - 2023年11月24日,配售事项完成,2.2亿股配售股份占公司紧随完成后已发行股本约16.22%,所得款项净额约为2776万港元[86]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配售所得款项净额计划用于集团营运资金2221万港元、业务发展555万港元,已动用1016万港元,尚未动用1760万港元[88]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香港、中国及德国有35名雇员,2023年6月30日为37名[99] - 公司董事不建议派付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102]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建筑废料及处理服务收入1,970千港元,可再生能源收入35,315千港元,塑料回收/金属废料收入1,239千港元,放债收入101千港元[21]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主要从事可再生能源、建筑废料及处理服务、塑料回收/金属废料、放债业务,医疗保健业务于2023年6月终止经营[39]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可再生能源业务中循环再造油/生物柴油贸易收入约为353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3.9%[76]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可再生能源分部溢利净额增加三倍至约420万港元,2022年同期约为140万港元[7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建筑废料及处理服务分部收入约为200万港元,2022年同期约为210万港元[79]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塑料回收/金属废料分部收入约为120万港元,与2022年同期持平[8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放债业务分部收入约为10万港元,与2022年同期持平[81] 业务线基本情况 -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建筑废料贸易、建筑物料处理服务、循环再造油/生物柴油贸易及加工等[8] - 公司按业务种类管理业务,分为建筑废料及处理服务、可再生能源、塑料回收/金属废料、放债等持续经营报告分部和医疗保健已终止经营报告分部[17] - 集团自2017年起专注发展循环再造油/生物柴油贸易,可再生能源业务获ISCC验证[40][41] - 集团可再生能源业务产品主要在中国及香港购买/收集,出售给海外及中国买家[44] - 集团可再生能源业务客户主要包括欧洲、东南亚及中国的原料供应商及回收商[45] - 集团建筑废料及处理服务业务自2007年开展,在德国建立稳定业务[51] - 集团塑料回收业务自2016年在德国开展,2020年6月在日本开展高档次塑料回收及处理业务,2022年4月停止[55] - 集团塑料回收业务产品为塑胶材料回收,分处理活动等两类[56] - 集团购买 - 回收 - 转售活动从商业废料收集商及塑料经销商处购买塑料,客户主要是德国及欧盟成员国的塑料回收公司[57][58] - 集团通过全资附属公司卓福进行放债业务,向认可且信誉良好的第三方及关联人士提供有抵押及有担保贷款[60][61]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应收贷款及利息总额约为206.6万港元,较2023年6月30日的216.5万港元有所下降[70] - 最大借款人的贷款及贷款利息分别为200万港元和约6.6万港元,年利率为10%,贷款已延长一年[70][71]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集团无应收贷款及利息减值亏损拨备[72] - 2023年6月9日,集团出售医疗保健业务[73] 财务准则相关 - 2023年7月1日起,公司首次应用香港会计师公会发出的新订/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对简明综合财务报表无重大影响[14] - 公司未提前采用已发出但于2023年7月1日开始的财政年度尚未生效的新订/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暂无法合理估计其影响[15] 公司业务规划与展望 - 预计2024年全球本地生产总值增长将大幅放缓[94] - 公司计划重新评估德国塑料回收业务商业可行性以更好分配资金和资源[97] - 2024年2月下旬公司开展铁矿石新业务[98] 公司治理与合规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公司遵守企业管治常规守则,但在主席及行政总裁职责分开规定上有偏离[103] - 公司无行政总裁,职责由主席卢金荣履行[105] - 本期内公司或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证券[107] - 公司全体董事确认本期遵守证券交易标准守则[108] - 审核委员会与管理层审阅公司会计原则及政策等,包括2023年12月31日止六个月未经审核简明综合中期业绩[109] - 公布刊登日期公司有三名执行董事和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10] 其他财务事项 - 为担保德国附属公司经营业务的押金为104363欧元(相当于911000港元),由附属公司董事叶伟梁先生代表公司持有[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