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百得利控股(06909) - 2023 - 中期业绩

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益约为人民币53.635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17.1%[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溢利约为人民币5170万元,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75.8%,净溢利率下降至约1.0%,2022年同期约为4.7%[1] - 2023年6月30日集团净现金状况约为人民币5.59亿元,2022年12月31日约为人民币1.846亿元[2] - 2023年每股基本及摊薄盈利为人民币0.06元,2022年为人民币0.26元[5] - 2023年6月30日期内全面收益总额为人民币4116.8万元,2022年为人民币2.38591亿元[6] - 2023年6月30日资产净值为人民币28.59494亿元,2022年为人民币28.32752亿元[8] - 2023年6月30日本公司股东应占总权益为人民币26.71094亿元,2022年为人民币26.60613亿元[8]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收入为182729千元,较2022年同期的117859千元增长[18]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财务成本为25764千元,较2022年同期的16616千元增长[18]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员工成本为156588千元,较2022年同期的107446千元增长[18]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项目成本为5120342千元,较2022年同期的4159292千元增长[2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所得税为24822千元,较2022年同期的49620千元下降[22] - 2023年下一个中期期间内批准有关过往财政年度的末期股息每股普通股人民币0.03元,2022年为每股普通股人民币0.22元[25]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附属公司未向非控股股东宣派及派付现金股息,2022年同期为120000000元[2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每股基本盈利根据公司股东应占溢利35529000元及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622500000股计算,2022年同期股东应占溢利为159124000元[27]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净溢利约为5170万元,较2022年同期的2.137亿元下降约75.8%[3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无形资产账面净值为8.9639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8.9745亿元[29]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商誉账面价值为3.78625亿元,与2022年12月31日持平[30] - 2023年6月30日存货账面值为6.8645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8.53774亿元[30]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确认为开支并计入损益的存货金额为49.94249亿元,2022年同期为40.55376亿元[32] - 2023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为4684.5万元,2022年12月31日为5610.6万元[32] - 2023年6月30日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项及其他资产即期部分为7.06271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8.19947亿元[34] - 2023年6月30日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票据为4.31596亿元,2022年12月31日为3.34144亿元[35] - 集团总收益从2022年同期的约4578.7百万元升至约5363.5百万元,上升约17.1%[64] - 销售成本从2022年同期的约4091.2百万元升至约5044.0百万元,上升约23.3%[65] - 集团毛利从2022年同期的约487.5百万元降至约319.5百万元,下降约34.5%,毛利率从约10.6%降至约6.0%[66] - 其他收入从2022年同期的约117.9百万元增至约182.7百万元,增加约55.0%[68] - 五大客户收益占总收益从2022年同期的约5.0%升至约6.3%,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从约1.5%升至约1.9%[59] - 销售及分销开支从2022年同期约2.131亿元增至约2.723亿元,增幅约27.8%,占总收益从约4.7%升至约5.1%[69] - 行政开支从2022年同期约1.124亿元增至约1.276亿元,增幅约13.5%,占总收益从约2.5%降至约2.4%[70] - 财务成本从2022年同期约0.166亿元增至约0.258亿元,增幅约55.4%,占总收益从约0.4%升至约0.5%[71] - 除税前溢利从2022年同期约2.633亿元降至约0.766亿元,降幅约70.9%[72] - 所得税开支从2022年同期约0.496亿元降至约0.248亿元,降幅约50.0%,实际税率从约18.8%升至约32.4%[73] - 期内溢利从2022年同期约2.137亿元降至约0.517亿元,降幅约75.8%,净溢利率从约4.7%降至约1.0%[74] - 存货结余从2022年12月31日约8.538亿元减至2023年6月30日约6.865亿元,降幅约19.6%,平均存货周转日数从约29.6日降至约27.6日[76] - 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从2022年12月31日0.5721亿元增至2023年6月30日1.053亿元,增幅约84.1%,负债权益比率从约20.2%升至约36.8%[79] - 资本开支总额从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约5.506亿元降至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约1.931亿元[8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拥有1454名雇员,2022年12月31日为1490名[87]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售出乘用车8433辆,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30.8%[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销售汽车所得收益约为人民币47.197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16.3%[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售后服务所得收益达约人民币6.438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23.4%[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销售乘用汽车收入4719710千元,提供售后服务收入643827千元,分别较2022年同期的4056797千元和521905千元增长[17] - 集团售出乘用车数量从2022年同期的6448辆升至8433辆,上升约30.8%[58][64] - 汽车销售收益从2022年同期的约4056.8百万元升至约4719.7百万元,上升约16.3%,占总收益约88.0%(2022年上半年约88.6%)[64] - 售后服务收益从2022年同期的约521.9百万元升至约643.8百万元,上升约23.4%,占总收益约12.0%(2022年上半年约11.4%)[64] - 汽车平均售价从2022年同期的约629200元降至约559700元,下跌约11.0%[64] - 销售乘用车毛利率从2022年同期的约5.9%降至约0.9%,售后服务毛利率从约47.5%降至约43.4%[67] 公司业务布局与发展战略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在中国七个省市经营15家4S经销店、一间陈列室及一间上汽奥迪陈列室[38] - 公司提供汽车销售、售后服务及其他增值服务,是奥迪及保时捷在中国的首批经销商之一[39][41] - 公司在七个省市经营15家4S经销店、一间捷豹—路虎陈列室和一间上汽奥迪陈列室[49] - 2023年上半年在上海开设一间捷豹—路虎新陈列室,预计下半年在北京开设一间梅赛德斯—奔驰新陈列室[45][50] - 公司计划收购经营豪华及超豪华品牌的4S经销店,目标位置与计划开店位置相似[46] - 公司目标是通过扩大经销网络、升级信息技术系统等战略提升市场地位[43] - 公司计划为现有品牌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开设新经销店,尤其考虑长三角和大湾区[45] - 公司门店战略性设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富裕城市商业区附近[50] - 公司提供汽车销售、售后服务及其他增值服务,全面服务组合对成功至关重要[51][52] - 公司实行标准中央管理,形成可复制的高效经营模式[53] - 2016年公司推出涵盖业务信息的ERP系统[42] 公司经营业绩影响因素 - 2023年上半年经营业绩较2022年同期下跌,因消费者情绪未完全恢复拉低汽车销售平均售价及毛利率[44] 公司上市及资金使用情况 - 公司2021年7月15日上市,首次公开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7.068亿港元,发行1.725亿股股份,净价约为每股4.10港元[90]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收购其他汽车经销店网络、开设新汽车经销店网络、装修现有4S经销店、改良及升级信息技术系统、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的款项动用比例均达100%,分别为3.18亿港元、2.12亿港元、7100万港元、3500万港元、7100万港元[90] 公司治理结构 - 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为周小波先生,董事会认为其兼任能确保集团领导层一致性,目前安排不会损害权力平衡[95] - 审核委员会由卢世东先生、刘登清先生及黄家杰先生组成,卢世东先生为主席[97] 财务业绩审核与股息政策 - 审核委员会于2023年12月11日会议审核了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经审核中期财务业绩[98] - 董事会建议不宣派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任何中期股息[99] 公司股份交易情况 - 公司股份自2023年9月1日上午九时正起于联交所暂停买卖,持续至满足复牌指引为止[103] 公司税务情况 - 集团中国附属公司须按2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成都金保、成都新保可自2022年起九年内享15%优惠税率,海南莉雅2022 - 2024年享15%优惠税率[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