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3年上半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溢利为21,061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亏损25,337千港元[3] - 2023年上半年每股盈利为0.31港仙,2022年同期每股亏损为0.34港仙[3] - 2023年上半年除税前溢利为9,022千港元[17] - 2023年上半年投资物业公平值变动为 - 2,896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886千港元[19] - 2023年中期期间宣派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末期股息总额约为8,128,000港元,2022年约为11,289,000港元[24] - 集团按揭贷款由账面价值约179,487,000港元租赁土地及楼宇作抵押,2022年12月31日约为182,628,000港元[29] - 账面金额为13,661,000港元按揭贷款由非全资附属公司非控股股东权益提供个人担保,2022年12月31日为14,201,000港元[29] - 2023年上半年集团未经审核综合溢利约3868.3万港元,2022年为亏损约682.4万港元[32] - 2023年上半年集团应占联营公司溢利约339.9万港元,2022年为应占亏损约1124.3万港元[33] - 2023年上半年集团收入约91683.3万港元,2022年约为71087.3万港元[55] - 2023年6月30日,集团聘用1400名雇员(2022年12月31日:1395名),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雇员成本总额约为3.74556亿港元(2022年:约3.55721亿港元)[73] - 2023年1月4日、1月5日、1月9日,公司分别回购股份1510万股、1100万股、92.6万股,已付总代价分别为557.875万港元、398.5万港元、32.36万港元,合计回购2702.6万股,已付总代价988.735万港元[74] - 2023年6月30日,约3.41064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约3.30914亿港元)的集团若干资产已质押,作为按揭贷款及一般银行融资的抵押[8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应付账款为153664千港元(2022年12月31日:153488千港元),其他应付款项为32455千港元(2022年12月31日:27773千港元),已收订金为5257千港元(2022年12月31日:4783千港元),应计费用为100562千港元(2022年12月31日:102369千港元),应付关联方款项为0千港元(2022年12月31日: - 3098千港元),总计291938千港元(2022年12月31日:291511千港元)[10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银行结余及现金约为9.86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约9.72亿港元有所增加;银行定期及已抵押存款约为3.25亿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约3.99亿港元有所减少[108] - 2023年上半年,公司一间附属公司于联交所回购共2702.6万股股份,已付总代价(支付费用前)为988.74万港元[109]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根据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确认的收入约为9.17亿港元,较2022年的约7.11亿港元增长约29%[11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录得收入约9.17亿港元,较2022年的约7.11亿港元增长约29%;录得溢利约3868.3万港元,而2022年亏损约682.4万港元[124] - 于2023年6月30日,集团之流动资产净值及资产净值分别约为13.10亿港元及37.87亿港元[124] - 于2023年6月30日,集团之流动比率为3.24,负债比率为2.40%[124] - 董事会不建议就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派付中期股息,2022年亦无派付[12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流动负债为585,600千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494,319千港元增长18.47%[12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流动资产净值为1,309,686千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433,526千港元下降8.64%[12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非流动负债为3,786,892千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3,853,590千港元下降1.73%[12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2,773,286千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2,821,835千港元下降1.72%[13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流动资产为1,895,286千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927,845千港元下降1.79%[13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来自按公平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之股本工具之股息收入为14,857千港元,较2022年的12,927千港元增长14.93%[145]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利息收入为2,810千港元,较2022年的1,431千港元增长96.37%[145]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其他收益及亏损净额为10,915千港元,较2022年的1,543千港元增长607.39%[14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员工成本为374,556千港元,较2022年的355,721千港元增长5.30%[149]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为916,833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710,873千港元增长约29%[159]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应收账款为384,547千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346,313千港元增长约11%[180] - 2023年6月30日,公司银行借贷非即期部分为66,163千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67,177千港元略有下降[155]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发行及缴足普通股6,773,522,452股,金额为67,735千港元[156]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毛利为242,462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88,082千港元增长约29%[159] - 2023年上半年公司除税前溢利为58,100千港元,而2022年同期为9,022千港元[159]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期内溢利为38,683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亏损6,824千港元[159]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以总代价约10,027,000港元回购27,026,000股股份并注销[184] - 董事会不建议就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派付中期股息(2022年:无)[178]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来自外界客户的总收入为710,873千港元,其中香港医疗服务收入288,053千港元,香港医疗网络管理业务收入201,972千港元,中国内地医院管理及医疗服务收入233,613千港元,其他收入5,071千港元[17] - 2023年上半年集团医疗服务收入约38933.3万港元,占同期收入约42.46%,2022年分别约为27021.7万港元和约38.01%[36] - 2023年上半年南石医院门诊量、住院量及手术量较疫情前增长30%以上[61] - 2023年上半年南石医院互联网医院使用量接近17万人次,自2022年3月投入服务至2023年6月累计服务接近42万人次,上门社区服务逾5000人次[62] - 2023年上半年,集团香港医疗服务收入为3.89亿港元,较2022年的2.70亿港元增长约44%;中国内地医院管理及医疗服务收入为9.11亿港元,较2022年的7.06亿港元增长约29%[113]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在香港收入为633,455千港元,中国其他地区收入为283,378千港元[171] - 2023年上半年TBM收入及纯利同比上升,美容及保健需求增长[196] 业务运营相关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南阳瑞视眼科医院近视手术屈光团队已完成超10000台SMILE全飞秒激光近视手术,回访满意度达99.9%[39] - TBM旗下品牌共聘用全职或兼职医生13位,在香港、深圳、上海及广州分别设有门店15间、10间、9间和3间[6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拥有417个医疗服务点,包括240个普通科服务点、67个专科服务点、20个牙科服务点和90个辅助服务点[118]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共有792名医生、牙医及辅助服务人员,包括394名普通科医生、235名专科医生、32名牙医及131名辅助服务人员[118] - 公司管理全港规模最大、服务范围最广之一的连锁医务中心,提供基层、慢性病管理及牙科医疗服务[191] - 2023年上半年医疗服务行业机遇期,香港市民对优质私营医疗服务需求上升,吸引内地医疗旅客[192] - 公司通过合伙人制度吸纳普通科、专科及牙科医生[192] - 公司与大型企业和内地企业合作,为其客户和员工提供香港医疗福利[192] - 公司利用远程医疗提供视像诊症和第二医疗意见[192] - 公司打造一站式医疗旅游服务体验[192] - 公司通过内部表现评核、客户问卷调查及投诉处理机制提升客户服务质量[192] - 2023年下半年广州综合门诊部和港和诊所开展生殖科VIP服务[200] - 广州综合门诊部将推出心肺运动功能测试,增设睡眠障碍中医服务并进行市场营销[200] 税务相关 - 中国附属公司两个中期期间税率均为25%[21] - 香港利得税按估计应课税溢利之16.5%计算[148] 信贷及抵押相关 - 购买货品平均信贷期为60日至120日,与2022年12月31日相同[28]
康健国际医疗(03886) - 2023 - 中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