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脑洞科技(02203) - 2023 - 中期业绩
脑洞科技脑洞科技(HK:02203)2023-08-30 19:21

财务数据对比(2023年上半年与2022年同期或2022年12月31日) - 2023年上半年营业额为132,855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60,834千港元下降[1] - 2023年上半年毛利为5,406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3,747千港元[1] - 2023年上半年除税前亏损为1,437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2,592千港元[2] - 2023年上半年期内亏损为18,417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7,795千港元[2] - 2023年6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48,235千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49,259千港元[3] - 2023年6月30日流动资产为243,212千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261,208千港元[3] - 2023年6月30日流动负债为144,934千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150,374千港元[3] - 2023年6月30日流动净资产为169,556千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183,043千港元[4] - 2023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23,179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1,282千港元[6] - 2023年上半年每股亏损为2.3港仙,2022年同期为0.97港仙[2] - 2023年上半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3456千港元,2022年为1884千港元[7] - 2023年上半年融资活动现金净流入17044千港元,2022年净流出13949千港元[7] - 2023年上半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加净额为26151千港元,2022年为42644千港元[7] - 2023年上半年来自客户合约收益为57930千港元,2022年为68267千港元[21] - 2023年上半年电子产品生产收入为52507千港元,2022年为72136千港元[21] - 2023年上半年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收入为6109千港元,2022年为6547千港元[21] - 2023年上半年提供智能场域解决方案服务收入为130942千港元,2022年为157658千港元[21] - 2023年上半年经营租赁项下宽带基础设施的租金收入为1913千港元,2022年为3176千港元[21]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来自客户合约的总收益为130,942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157,658千港元[22] - 2023年上半年各业务分部收入总计132,855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160,834千港元;分部(亏损)溢利为4,857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19,354千港元[22] - 2023年6月30日,集团总资产为314,490千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333,417千港元;总负债为231,354千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231,838千港元[23] - 2023年上半年数字资产公平值变动亏损3,243千港元,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平值变动收益15,478千港元[24] - 2023年上半年融资成本中,租赁负债利息129千港元,银行借款利息138千港元等[24] - 2023年上半年所得税开支为1,437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2,592千港元[25] - 2023年上半年确认为开支之存货金额为97,814千港元,2022年同期为121,990千港元[29] - 2023年上半年研发成本包含员工成本约3,085,000港元,2022年同期约3,806,000港元[29]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1841.7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779.5万港元[31] - 2023年上半年集团收购厂房及设备约474.6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304.4万港元[31] - 2023年上半年集团出售账面价值约106.5万港元的厂房及设备,现金所得款项约507.1万港元,出售收益净额约74.4万港元[31] - 2023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总额为9570.8万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9498.2万港元[32] - 2023年6月30日客户合约产生的应收贸易款项总额约为7229万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8710.7万港元[32] - 2023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总额为8312.4万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7612.5万港元[33] - 2023年6月30日集团已订约但未在未经审核简明综合财务业绩拨备的有关收购厂房及设备以及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承担约为390.9万港元,2022年12月31日为705.6万港元[34] - 2023年上半年集团来自生产及买卖半导体所得营业额较上一财政年度同期减少约21.3%[37] - 本期间集团营业额约1.329亿港元,较上一财年同期减少约2790万港元或17.4%,主要因半导体业务营业额减少[53] - 半导体业务本期间总营业额约1.104亿港元,较上一财年同期减少约3000万港元或21.3%[54] - 自行生产半导体销售营业额约5790万港元,较上一财年同期减少约1040万港元或15.1%[54] - 买卖半导体营业额约5250万港元,较上一财年同期减少约1960万港元或27.2%[55] - 广州织网集团本期间宽带基础设施及智能场域分部营业额约2240万港元,较上一财年同期增加约200万港元或9.7%[55] - 本期间毛利约2.36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约2.88亿港元减少约0.52亿港元或18.2%,整体毛利率约17.7%,较去年同期减少约0.2个百分点[56] - 半导体业务本期间毛利约1.3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约1.88亿港元减少约0.54亿港元或28.5%,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约13.4%降至本期约12.2%,略微减少约1.2个百分点[56] - 广州织网集团本期间贡献毛利约1.01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约1亿港元稍微增加约0.01亿港元或1.0%,本期间及去年同期毛利率分别约45.2%及49.1%[56]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录得已变现亏损净额约0.5亿港元,所持上市股本证券的公平值亏损约1.05亿港元,综合损益及其他全面收益表中确认其他亏损总额约1.55亿港元[57] - 本期间销售及分销成本约0.4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约0.49亿港元减少约0.07亿港元或13.8%[58] - 本期间行政开支约2.5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约2.87亿港元减少约0.3亿港元或10.5%[59] - 本期间所得税开支约0.14亿港元,去年同期约0.26亿港元[60] - 本期间亏损净额约1.8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约0.78亿港元增加约1.06亿港元[61]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尚未偿还资本承担约0.39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0.71亿港元),未偿还银行借贷约0.55亿港元(2022年12月31日:0.73亿港元),资产负债比率为6.7%(2022年12月31日:7.2%)[62][63] - 截至2023年及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分别约28.2%及34.6%的销售按相关集团实体进行销售的功能货币以外的货币计值,分别约2.3%及9.7%的采购并非按相关集团实体的功能货币计值[68] - 截至2023年及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员工成本分别约为2330万港元及2520万港元[70] 公司业务范围 - 公司主要从事投资控股,附属公司业务包括生产及买卖半导体等[9] - 公司可呈報及經營分部包括生产、贸易、宽带基础设施及智能场域、战略投资分部[15][16][17][18] 金融资产交易 - 本期间公司变现先前持有的加密货币投资,出售以太币获总代价约180万美元(约1420万港元)[48] - 本期间集团以总代价约70万美元(约540万港元)购入以太币和比特币,出售获销售所得款项总额约570万美元(约570万港元),产生已实现净收益约250万港元[48] - 本期间集团以总购入成本约1.312亿港元购入美国及香港上市股本证券,出售账面总值约1.369亿港元的股权,所得款项净额约1.319亿港元,导致已变现亏损净额约500万港元[50] - 报告期末,集团确认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公平值变动产生的未变现亏损约1050万港元[51] 公司战略规划 - 集团将资源分配至利润更高项目以优化产品组合,加强及多元化投资组合,适时增加对加密货币投资[42][49] - 集团致力于成为智能场域解决方案集成商,继续寻求收购目标[76] - 集团会观察市场趋势,考虑多元化投资创新科技及Web 3.0领域[76] 税务政策 - 香港利得税两级制下,合资格法团首2,000,000港元应评税利润按8.25%缴税,超过部分按16.5%缴税[26] - 中国附属公司税率自2008年1月1日起为25%,广州织网可享受15%优惠税率[27][28] 员工情况 - 2023年6月30日集团聘有188名全职员工,约94.7%在中国聘用,约5.3%在香港聘用[70] 股息政策 - 董事会不建议就本期派付任何中期股息(2022年6月30日:无)[72] 业务前景与挑战 - 来年全球经济环境复杂,集团半导体业务前景充满挑战,消费电子更换周期延长[73] - 5G技术及新兴应用带来商机,但集团面临客户更高技术标准和激烈竞争挑战[74] 发展机遇 - 中国“十四五规划”支持下,集团将把握智能生活领域技术应用需求[75] 公司治理与审核 - 公司已遵守企业管治守则之守则条文[79] - 公司审核委员会已审阅本期未经审核简明综合财务业绩[82] 其他信息 - 本期間指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6個月[85] - 股份每股面值0.01港元[85] - 公告日期董事會包括2名執行董事和3名獨立非執行董事[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