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整体财务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为人民币47603千元,2022年同期为人民币1048千元[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毛利为人民币22068千元,2022年同期为人民币691千元[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税前亏损为人民币544733千元,2022年同期为人民币463501千元[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每股亏损(基本及摊薄)为人民币0.56元,2022年同期为人民币0.48元[2] - 2023年6月30日,公司非流动资产为人民币733719千元,2022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831303千元[6] - 2023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资产为人民币1010299千元,2022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1098822千元[6] - 2023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负债为人民币586270千元,2022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325314千元[6] - 2023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资产净值为人民币424029千元,2022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773508千元[6] - 2023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人民币1157748千元,2022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1604811千元[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净亏损为人民币544.7百万元,2022年同期为人民币463.5百万元[3] - 2023年6月30日非流动负债为219,485千元,2022年12月31日为196,933千元;资产净值2023年6月30日为938,263千元,2022年12月31日为1,407,878千元[7] - 2023年上半年本公司普通权益股东应占亏损539,012,000元,2022年同期为459,052,000元;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均为958,594,000股[1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营业收入为4760万元,较2022年同期大幅增长4442.3%[52] - 销售及营销开支由2022年同期的6420万元上升97.8%至2023年的1.269亿元[53] - 行政开支由2022年同期的6510万元上升19.1%至2023年的7760万元[54] - 研发成本由2022年同期的3.364亿元下降7.3%至2023年的3.117亿元[55]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其他净亏损为2320万元,2022年同期为净收益1630万元,主要因优化租赁场地支出4050万元[5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净亏损190万元,2022年同期为净收益950万元[58] - 公司融资成本由2022年同期的560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860万元,主要因银行贷款利息增加[59] - 应占按权益法入账的被投资公司亏损从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810万元降至2023年同期的1680万元,降幅7%[60] - 2023年和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473563千元和400723千元[62] - 存货从2022年12月31日的2.505亿元增至2023年6月30日的2.714亿元[63] - 租赁负债从2022年12月31日的1.869亿元降至2023年6月30日的1.344亿元[6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资本开支总额为4230万元[64]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2年12月31日的7.48亿元减至2023年6月30日的7.046亿元[66] - 2023年6月30日美元及港元现金及银行结余分别为2020万元和640万元,2022年12月31日为70万元和720万元[68] - 计息借贷总额从2022年12月31日的3310万元增至2023年6月30日的4.592亿元,净资产负债比率从2.4%增至48.9%[69] - 流动资产净值从2022年12月31日的7.735亿元降至2023年6月30日的4.24亿元[70] 公司各业务线财务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上半年医疗器械销售按时间点确认收入47,603千元,2022年同期为1,048千元;其中中国市场收入38,580千元,美国市场收入9,023千元[12] - 2023年上半年按摊销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利息收入4,207千元,2022年同期为16,238千元;政府补助8,954千元,2022年同期为610千元[13] - 2023年上半年与终止租赁有关的净亏损40,454千元,2022年同期为28千元;其他净(亏损)/收入2023年为 - 23,214千元,2022年为16,290千元[13] - 2023年上半年计息借款及来自关联方的贷款利息3,708千元,2022年同期为123千元;租赁负债利息2023年为4,788千元,2022年为5,281千元[14] - 2023年上半年并非以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财务负债之总利息开支8,496千元,2022年同期为5,404千元[14] - 2023年上半年无形资产摊销1,997千元,2022年同期为397千元;自有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2023年为33,050千元,2022年为18,048千元[14] - 2023年上半年使用权资产折旧26,334千元,2022年同期为27,955千元[14] 公司资金使用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所得款项净额总计16.826亿港元,年初未动用金额5.8984亿港元,上半年实际使用2.3747亿港元,期末未动用金额3.5237亿港元[72] - 图迈持续研发活动截至2023年6月30日上半年实际使用3.3652亿港元,预计2024年上半年前完成[71] - 图迈商业化截至2023年6月30日上半年实际使用2.5239亿港元,预计2023年年底前完成[71] - 骨科手术机器人截至2023年6月30日上半年实际使用3.5335亿港元,预计2024年上半年前完成[71] - 集团其他候选产品截至2023年6月30日相关金额为3.1969亿港元,预计2024年上半年前完成[72] - 提高制造与供应链管理能力截至2023年6月30日相关金额为8413万港元,预计2023年年底前完成[72] - 取得创新机器人技术及产品截至2023年6月30日相关金额为1.6826亿港元[72] - 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截至2023年6月30日相关金额为1.6826亿港元,预计2023年年底前完成[72] 公司资产处置与购置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终止确认账面价值为3224.3万元的使用权资产及3537.8万元的相应租赁负债,撇销3848.4万元的租赁物业装修,确认终止租赁亏损4045.4万元[18]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购置物业、厂房及设备项目成本为4815.5万元,2022年同期为6765.3万元[18] 公司往来款项情况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应收一名关联方的应收账款(扣除亏损拨备)为4.3万元,可收回增值税为887.2万元,预付款项为1374.1万元,其他账款为1057.9万元,总计3324.2万元;2022年12月31日总计为9372.5万元[19] - 2023年6月30日,公司计息借款1年内为35935.7万元,1年后但2年内为9980万元,总计45915.7万元;2022年12月31日总计为3310万元[20] - 2023年6月30日,公司贸易应付款项1个月内为5879.3万元,超过1个月但于3个月内为373万元,超过3个月但于6个月内为132.4万元,超过6个月但于1年内为200.1万元,1年以上为192.6万元,总计6777.4万元;2022年12月31日总计为12454.4万元[21]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应计工资为4980.4万元,应付关联方款项为1448.2万元,其他应付款项及应计费用为3781.8万元,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总计16987.8万元;2022年12月31日总计为25764.9万元[21] 公司股息分配情况 - 公司董事不建议就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派发现金股息,2022年同期亦无派息[22] - 董事不建议派发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中期股息[79] 公司核心产品图迈相关情况 - 核心产品图迈报告期内实现四台商业化装机,累计完成超1200台人体临床手术[25][26] - 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是公司核心产品,2022年1月应用于泌尿外科手术获NMPA上市注册证,成首款国产获批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30] - 2023年上半年图迈在中国境内四间医院完成装机验收,在全国累计布局超30家临床应用及培训中心[30] - 截至公告日,图迈在全国20个省份40多家医院累计完成逾1200例机器人辅助临床验证手术,2023年1 - 6月手术量超500例[30] - 图迈已提交欧盟CE认证申请,有望为全球提供高性价比手术方案[31] - 截至公告日,图迈辅助开展数十例5G远程手术,创造多项全国乃至世界首例远程手术纪录[31] - 截至公告日,图迈远程内窥镜手术系统已启动注册临床工作,近期将开启临床入组[31] - 图迈单臂腔镜手术机器人报告期内启动注册临床试验入组,并进入更多科室开展手术应用[32] 公司产品鸿鹄相关情况 - 鸿鹄2023年上半年助力公司首次实现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全膝关节置换人体临床手术量累计突破600台[25][26] - 鸿鹄去年至今连续获NMPA上市批准、FDA 510(k)认证、欧盟CE认证、巴西ANVISA认证及澳大利亚TGA认证[25] - 鸿鹄2022年4月获NMPA上市注册证,已相继获FDA的510(k)认证、欧盟CE认证、巴西ANVISA、澳大利亚TGA注册[35] - 报告期内,鸿鹄实现国内市场首台商业化装机,并首次贡献海外收入[35] - 截至公告日期,公司在全国累计布局近20家鸿鹄临床应用及培训中心[35] - 鸿鹄已在中国16个省份及直辖市、逾40家医院累计完成超600例机器人辅助临床验证手术[35] - 鸿鹄软件系统从56个国家/地区的近11,000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2023年度德国iF设计奖[36] - 截至公告日期,鸿鹄已完成首例全髋关节置换人体手术及首例膝关节单髁置换人体手术[37] 公司其他产品相关情况 - 旗舰产品蜻蜓眼报告期内收入与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获上海市药监局上市注册证和欧盟CE认证[25] - 国际合作产品Mona Lisa于2023年5月获NMPA批准上市,成国内首款泌尿外科领域获证前列腺穿刺机器人[25] - 经支气管手术机器人临床及验证工作稳步推进,已完成机器人辅助经支气管镜肺结节活检术,是国产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完成的首例人体临床试验[38] - R - ONE完成中国注册临床试验,2023年7月完成全国首例跨越2800公里的机器人辅助下5G超远程PCI手术,上海知脉已递交注册申请,预计2023年内获批[39] - Mona Lisa于报告期内获NMPA上市批准,是国内首款在泌尿外科领域获证的前列腺穿刺机器人[40] 公司业务布局与合作情况 - 截至公告日期,公司在全国累计布局超四十家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在十余个省市进行渠道布局[26] - 公司是全球唯一业务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和经皮穿刺五大“黄金赛道”的手术机器人公司[27] - 2023年7月,公司携图迈、鸿鹄亮相机器人外科学会(SRS)2023年年 会,获海内外专家广泛认可及赞誉[26] - 截至目前,公司已在数十家医院面向新疆、西藏等地各级医院开展逾50台5G远程手术[41] - 公司与301医院共建全球首5G远程精准微创外科培训中心[42] - 公司在上海和深圳设有两个中国研发中心,在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布局海外研发中心[43] - 上海微创手术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第一个省部手术机器人工程中心[43] - 截至目前,公司在全国累计布局超30家图迈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近20家鸿鹄临床应用和培训中心[44] - 公司打造的微创机器人移动培训展示平台装载图迈和鸿鹄手术机器人系统,报告期内持续推广应用[44] 公司人员与知识产权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拥有约900名雇员,主要分布在中国、新加坡及美国等地,报告期内输出专业课程48门[4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在全球共申请1152项专利,已获授权324项,包括230项中国专利及94项海外专利,报告期内新增授权专利52项,累计申请商标23项[47] 公司税务情况 - 公司及中国附属公司按25%的税率缴纳中国企业所得税,海外附属公司按预期适用税率计算税项[15] 公司重大事项情况
微创机器人(02252) - 2023 - 中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