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恒盛地产(00845) - 2022 - 年度业绩
恒盛地产恒盛地产(HK:00845)2023-03-31 06:18

财务表现 - 公司2022年综合销售收入为人民币638.5亿元,同比增长92.5%[1] - 2022年公司录得股东应占亏损人民币2.974亿元,同比下降94.2%[1] - 2022年物业销售收入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人民币44,391元,同比大幅上升371.2%[3] - 2022年已出售及交付的楼面面积为143,030平方米,同比下降59.1%[3] - 2022年公司房地产销售金额为人民币2,079.5百万元,同比下降69.6%[8] - 2022年公司房地产销售面积为142,520平方米,同比下降57.4%[8] - 2022年公司整体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人民币14,591元,同比下降28.6%[13] - 2022年销售收入为6,385,035千元人民币,较2021年的3,317,582千元人民币增长[29] - 2022年毛利为4,010,842千元人民币,较2021年的-1,091,106千元人民币大幅改善[29] - 2022年年度亏损为297,466千元人民币,较2021年的5,163,849千元人民币大幅减少[29] - 2022年销售收入为6,385,035千元,相比2021年的3,317,582千元有所增加[54][56] - 2022年分部业绩为3,685,131千元,相比2021年的-649,094千元有所改善[54][55] - 2022年投资物业公平值变动为-893,326千元,相比2021年的-213,828千元有所增加[54][55] - 2022年财务成本为-1,492,541千元,相比2021年的-2,112,067千元有所减少[54][55] - 2022年所得税开支为-1,578,666千元,相比2021年的-221,431千元有所增加[54][55] - 2022年租金收入为49,656千元,相比2021年的29,371千元有所增加[57] - 2022年其他收入为49,975千元,相比2021年的35,215千元有所增加[57] - 2022年财务成本净额为-1,478,452千元,相比2021年的-2,073,909千元有所减少[58] - 2022年所得税开支为-1,578,666千元,相比2021年的-221,431千元有所增加[58] - 2022年每股基本亏损为-297,355千元,相比2021年的-5,150,032千元有所减少[58] - 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综合销售收入为人民币638.5亿元,较2021年的人民币331.76亿元大幅上升92.5%[69] - 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录得本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人民币29.74亿元,较2021年的人民币515亿元大幅下降94.2%[69] - 2022年销售成本为人民币2374.2百万元,同比下降46.1%[72] - 2022年毛利率为正62.8%,而2021年为负32.9%[74] - 2022年其他收入为人民币50.0百万元,同比增长42.0%[75] - 2022年其他(亏损)╱收益为净亏损人民币912.3百万元,同比下降21.4%[76] - 2022年金融资产亏损拨备为人民币11.0百万元,同比下降80.7%[77] - 2022年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为人民币123.2百万元,同比下降29.6%[78] - 2022年行政开支为人民币304.0百万元,同比下降28.7%[79] - 2022年除税前溢利为人民币1,281.2百万元,较2021年的除税前亏损人民币4,942.4百万元大幅改善[82] - 2022年所得税开支为人民币1,578.7百万元,较2021年的人民币221.4百万元上升超过6倍[83] - 2022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人民币297.4百万元,较2021年的亏损人民币5,150.0百万元大幅下降94.2%[84] - 2022年综合销售收入为人民币6385.0百万元,同比增长92.5%[70] - 2022年已出售及交付的楼面面积为143,030平方米,同比下降59.1%[70] - 2022年已确认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人民币44,391元,同比大幅上升371.2%[70] 项目销售 - 2022年上海地区项目贡献销售收入占比60.2%,环渤海地区项目占比35.2%[4] - 2022年一线城市的项目销售收入占比95.4%,二、三线城市项目占比4.6%[4] - 2022年上海恒盛·尚海湾项目第15号楼及北京欧洲公馆项目贡献主要销售收入[5] - 2022年上海恒盛·尚海湾项目住宅物业平均确认售价超过每平方米人民币100,000元[5] - 2022年北京欧洲公馆项目住宅物业平均售价接近每平方米人民币60,000元[5] - 2022年其他15个项目的销售收入共计人民币4.066亿元,占比6.4%[6] - 2022年上海地区的物业销售金额为人民币1,065.4百万元,占公司物业销售总金额的51.2%[12] - 2022年公司一、二、三线城市房地产销售金额分别为人民币1,094.3百万元和985.2百万元,分别占公司房地产销售总额的52.6%和47.4%[14] 土地储备与开发 - 2022年公司未购入任何土地[18]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土地储备总量为5.9百万平方米,平均楼面土地成本为每平方米人民币1,597元[19] - 2022年公司竣工的总建筑面積約為130,000平方米,新增開工面積約103,000平方米[17]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总在建面積为2.2百万平方米[17] - 公司预计2023年全年有来自12个项目的物业推出市场,可供出售之楼面面積約為0.84百万平方米[16] - 公司土地储备总面积为5,949,800平方米,平均土地成本为每平方米1,597元人民币[22] - 商业物业开发方面,公司已规划260万平方米用于商业物业开发,其中已落成82.6万平方米,在建77.9万平方米[22] - 商业物业形态中,零售商业、写字楼及酒店分别占62.4%、24.1%及13.5%[23] 资产与负债 - 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总资产为4849.41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的4988.92亿元人民币有所下降[30][31] - 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总负债为4836.69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的4946.45亿元人民币有所下降[31] - 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226.4万元人民币,较2021年的19164.2万元人民币大幅减少[30] - 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2269.58亿元人民币,显示流动性压力[35] - 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借款总额为2096.37亿元人民币,其中部分借款已逾期[35][36] - 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累计亏损为891.19亿元人民币,显示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35][42] - 公司借款总额及流动借款为人民币20,963.7百万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人民币72.3百万元[96] - 部分借款本金及应付利息已逾期,分别为人民币3,273.9百万元及人民币1,621.5百万元,与本金总额人民币4,259.1百万元的借款相关[96] - 部分本金和借款利息在贷款期间已逾期,金额为人民币7,797.0百万元,虽已付清,但借款仍处于违约状态[96] - 公司借款总额为人民币20,963.7百万元,较去年底的人民币20,084.0百万元轻微上升4.4%[97] - 公司成功将两笔贷款本金金额共计人民币1,751.6百万元展期两年[97] - 公司整体实际借款利率为9.3%,较往年的12%或以上大幅下降[97] - 公司物業銷售金額在二零二一年內維持在人民幣60億元以上的穩定水平[97] - 二零二二年公司物業銷售創下歷史新低至僅有人民幣2,079.5百萬元[97] - 公司二零二二年的確認收入較去年翻倍至人民幣6,385.0百萬元,同時錄得人民幣4,010.8百萬元的重大毛利金額[97]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抵押账面值为人民币3182.98亿元(2021年:人民币3356.5亿元)[107]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财务担保未解除款项为人民币337.82亿元(2021年:人民币409.43亿元)[108]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资本承担为人民币910.54亿元(2021年:人民币986.74亿元)[109] 运营与管理 - 公司预计2023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及价格仍受整体经济态势恢复情况及疫情不确定性影响[26] - 公司计划2023年继续降低债务规模,改善债务结构,增加长期低息负债[28] - 公司将加强运营计划管控力度,精细化运营管理,科学化工程建设,专业化销售团队[27] - 公司将推进办公楼、商舖的招租,加快商业资产销售,发挥商业资产溢价空间[27] - 公司正在与贷款人协商修改借款条款、延期还款等措施以缓解财务压力[41] - 公司计划加快物业销售和预售,预计2023年中旬开始推出新项目[43] - 公司将采取措施控制行政成本,包括优化人力资源和调整管理层薪酬[43] - COVID-19疫情和政府监管措施对公司运营造成负面影响,预计短期内影响将持续[39][40] - 公司预计在2022年12月31日起的12个月内拥有充足的营运资金以支持其运营和应付到期财务责任[44] - 公司能否持续经营业务取决于能否成功与现有贷款人协商、获得新资金来源、加快物业预售和销售等[45] - 公司获得融资及运营资金的能力受当前及持续的监管环境及相关政策影响[46] - 若公司未能实现上述计划及措施,可能需要调整资产账面值、作出进一步负债拨备及重新分类非流动资产和负债[47] - 公司无需因采用新准则或修订本而改变会计政策或作出追溯性调整[48] - 公司已颁布但尚未生效的新准则及修订本将于2023年1月1日或之后开始生效[49] - 公司执行董事根据地理角度评估业务,分为四个呈列经营分部:上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上海除外)、环渤海地区及东北地区[51] - 公司分部资产总值不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及其他未分配企业资产[53]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509名员工(2021年:628名)[110]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已授予董事及员工的购股权中,有157,378,000股尚未行使[116] - 公司主席和行政总裁的角色已分开,不再由同一人兼任[118] - 公司核数师无法就集团的综合财务报表发表意见,主要由于与持续经营相关的多项不确定事项[123][124] - 公司受到COVID-19疫情导致的物业市场购买力减弱和项目发展步伐拖累,运营短期内将继续受负面影响[125] - 公司业务受到中国政府监管和房地产行业宏观经济管制措施的影响,部分政策可能对公司运营资本造成不利影响[126] - 公司面临多项不确定性,可能对持续经营业务构成重大疑问[127] - 公司已采取措施改善流动性和财务状况,包括与贷款人协商、加快物业预售和销售、控制成本等,但这些措施受制于多项不确定性[128] - 由于多项不确定性,无法确定持续经营业务基准是否合适,若未能实现计划,公司可能无法继续按持续经营业务基准经营[129] - 公司未在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年度内购买、出售或赎回任何上市证券[131] 汇率风险 - 若人民幣兌其他貨幣升值/貶值5%,年度除稅後虧損減少/增加約人民幣9.2百萬元[101] 投资风险 - 公司持有的非上市投资承受股本证券价格风险[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