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今年两会“投资于人”成热词,落实该部署需重构投资逻辑,将其上升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战略支点,加大对“人”投资,以推动消费升级与供给优化双向互动,重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堵点 [1] 充分认识“投资于人”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战略意义 - “投资于人”是释放消费潜能的突破点,我国消费结构向发展型消费升级,其依赖公共服务和社会投资,加大关键领域投入可释放发展型消费潜能 [2] - “投资于人”是提升投资效率的着力点,将部分低效投资转移到劳动者技能提升和人力资本积累上,可实现“降成本”与“提效率”,且具有社会溢出效应,每新增1个创业项目平均可带动5到8人就业 [3] - “投资于人”是优化供给结构的支撑点,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创新强关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可填补人才缺口、促进高质量就业、释放消费潜力,形成“人力资本提升—消费升级—产业升级”良性闭环,当前我国技能人才缺口超2000万 [4] 确立“投资于人”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战略地位 - 当前“物”的投资与“人”的投资系统协同不足,传统“投资于物”边际效益递减,会导致结构性矛盾凸显,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资源错配等 [5] - 发展型消费崛起、投资效率提升和供给结构优化要求投资重心从“物的积累”转向“人的发展”,“投资于人”是破解经济循环梗阻的关键变量 [6] - 杭州、长沙等地已在“投资于人”方面取得实践经验,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从“物的积累”到“人的发展”是经济规律要求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 [7][8] 系统重构“人”与“物”动态协同的投资格局 - 优化投资结构,推动投资从规模驱动转向效能优先,“物”领域聚焦新基建与民生补短板工程,“人”领域扩大普惠性教育供给、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9] - 强化制度供给,构建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效机制,将“投资于人”纳入宏观政策,设置关键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10] - 推动系统集成,实现“物”的投资与“人”的投资互促共进,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重”和“两新”建设中,使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相辅相成,实物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结合 [11]
王赞新:以“投资于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中国经济网·2025-03-12 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