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则“预言”看未来
中国经济网·2025-03-17 06:47
文章核心观点 三则“预言”与现实的对比彰显新时代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壮阔图景和澎湃动能,从中可看到信心、创新和耐心,坚定信心、坚持创新、保持耐心目标一定能实现 [2][3] 预言与现实对比 - 1919年孙中山设想中国修建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铁路,2024年9月龙龙高铁梅龙段开通后中国铁路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 [1] - 1992年钱学森建议汽车工业进入新能源阶段并预判2020 - 2030年代汽车产量达1000万辆,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且连续10年全球第一 [1] - 2010年影评人预测国产电影票房能与好莱坞大片一较高下,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150亿元进入全球电影票房榜前五 [1] 发展体现的特质 信心 - 信心不仅来自当下成就,更来自走过的每一步,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志气、骨气与底气是开拓前进的强大支撑 [2] - 从传说到现实、从落后到领先,追逐梦想中做相信、进步、具体的事就应有自信 [2] 创新 - 靠创新实现从“预言”到“现实”的突破,如解决青藏铁路冻土难题、国产汽车换道超车 [2] - 创新让踏平坎坷、啃下硬骨头,将“遥不可及”变成“触手可及”,创新者进、强、胜 [2] 耐心 - 中华民族以百年、千年计理解时间,有传承不息的耐心与定力,认准正确的事就坚持不懈干下去 [3] - 孙中山《建国方略》梦想成真甚至超越,“钱学森之问”答案精彩书写,原创性成果持续涌现 [3] 展望未来 -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从“一五”到“十四五”接力奔跑将蓝图化为现实 [3] - 始终坚定信心、坚持创新、保持耐心,目标一定能达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