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卫星站在亏损边缘,营收和利润下滑,航天市场变化使其面临挑战,但公司积极转型抢抓商业航天机遇,未来转型成败取决于能否保持技术优势并通过数字化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赢得竞争 [2][3][8] 公司经营情况 - 2024年营收51.56亿元,同比下降25.06%,归母净利润2791万元,同比下降82.2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暴跌96.67%至478万元 [2] - 营收收缩因客户集中,受用户需求计划调整延迟影响,传统行业用户新签订单减少 [2] - 利润下滑因部分合同签订晚,结算收入下降但备产等固定支出正常发生,部分子公司因业务转型等亏损 [2] 行业变化 - 政策和市场变化使更多企业进入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领域,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性采购成常态,民营企业有成本和交付进度竞争力 [3] - 国内外航天产业特别是商业航天快速崛起,新理念、新模式频现,市场竞争加剧 [3] 公司业务拓展 宇航制造 - 为航天器提供星上导航接收机等产品,2024年卫星研制任务有序推进,成功发射24颗小/微小卫星,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嫦娥六号任务 [4] - 按计划交付星载导航等产品,完成载人月球探测任务TTE芯片流片,90余万片空间太阳电池生产及交付,年产量创新高 [4][5] - 卫星互联网星座组网星载荷产品完成组批生产,是商业航天产品研制模式转型成功试点 [5] 卫星应用 - 业务分卫星应用技术设备制造和卫星应用服务,2024年在卫星通导遥终端产品制造等方面取得成绩 [5] - 提前布局研发低空物流应用相关产品,为进入低空经济赛道奠定基础 [5] 公司应对竞争举措 - 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有技术底蕴,截至2024年底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8个,科技人员2549人,占比80.69%,有高层次人才 [6] - 明确发展方向,积极参与商业航天市场竞争,通过数字化转型与产品设计升级迭代降本增效,提升核心竞争力 [7] - 在宇航制造方面加大卫星向“低成本、短周期、高质量”研发力度,拓展新应用,提高研制生产效率,推动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7] 行业前景与公司机遇 - 航天产业后劲足,卫星应用需求从传统单一向多样化转变,为公司带来潜在市场扩容机遇 [7][8]
中国卫星净利缩水超八成 商业航天成破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