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果 - 京津冀研发投入强度从2013年的3.22%提升至2023年的4.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的协同机制 [1] -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已吸引140多家企业入驻,包括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小巨人"和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形成"类中关村"创新生态 [2] - 清华天津电子院孵化118个成果转化项目,在天津孵化43家企业,多项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3][4] 企业创新案例 - 兆福科技研发的核辐射多模态智能穿戴设备采用国际领先的碲锌镉探测技术,已承接中国星网总部等重大项目 [2] - 天融信在雄安设立数字城市安全总部,为电子政务、医疗、交通等行业提供网络安全防护 [2] - 华慧芯研制出世界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取得50余项专利,开发50多种光电芯片产品,服务600多家机构 [3] - 它思科技自主研发的"智慧超声远程会诊系统"已在天津多家医疗机构完成部署 [3] 产业链协同升级 - 北京精雕科技实现"一台机床,三地智造"模式,廊坊基地年产1万余台五轴数控机床,效率提升3倍 [6] - 河北百纳信达将试制、工艺验证部门迁至香河,可在当地采购线缆、外壳等配件,形成供应链协同 [6] - 香河机器人小镇签约企业超150家,形成机器人产业集群,2023年廊坊吸纳京津技术合同467项,成交额144.92亿元 [7] 区域协同发展建议 - 需加强京津政策协同,统一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 [8] - 应分层次推进就业导向型、财税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产业发展,兼顾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 [8] - 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与优化,加快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实现技术向生产力的高效转化 [9]
放眼京津冀 中关村“村民”到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