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上,黄河文化兼容并蓄,留下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
大众日报·2025-04-22 08:57
泰安的大汶口遗址、德州的黑陶文化、济宁的孔子诞生地尼山、滨州惠民的胡集书会、黄河尾闾的 孙子文化园……在齐鲁大地上,黄河文化兼容并蓄,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 如何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近日,在"行走黄河"主题采访中,记者感受到齐鲁大地通过文 化"两创",让黄河文化"潮"起来,焕发出新的蓬勃生命力。 齐鲁大地上,黄河文化兼容并蓄,留下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 古韵新生,黄河文化"潮"起来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 组成部分,黄河文化促进并引领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为中华文明注入了丰富的黄河元素。 科技赋能,远古遗产"活"起来 在大汶口遗址博物馆里,一只红陶兽形壶吸引了众人目光。只见其拱鼻张口,鼓腹四足,短尾上 翘,造型生动美观,又不失艺术情趣。 "红陶兽形壶是大汶口先民们创作的酒器,早在数千年前,大汶口先民就有了高超的制陶技艺,文 明的曙光开始照亮山水之间的海岱大地。"大汶口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助理付秀丽介绍,大汶口文化 承载着距今6500年至4000年之间的时代跨度,正是这段漫长的历史,将黄河下游史前文化历史前推了 1600多年。 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