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人造太阳”诞生地:2027年中国将建成聚变能实验装置,在全球率先演示聚变发电
环球网资讯·2025-04-23 06:56
中国"人造太阳"EAST技术突破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 刷新世界纪录[1] - EAST是世界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包含超过200多项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2] - 装置运行需克服等离子体稳定控制(毫秒/毫米级精度)和主动冷却两大技术挑战 已累计进行15万次实验[3] 核聚变技术原理与优势 - 可控核聚变通过氘氚聚变释放能量 一升海水提取的氘相当于300升汽油能量 且无放射性污染[2] - 托卡马克装置利用强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 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重要方向[2] - 聚变三乘积(温度/密度/约束时间)缺一不可 中国"亿度千秒"突破为国际研究提供关键数据[5] 国际合作与工程进展 - 中国承担ITER计划约9%核心部件研制 交付进度和质量100%达标 创造多项成员第一[5] - 中国自主制造的最后一根校正场线圈内馈线已于4月11日运往法国ITER总部[5] - EAST突破标志着中国聚变研究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5] 中国核聚变发展路线 - 正在建造的BEST装置预计2027年底建成 将全球率先演示聚变发电并实现燃料自持[6] - 下一代CFEDR示范堆已开展工程设计 目标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6] - 实施"EAST-BEST-CFEDR"三步走战略 逐步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6] 产业带动效应 - 聚变研究推动超导/电源/材料/低温制冷等技术发展 已应用于交通/医疗/航天等领域[7] - 聚变产业链正在形成 相关技术转化产生显著经济效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