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增中国文献遗产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5] - 至此,中国共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5] - 《世界记忆名录》旨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利用,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5] 随州曾侯乙编钟 - 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音域最广、保存最好、做工最精细的青铜乐器[7] - 编钟由65件青铜乐钟和钟架组成,共3层8组,钟架重1665千克,挂件重2755千克[7] - 编钟上有3755字铭文,是我国目前所见唯一完整的先秦宫廷乐律文献,填补了古代音乐理论专著的空白[7] - 编钟证明我国早已使用"七声音阶"并形成了理论,比钢琴早2100多年[7] - 编钟有独特的"一钟双音"特性,敲击不同部位可发出两个音高完全不同的乐音[7] - 编钟的复制件已去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成为文化交流名片[7] 少林寺碑碣 - 《少林寺碑碣(566—1990)》保存了近500通、跨越1424年的历史,其连续性和完整性极为罕见[8] - 少林寺大力推进碑碣等珍贵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完成绝大部分碑碣、壁画、档案等的内容复制和数字化扫描[8] - 少林寺建设数字档案展厅,运用虚拟现实、裸眼3D等科技手段为公众提供沉浸式体验[8] - 展厅试开放期间创下每分钟14人次入场参观的纪录[9] - 未来将持续深化对少林寺碑碣的数字化保护、学术研究和公众传播工作[10]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由明代航海家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所立,石碑上刻有汉字、泰米尔文及波斯文三种文字[11] - 该碑是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珍贵实物史料[11] - 碑文记载郑和船队在此巡礼圣迹、布施香礼,见证了中斯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11] - 该碑体现了人类通过海洋航线进行文化交流、政治互信、商贸往来的辉煌历史[12] - 碑材在国内刻制完成后由郑和船队带到锡兰并在当地竖立[12]
文明的刻度,让世界记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2025-04-28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