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当航天运输产业化 拿什么为“安全”保驾护航
环球网资讯·2025-04-28 11:55

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 商业航天成为技术突破与经济增长的重要交汇点 航天运输正向产业化发展 [1] - 运载火箭相比地面运输工具具有更高事故概率 因高能量密度 极端工作环境 多专业技术耦合等特性 [1] - 2025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聚焦航天运输产业安全保障 由中国航天基金会和中国宇航学会主办 [1] 航天运输产业安全挑战 - 安全性挑战源于传统"结果性安全"模式与新质生产力产业化的矛盾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2] - 敏捷开发模式下研制过程监管不科学 设计验证周期压缩 试验验证不充分 [2] - 供应链变革导致质量保证不足 缺乏统一供应商信息库和跨行业标准互认机制 [2] - 航班化发射需求与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不匹配 存在火箭残骸落区大 测发运维低效等问题 [2] - 行业在追求高性能 高效率 低成本时暂时无法兼顾高安全 需突破发展瓶颈 [2] 安全生态构建措施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公司致力于打造高可靠 高性能 高效率 低成本的新型商业火箭 [3] - 通过研发体系数字化重构 构建全流程模型体系 实现安全监管"看得见 管得准 可持续" [3] - 借鉴汽车等行业经验 推行跨行业标准互认 建立商业航天供应商信息平台 [3] - 制定箭上自主安控 末级主动离轨等商业标准 完善发射服务标准体系 [3] - 运用自主安控 落区控制等智能化技术 在射前 飞行 事后三维度确保安全 [3] 政策与行业协同 - 国家航天局强调需加强高水平安全措施保障商业航天发展 [4] - 提出强化政策引领 完善监管体系 压实企业责任三大举措 构建全链条安全防线 [5] - 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成立 旨在解决资源分散 标准缺失 创新协同不足等问题 [5] - 联合体将强化行业自律自治 推动商业航天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