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核心内容 -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分为5编(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共1188条 [1] 保障公众生态环境权益 - 法典草案在立法目的中新增"保障公众生态环境权益",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2] - 针对油烟、恶臭、噪声等群众投诉集中问题,草案系统整合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并纳入政策中未明确的法律措施 [2] - 对餐饮服务、露天烧烤、服装干洗等民生领域活动作出具体规定,解决居民生活困扰 [2] 新型污染防治措施 - 污染防治编设置9个分编,涵盖传统污染(蓝天、碧水、净土)及新领域(化学物质、电磁辐射、光污染) [4] - 草案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体系,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风险管控和电磁辐射分类管理制度 [4] - 回应《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及地方光污染治理探索,体现立法对现实需求的及时跟进 [4] 生态系统保护创新 - 生态保护编突破单一要素保护思路,新增江河湖泊、荒漠生态系统专门规定,强调系统保护 [5][6] - 整合森林法、草原法等现有法律内容,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 [6] - 强化水生态保护,推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治理 [6]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设立"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专章,明确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及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 [7] - 将黑土地保护等地方实践上升为法律制度,平衡资源开发与生态约束 [7] - 对森林、草原、野生动物等资源属性作出原则性规定,允许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 [7] 绿色低碳发展立法突破 - 绿色低碳发展编为单独成编的创新设计,整合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现有法律 [9] - 提升循环经济领域制度刚性,支持产业结构转型需求 [9] - 草案纳入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条款,体现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承诺 [9]
新华视点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首次亮相 有哪些看点?
新华社·2025-04-28 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