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焦点访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它们背后是哪些中国历史文化?
央视网·2025-04-28 23:38

文章核心观点 4月17日中国《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及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列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介绍入选原因及意义,强调入选是保护利用弘扬的开始,国家档案局将推动更多文献遗产入各级名录 [1] 入选项目情况 《随州曾侯乙编钟》 - 共65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是世界上考古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青铜乐器 [3] - 入选原因是钟及钟架上刻有3755个铭文,是声文对照的文献遗产,填补世界记忆名录空白 [5] - 编钟组成完整演奏乐器,铭文以声音和文字印证保存2400多年前人类音乐记忆,是第一部有声“音乐教科书” [7] - 铭文记载钟的音律声高,论述一钟双音、十二律和乐律学体系,证实中国古代先进乐器制造知识 [7] - 铭文中有大量不为人知音乐术语,对了解先秦音乐制度有重要价值 [9] 《少林寺碑碣(566—1990)》 - 少林寺现存499通碑碣,是少林寺历史重要文献等的固化遗存,呈现1424年完整连贯历史文献序列,是宝贵的少林寺发展史 [11] - 碑碣见证少林寺地位与身份认同形成发展,反映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 记录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历史,如中日僧人交流、“三教合一”文化交融,丰富了少林寺世界文化遗产内涵 [14] 中国文献遗产入选情况 - 我国是首个建立国家级名录的国家,已公布5批198件(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17项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18项入选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16] - 档案文献遗产承载中华民族记忆,反映民族历史文化,能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和传播力 [16] 文献遗产保护利用案例 甲骨文 - 2017年列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河南安阳建有中国首座文字主题博物馆,推动“活化利用” [18] - 博物馆有全方位陈列和沉浸式数字展陈系统,开发360多款文创产品 [18] - 安阳市甲骨文小学开设校本课,引导孩子认识甲骨文 [20] 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 - 2017年列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通过高清扫描和数字化采集获“新生” [20] - 2024年丝绸设计公司从中发现独特纹样,联名开发产品获市场好评 [20] 曾侯乙编钟 - 湖北省博物馆“穿越青铜纪”数字文物VR体验即将上线,带来沉浸式震撼体验 [22] 未来规划 - 国家档案局倡导推动省级名录普遍建立,将从国家和省级名录遴选建立申报储备库,推荐更多文献遗产入各级名录,挖掘文化价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中国文化走出去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