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丨从“烂泥洼”到“陕北好江南” 垦荒者凭啥能行?
央视新闻·2025-05-01 10:00
农业科研与粮食安全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团队正在研究苜蓿作为高蛋白饲料作物,可替代进口大豆的豆粕用于养殖业,并计划利用盐碱地种植苜蓿以提升饲料自给能力 [1][3] - 抗战时期延安自然科学院科研队通过47天实地考察采集2000多个植物标本,最终选定南泥湾作为垦荒基地,为边区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5] -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培养研究生扎根农田,其技术使曲周县实现亩产1吨粮食的突破,并试验亩产1.5吨目标以推广至全国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 [9][11][13] 农业技术推广与产业转型 - 中国农业大学1973年派驻曲周县的教师通过押粮本表决心,与农民合作挖渠治土改造盐碱地,使当地从小麦玉米无法自给到实现口粮充足 [7][9] - 科技小院研究生通过田间实践研发农民易接受的技术,以"被村民请吃饭次数"作为服务成效评价标准,推动技术落地并提升农民收益 [11] - 曲周县已从60年代三分之一耕地盐碱化的贫困县转型为全国中低产田增产样板,农大学子持续优化堆肥追肥技术以提升土壤肥力 [9][13] 历史经验与现代应用 - 南泥湾垦荒通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精神建立兵工厂、纺织厂等设施,将荒地变为"陕北好江南",为当代农业自力更生提供范本 [5] - 边区青年华寿俊利用当地小草研发造纸技术解决缺纸问题,体现资源创新利用思维对农业发展的启示 [5] - 现代农学人延续"自讨苦吃"的垦荒精神,将科研与生产结合,目标实现"遍地牛羊"的生态农业愿景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