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稿|多国数十年共建“人造太阳”达成重要里程碑
新华社·2025-05-01 18:46

文章核心观点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宣布“人造太阳”完成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全部组件建造,标志人类向可控核聚变能源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是国际合作典范且商业化前景可期但时间难以精确预测 [1] 探索可控核聚变 - ITER是托卡马克装置,旨在探索可控核聚变技术商业化可行性,由多国共同资助,聚变原理与太阳相同,不产生长期放射性废物且燃料海水含量丰富 [1] - ITER系统运转时先注入氘氚混合气体形成等离子体,用磁体控制,加热到1.5亿摄氏度实现聚变,全面运行时预计输入50兆瓦加热功率产生500兆瓦聚变功率 [2] - 新建成脉冲磁体系统是托卡马克装置“电磁心脏”,由中心螺线管和六个环形极向场磁体协同工作,完整组装后重量接近3000吨 [2] 全球合作树立典范 - ITER是全球最大、最复杂科技合作项目之一,被视为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挑战典范,多国持续合作,数千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磁体超导线材由6国9家工厂生产 [3] - ITER磁体馈线系统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该所承担众多采购包,占中国承担任务大部分 [3] - 成员国以建造和供应部件承担建设成本,推动创新积累知识构建全球聚变供应链,所有成员国均可获100%知识产权 [4] 商业化前景可期 - 过去5年私营企业对聚变能源研发投资激增,2023年ITER理事会鼓励成员国与私营部门合作,2024年启动相关项目并举办研讨会 [4] - 目前聚变能源商业化预测差异大,30家私营企业代表给出时间从2028年到2040年不等,因技术路径不同且需解决基础工程问题,时间难以精确预测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