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邓海清:很多人低估了《民营经济促进法》的价值,不要用“救市”的心态看法律出台
凤凰网财经·2025-05-02 16:37

民营经济促进法核心意义 - 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 将于2025年5月20日施行 标志着民营经济从"政策性包容"向"法治化保障"的深刻转变 [1][3] - 法律名称中"促进"二字体现司法精神 为司法解释确立价值导向 在模糊地带案件需秉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原则裁量 [1] - 将"两个毫不动摇"上升为法律规定 提供确定性保障 政策出台前需经法律审查 违反者面临违法追责 [3] 营商环境优化方向 - 打破市场准入隐形"玻璃门" 建立统一法律审查机制约束政策制定部门 消除选择性执法现象 [4] - 缓解融资不平等问题 支持股权/应收账款等非传统资产担保融资 法律形式推动公平融资环境 [4] -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明确科技企业融资规则 为创新提供"制度性保障" [4][6] 重点领域突破 - 金融板块着力解决民企融资环境不平等问题 如银行抽贷等制度性障碍 [5] - 科技板块推动知识产权担保融资 改变传统依赖房地产/设备等实物资产的担保模式 [6] - 法律对外释放制度确定性信号 增强国际资本信心 构筑开放型制度优势应对关税战 [7] 消除不确定性机制 - 法律优先于政策 民企可依据法律对抗行政歧视 改变以往维权困难局面 [8] - 为政策制定者划定红线 歧视行为从政治问题上升为违法行为 大幅提高违规成本 [8] - 压缩执法模糊空间 完善司法援助机制 对执法部门形成更强约束 [9] 立法导向特征 - 法律核心价值在于确立民企平等司法地位 而非特殊优待 通过消除制度枷锁体现国家支持决心 [1][10] - "促进"表述具有鲜明积极导向 聚焦新质生产力领域 增强民企发展安全感与确定性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