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劳动任务的重构 - AI时代劳动任务被不断解构和重组 有些更适合人类 有些更适合AI 有些需要加强人机协作 [1] - AI越来越像人 而人越来越像机器 这一现象值得警惕 [1] AI的人格化发展 - AI智能水平持续提升 具备学习能力 逻辑判断能力和模仿人类动作能力 未来可能拥有持久记忆能力 [2] - 部分智能机器已初步具备自我意识 表现出主体性和人格化 能够学习人类伦理并形成自己的伦理准则 [2] - AI不仅是自动化工具 更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智能体 能够通过互联网聚合数据和算力 形成机器间的互动和团队协作能力 [2] AI与人类的劳动竞争 -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39%工人的核心技能将发生变化 86%受访者预计AI将彻底改变业务方式 [3] - 劳动者可能陷入"减少社会联系""听从信号指令""失去劳动意义"的困境 被迫像机器一样运转 [3] - 生产活动出现去公司化 去组织化趋势 劳动关系从"企业-员工"转变为"平台-个人" [4] - 企业越来越多采用基于AI的复杂监控系统追踪员工行为 给员工带来显著工作压力 [4] AI替代劳动者的现实顺序 - AI不仅可以替代传统体力劳动者 还可以替代脑力劳动者 [7] - 低技能劳动者首当其冲被替代 高技能劳动者工作相对稳定 [7] - 人形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 马斯克预言未来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人类的3到5倍 [7] - 智能技术以劳动者技能降级为代价进行赋能 中等技能劳动者将逐步被替代 [8] - 高技能劳动者因技术通用性被部分替代 共性技术降低了高技能人才需求 [8] - 发展中国家AI替代劳动的步伐相对较慢 [9] 人力资本价值的反思 - 生成式AI的快速采用将促进企业知识和技能全民化 可能降低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 [10] - 预测到2026年超过80%企业将使用生成式AI 而2023年初这一比例不到5% [11] - 人类可能保留情感 创意 逻辑推理 框架设计等能力 如人工智能架构师等角色 [12] - AI赋能方式应使劳动者技能提高而非去技能化 算法设计需赋予人文关怀和劳动意义 [13]
数字经济新岗位或成AI时代下岗“重灾区”
经济观察网·2025-05-03 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