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热”折射“生态好”(生态论苑)
人民日报·2025-05-07 05:50
生态环境改善与鸟类多样性 - 北京市野生鸟类达到527种,成为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居民在中心城区可实现"抬头观鸟"[1] - 全国越冬水鸟数量达到监测最高值(2024年),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4] - 东方白鹳连续13年赴约北京延庆野鸭湖湿地,彩鹮现身河北白洋淀,小天鹅连续5年在洞庭湖过冬[4] 生态保护政策成效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平均浓度29 3微克/立方米(2024年),连续5年稳定达标[3] - 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2024年)[3] - 森林覆盖率超25%,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3] 生态系统保护措施 - 设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地近万处[3] - 90%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3] -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森林、草原、湿地等鸟类栖息空间得到系统性修复[3] 鸟类生态指示作用 - 鸟类被视为生态环境质量的"试纸"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指示物[2] - 保护候鸟栖息地可同步保护濒危动植物种,维护地球生命共同体[2] - 鸟类迁徙路径覆盖广泛区域,其生存状态直接反映生态系统健康度[2] 观鸟活动社会影响 - "打鸟"摄影热潮兴起,黑海番鸭、荒漠林莺等珍稀物种成为拍摄对象[1] - 生态环境部发布文明观鸟指南,推动公众参与生态保护[1] - 部分候鸟转变为城市留鸟,形成"鸟类居民"现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