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组团也要错位发展(纵横)
人民日报·2025-05-07 06:12

乡村发展模式 - 天津宝坻区黄庄镇通过三村联建"渔生态小镇",李宦庄村承接竞技垂钓赛事,小辛码头村打造文化体验区,北里自沽村聚焦渔具交易产业,形成垂钓、赏景、餐饮住宿的产业链[1] - 该地区去年举办30余场全国性垂钓赛事,吸引超两万人次参与,成功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1] - 静海区台头镇三村联合发展,北二堡村以码头为核心打造景观,中二堡村建彩绘长廊,南二堡村完善采摘园,提供"三重体验"的旅游服务[2] 产业协同策略 - 乡村发展采用"先抱团、再错位"模式,避免同质化竞争,例如静海区三村分别发展码头景观、彩绘长廊和采摘园,形成互补[2] - 广西龙胜梯田通过"农旅共生"模式,将农耕体验、稻穗艺术展、民俗节庆串联,实现单一生产场景向四季消费场景的转化[2] - 产业需构建循环共生生态,例如垂钓赛事带动渔具交易、文化体验和餐饮服务,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动能[1][2] 资源整合成效 - 宝坻区利用水域丰沛和交通便利优势,通过整合多村资源弥补配套服务短板,实现"肥水"回流[1] - 静海区弱村借势强村资源(如北二堡村西瓜节流量),强村通过联动弱村扩容发展空间,形成特色互补路径[2] - 跨区域资源联动显著,例如北京钓友组团赴宝坻参与垂钓活动,带动异地消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