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与修复 - 西溪湿地从20世纪90年代的污染状态通过2003年启动的综合保护工程实现生态逆转,划定生态保育区并限制人类活动[11] - 实施"金镶玉"发展模式,以湿地为核心、城市为外围进行一体化规划,20年来鸟类从79种增至224种,维管束植物从221种跃至971种[11][13] - 2021-2035年新一轮总规实施三基鱼塘清淤项目,疏通湿地水系并入选浙江省生态修复优秀案例[12][13] 数字化治理 - 2024年3月上线全国首个湿地数字化试点"智治中心",集成数字孪生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水质动态监测、鸟类AI识别及旱化预警[14] - 部署36套智能设备全天候监测生态数据,无人机每月两次全域扫描,水质监测准确率达85%以上,实时核算湿地碳收支[14] - "五一"期间通过智慧系统预判客流高峰,单日入园6.8万人次时有效分流游客[15] 文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形成六大民俗品牌活动体系,如火柿节、龙舟节等,2024年花朝节创单日7.5万人次客流纪录[10][17] - 2005-2024年累计入园6500万人次,总收入28亿元,近年年收入稳定约2亿元,引入华策影视等文创企业形成产业集群[18] - 开发"渔夫之旅""观鸟研学"等体验项目,打造"西溪柿子"等生态农产品,构建"生态+农业+文旅"融合模式[18] 文化IP创新 - 建成水浒文化展示馆展出660件藏品,结合3D声光秀活化传统文化,蔡志忠美术馆收藏400余件水浒主题漫画[19] - 推出"好汉游""伢儿游""甜蜜游"三条主题线路,融合古风体验与生态游览,吸引年轻群体参与国风创作[19][21] - 联合高校成立西溪研究院出版79册研究专著,博物馆举办互动式展览系统展示湿地保护成果[19]
潋滟西溪二十载——让世界看见湿地治理的中国智慧
杭州日报·2025-05-07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