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书写京剧光影的新故事(创作谈)
人民日报·2025-05-08 07:00

京剧电影工程背景 - 2011年启动的国家级工程 由中央领导倡导 中宣部支持 旨在弘扬民族文化 记录京剧表演艺术 [2] - 依托中影全产业链优势 以年均1部节奏完成12部经典剧目改编 包括《四郎探母》《红楼二尤》等 [2] - 工程核心在于融合京剧程式化表演与电影视听语言 保留虚拟动作等传统元素同时增强现代观众接受度 [2] 艺术融合创新实践 - 《满江红》拍摄中通过特效还原黄河实景 多机位捕捉表演细节 如岳飞面部特写 平衡舞台写意与电影真实感 [3] - 采用电影技术弥补舞台局限 如将风波亭还原为古建筑 增强画面冲击力 [3] - 创作过程强调"一棵菜"精神 老艺术家叶少兰80岁仍坚持练功 带伤完成《群英会·借东风》高难度舞剑片段 [3][4] 市场推广与文化活动 - 2025年"五一"期间 中影在120家影城长线放映12部京剧电影 重点覆盖银发观众群体 [4] - 4月28日启动"运河梨园夜"活动 在京杭大运河沿线6城露天放映6部影片 通过二级市场平台扩大传播 [4] - 放映活动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强化传统艺术与现代传播的时空联结 [4] 产业价值与社会意义 - 构建京剧影像档案系统 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表达路径 [2] - 电影载体有效扩大京剧受众 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如叶少兰所述"守正与创新"的实践典范 [4] - 中影作为实施主体 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实现艺术价值与商业传播的双重目标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