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礼品卡交易掩藏着买卖外汇犯罪
中国新闻网·2025-05-08 15:47

国际礼品卡非法交易案件 - 国际礼品卡凭借跨境性、流通性和匿名性在国内互联网热销,成为不法分子利用的工具,衍生出通过倒卖礼品卡赚取汇率差的新型犯罪形态 [1] - 2024年9月河南省新密市检察院办理一起非法倒卖国际礼品卡案件,20名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六个月至拘役五个月不等,各并处罚金 [1] 犯罪团伙运营模式 - 犯罪团伙成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商贸有限公司,表面上经营电商业务,实际通过跨境聊天软件寻找境外持有礼品卡人员,购买后再出售给境内收卡人员,利用奈拉、美元、人民币之间的汇率差套利 [2] - 团伙分工明确,设立卡商部A、B两组,分别负责财务、业务拓展和后勤,形成严密组织架构 [2] - 2022年5月至2023年10月期间,犯罪团伙扩展至3个实体,共用上下游资源,形成20人规模的犯罪网络 [3] 案件侦破过程 - 2024年3月新密市公安局通过线索发现该团伙,提取手机聊天记录发现刻意规避奈拉交易的关键证据,显示其主观故意躲避外汇监管 [4] - 资金流水分析显示异常特征:多种支付方式混合、频繁快进快出、多笔可疑单向境外支付,最终核查出网络公司非法经营额5372万元,商贸公司非法经营额958万元,合计套利700余万元 [5] 法律定性及行业影响 - 检察机关认定国际礼品卡属于外汇管理条例中的"外币支付工具",套利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依据刑法第225条第4项定罪 [6] - 此类犯罪形成完整产业链:上游通过盗刷信用卡或窃取账户获取低成本货源,下游用于虚开发票、洗钱甚至电信诈骗,具有跨境隐蔽性、支付复杂性和组织严密性三大特征 [8] 监管应对措施 - 新密市检察院联合公安、外汇管理等部门建立会商机制、线索移送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国际礼品卡交易监管体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