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转向与政策工具优化 - 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 为十余年来首次 近期一揽子政策被视为该转向的体现 [1] - 央行将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及结构性工具 包括调整MLF中标方式 合并支农支小再贷款等 [2] -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5月7日央行推出三大类十项金融政策 含降准降息及创设科技创新工具 [3]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 - 央行明确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利率 淡化MLF政策利率色彩 调整其招标模式 [4] - 利率传导机制已逐步理顺 形成由政策利率到货币市场利率 债券市场利率 最终影响存贷款利率的完整体系 [5] - 国际比较显示发达经济体普遍选用短端利率作为政策利率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配合利率走廊机制调控 [5] 社会融资成本与信贷结构 - 3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3% 同比降0.5个百分点 处于历史低位 世界银行调查显示中国金融服务效率达全球最优水平 [6] - 非利息成本(如担保费 中介费)成为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关键 部分企业此类成本占比甚至高于利息成本 [6] - 央行推动"贷款明白纸"机制 明示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6] 债券市场发展与风险防范 - 长期国债虽无信用风险 但利率敏感性高 市场供求变化会放大价格波动 近期收益率走低与外部冲击有关 [7] - 建议优化债券交易模式 如参考发达经济体对特定期限债券采用一揽子交割方式 避免单只债券流动性集中 [8] - 当前税收政策导致部分机构偏好短期交易国债 未来需完善国债利息免税及资管产品价差税收减免制度 [9] 政策支持方向与实体经济 - 货币政策重点包括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扩大消费(如推出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及应对外部冲击 [2] - 美国关税政策冲击受政策层高度关注 稳定外贸将成为未来支持方向 [3] - 存量和增量政策协同效应增强 宏观政策协调强化以应对不确定性 [3]
央行货币政策“季考”:外部冲击关键时点下适度宽松效果显现
新京报·2025-05-09 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