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VC/PE发债募资开闸!24家机构已进场,仍有难题待解
证券时报网·2025-05-10 17:17

科技创新债券政策落地 -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允许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可用于私募股权基金设立和扩募[1] - 政策明确支持具有丰富投资经验、出色管理业绩和优秀管理团队的创投机构成为发债主体[1][6] - 科技创新债券的推出旨在拓宽创投募资渠道,服务早中期科技企业,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2][5] 市场参与情况 - 截至5月8日,已有24家股权投资机构注册发行科技创新债券,预计总规模155亿元[2] - 14家机构已公告发行,规模60亿元,包括元禾控股、鲁信创投等;10家进入注册通道,其中7家为民企[2] - 募集资金将投向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科技创新领域,为科技企业提供股性资金支持[2] 民营机构参与难点与突破 - 民营创投以往发债面临成本高、期限短、担保额度低等问题,新政通过简化信息披露、即报即审等举措尝试破解[4][5] - 东方富海等机构正在探索打破利率和周期限制,发债成本或创历史新低[4] - 民营机构评级多为AA级,需建立以历史业绩和管理能力为核心的评估标准作为信用补充[6][9] 行业影响与分化趋势 - 新政可能加剧行业分化,管理能力突出的优秀机构将获得更高评级和竞争优势[3][6] - 头部创投机构可通过发债增强资金实力,尤其是有优质项目储备的机构[7] - 国资投资机构目前占主导,需通过央地协同增信等模式调动民营机构参与[8][9] 风险分担与增信机制 - 央行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与地方政府合作分担违约风险[8] - 首批发行主体中10余家引入多元化增信措施,如东方富海等探索运用政策性支持工具[8] - 风险分担机制有望缓解社会化资金募资难和中小科技企业融资贵问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