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香港故事丨艺术疗愈让抗癌之路绽放希望之光
新华网·2025-05-11 10:21

香港癌症基金会艺术疗愈项目 - 香港癌症基金会自2010年推出艺术疗愈服务,已建立涵盖个人、小组、家庭的多层服务体系,服务内容包括缓解治疗副作用、修复亲密关系、处理死亡焦虑及重建自我认同 [7] - 2023至2024年度艺术疗愈服务参与人次达近1700人,多数参与者反馈情绪状态显著改善 [7] - 基金会与医院、企业、社区中心合作,推动艺术疗愈在公共医疗体系中的认知与应用 [7] 艺术疗愈行业实践 - 现代艺术疗愈兴起于20世纪中期,二战后在康复治疗和心理健康领域广泛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控制指南明确认可其作为心理社会支持手段 [4] - 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艺术疗愈理论与实践,注册艺术治疗师通过绘画、音乐等形式帮助患者实现情绪宣泄与自我认知 [4][5] - 艺术疗愈临床案例显示,患者通过自画像、"视觉日记"等创作形式能有效直面疾病带来的身心变化,实现从沉默到积极面对的心理转变 [6] 典型案例分析 - 卵巢癌四期患者叶颖瑜通过参与"美丽在望"艺术疗愈小组,创作陶瓷牡丹花、四季系列油画等作品,将治疗期间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具象艺术表达 [1][2][3] - 其《恩典之路》艺术展展出绘画与手工作品数十件,一周内吸引数百名观众参观,作品内容映射抗癌心路历程(如《秋》展现化疗脱发经历,《冬》隐含未竟旅行梦) [1][3] - 个案辅导经理梁国良作为癌症康复者,以双重身份搭建患者支持网络,形成治疗师与患者双向疗愈的伙伴关系模式 [7] 艺术疗愈方法论 - 注册艺术治疗师邓海琳采用高度个性化方案,结合患者背景、治疗阶段及心理需求设计疗愈课程,如引导妇科癌症患者通过自画像接纳躯体变化 [6] - 艺术创作提供安全距离使患者将抽象痛苦具象化,如叶颖瑜将化疗缺席的遗憾转化为素雅陶瓷作品 [1][5] - 小组疗愈形式帮助患者建立支持社群,例如"美丽在望"小组通过集体创作探索疾病对自我形象的影响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