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穷六绝”真的存在吗?
中国经济网·2025-05-12 09:31
起源与争议 - "五穷六绝七翻身"最早源于20世纪80-90年代港股,因资金面紧张和政策空窗期导致5-6月下跌,7月回暖 [1] - 该说法后来传入A股并与西方"Sell in May"相呼应,但市场结构和投资者行为变化使其参考价值存疑 [1] 数据复盘 - 近20年万得全A指数5月平均涨跌幅1.52%,下跌年份占比55%,6月平均涨跌幅-1.41%,下跌年份占比40%,7月平均涨跌幅2.26%,下跌年份占比40% [1][2] - 5月下跌概率与4月相同(55%),但6月和7月下跌概率降至40% [1] - 5月业绩披露后风险偏好可能提升,6月因银行考核流动性收紧,7月政策预期和中报行情助推市场 [2][3] 逻辑拆解 - 政策节奏加快弱化日历效应,如2025年5月7日发布的金融政策(降准、降息)支撑市场情绪 [4] - 央行通过逆回购、MLF等工具平滑季节性波动,缓解银行季末考核压力 [4] - 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提升机构投资者占比,减弱短期情绪波动影响 [5] 配置思路 - 科技成长主线:央行新增3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和5000亿元消费养老再贷款,支持人工智能、半导体、算力基础设施等领域 [9] - 消费与地产链:降准降息和公积金利率下调优化信贷环境,关注家电、家居、汽车、消费电子及食品饮料、医药板块 [10] - 红利资产与防御配置:高股息公用事业、煤炭、银行等抗周期性强,适合应对市场波动 [11] 后续关注 - 外部政策扰动:美国对华科技限制及关税加征可能反复 [12] - 国内政策传导效果:需观察增量政策落地节奏及对出口经济的影响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