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宋公堤与锦春桥(金台随感)
人民日报·2025-05-14 06:31

近年来研究两淮的海盐文化,看到冠以姓氏的堤桥路名,在古史志中不少。扬州汉代的陈公塘,泰州明 代的杨公堤、马公桥,通州(今南通)宋代的郑公坝、清代的嵇公堤,宛若众星,在不同的时空里散发 着爱民为民的星光。 老区盐阜大地上的宋公堤、锦春桥等,不但延续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拓展了为生民立命的抱负,更是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跨越中,显示出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钢铁意志和为人民谋幸 福的情怀责任。 1940年8月,阜宁县发生海啸,淹死数万百姓。1941年5月,抗日民主政府宋乃德县长在刘少奇政委、黄 克诚师长的支持下,发行公债,修筑海堤。他带领近万名民工,冒着日寇飞机的低空轰炸,剿灭搞破坏 的伪顽匪徒,抗击梅雨季海潮和疟疾的侵袭,栉风沐雨,奋战84天,修成90里长的大海堤。阜宁人民感 谢县长的爱民善政,尊36岁的宋乃德为宋公,称大堤为宋公堤,专门立"宋公纪功碑"以彰其功。 1968年,退役军人陈锦春回到老区,担任东台县五烈公社党委书记。当时全社5万多亩低凹田,1000多 条河沟,有水就淹,无水就干。陈锦春走遍村庄,调查各个田块,蹲点扎南村,半年平河扩田20亩。试 点成功,党委会决定组织1万名民工,围绕4个大队 ...